南园河畔好风光

日月常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特有的风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映现的是苏州古城水、桥、人的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致。</p><p class="ql-block">苏州古城内的河和桥已经写了多篇了。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条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的一条小河,南园河。南园地区自从公元2500年前苏州建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苏州城里的农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张,现在已经见不到田园风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园河:河道西自胜迹桥起,东至葑门外城河,长1100 米,宽6 米。南北向跨河依次有老桥7 座:胜迹桥、大云桥、木杏桥、红杏子桥、西烧香桥、相王桥、竹韵桥。</p> <p class="ql-block">胜迹桥跨南园河,南连沧浪亭,北接沧浪亭街,桥北正对可园。该桥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3 孔条石板梁平桥。原名“沧浪亭桥”,系沧浪亭院内一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巡抚宋荦重建沧浪亭,形成今日布局。咸丰、同治年间又经多次修整,桥梁一直得到有效的整修和保护。1980 年根据“沧浪胜迹”石坊,改“沧浪亭桥”为“胜迹桥”。现为三跨石板梁平桥,长15 米,宽3.2 米,跨径6 米,条凳式石栏杆,高0.5 米。桥身稍微三折,北堍石阶7 级,南堍呈扇形,连接沧浪亭大门。</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晚期,这里曾是末代吴越王钱俶贵戚孙承佑的别墅。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著名诗人苏舜钦因参与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遭保守势力排挤打击被罢官,次年来苏州隐居。一天路经州学 ,见到东面孙宅废址“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便花4万铜钱买了下来(据说相当于四十两白银,又有一说为十两黄金,与现在动辄数十亿的拍卖价相比捡漏了),傍岸建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寓意,题为“沧浪亭”,借以寄托他洁身自好远避尘嚣,隐逸江湖的思想情怀。苏舜钦的好友、著名文人欧阳修、梅尧臣与苏舜钦日夕往还,酌酒赋诗,相得甚欢。“沧浪亭”遂因名人诗文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历史悠久的“ 沧浪亭”,在漫 长的岁月中,屡经兴废,由文人别墅变成高官宅园,又从寺园演变为兼具衙署园、书院园和祠庙园性质的公共名胜园林。其建筑布局与私家园林有显著区别,而且人文内涵颇为丰富,其文史价值之高,在园林中是比较突出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的“沧浪亭”,如今论规模已较古代大为缩小,不复有宋代以至晚清的规模,占地只有1.12公顷。而园外宽阔的水面和水边恬静清幽的景色,是“沧浪亭”独特的境界。明清以来“沧浪亭”则因其性质与众不同成为敞开式的傍水园林,对外面水,对内环山,,内部山林亭榭与外部水景融为一体,令人有“望似园内,实在园外:望似园外,实在园内”之感。</p><p class="ql-block">水是园林的血脉,江南园林更是离不开水。“沧浪亭”自古以崇阜广水称胜,‘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亭旁的这片水面,范成大《吴郡志》说“积水弥数十亩”。早年此水向西有小河与“盘门”之水相连,迤东与“葑溪”贯通,是一湖清波荡漾的活水。明代,水面缩小至“杨柳阴阴十亩塘”。晚清时水面又有所减少,“所谓‘沧浪’者,池长约半里,阔约十余步至二三十步。”此后百余年至今,“沧浪亭”周围变化巨大,而象征“沧浪亭”主题立意、表达江湖隐逸思想内涵的沧浪之水,却始终未曾湮没,至今尚存水面约5280平方米,“沧浪亭”崇阜广水的古貌,依稀可见。园外清流萦绕,园内古木参天,竹影婆娑,堂轩简朴,漏窗精美。</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和其他苏州园林封闭式不同,未入园林,先见一泓池水,沿水布景。或古台出水高高挑起,或游廊起伏隔水导引,或轩堂面水墩稳而坐,隔水相望,对岸临水怪石嶙峋,园内古木森森,山林隐现;园外一脉清流波光粼粼。而一座古朴的板梁平桥,将园内的静山和园外的动水联为一体,让人们进入富有特色的野趣园林,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大云桥跨南园河,南北连接乌鹊桥路,北堍西侧与沧浪亭街垂直相接。大云桥始建于宋嘉祐三年(1058),明《水道图》,清《姑苏城图》《巡警图》均标注“大云桥”。因桥西北有元代大云庵(即结草庵),故名“大云桥”,俗称“三官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载:“大云桥侧,有砖刻‘宋嘉祐三年七月募建,宝祐二年三月募修’,元大德三年己亥四月里人重建。”</p><p class="ql-block">1970 年扩建为条石板梁平桥,钢筋水泥桥栏,西侧石梁阴刻楷书桥名。1990 年6 月,拓宽乌鹊桥路时重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平桥,长30 米,宽12 米,跨径8 米,花岗石实腹桥栏,望柱镶嵌云头纹饰,桥中间书写桥名,引桥两侧各有步阶14 级。</p> <p class="ql-block">木杏桥跨南园河,南连木杏弄,北接羊王庙。始建于宋,宋《平江图》、明《水道图》标注“西长桥”, 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清《巡警图》标注“木杏桥”。因位于觉报寺后,又名“觉报寺桥”。清初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为条石石级板梁平桥,长6.5 米,宽2 米。1981 年去除石级,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8 米,宽5 米,跨径5.2 米,水泥栅状桥栏。20 世纪60 年代拍摄《早春二月》电影时,曾在此桥取景。木杏桥南侧,有吴中名医薛雪故居“扫叶庄”。</p> <p class="ql-block">红杏子桥在木杏桥东,位于天薇巷内(巷子南连竹辉路,北接南石皮弄),跨南园河。始建于宋,宋《平江图》中名“西长桥”,明《水道图》标注“杨杏子桥”。 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名“扬矮子桥”,俗呼养鸭子桥。清末《巡警图》标注“杨杏子桥”。</p><p class="ql-block">古桥原为石拱桥,1985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长6.3米,宽3.4米,跨径5.4米,砖砌实腹桥栏,并改名为“红杏子桥”。</p> <p class="ql-block">红杏子桥西侧河面非常宽阔,河底有深潭,名三角潭。这里曾是备受苏州市民喜欢的休闲玩耍之地,野趣盎然。到了20世纪80年代,桥畔建成了苏州电视台和居民住宅区,使它成为隐藏在城市中心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西烧香桥跨南园河,南北连接南石皮弄。始建于宋,宋《平江图》中名“烧香桥”。宋《吴郡志》、明《姑苏志》录“西长桥”。俗名“西烧香桥”。民国《吴县志》:“西长桥,俗名西烧香桥;东长桥,俗名东烧香桥,二桥并在葑门南营,近二郎庙。”民国12 年(1923),由李根源发起重建,由石拱桥改为石板平桥。1985 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长9.8 米,宽4.3 米,跨径4 米,水泥镂花栏杆。1989 年拓建,2008 年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长16 米,宽5 米,跨径6.1 米,砖石实腹桥栏。</p> <p class="ql-block">相王桥跨南园河,南北连接相王路。始建于宋,宋《平江图》著录,名“东长桥”。宋《吴郡志》、明《姑苏志》录。清康熙《苏州府志》:“俗名东烧香桥,在葑门南营,近二郎庙。”桥南堍东侧有相王庙,南园农民去相王庙烧香必经此桥,因其西有一姐妹桥俗称西烧香桥,故此桥又称东烧香桥。原为石拱桥,1975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4.1 米,宽3.2 米,跨径3.6 米。1987 年拓宽相王弄时,拓宽为7 米。现桥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桥,长23.3 米,宽11.9米,跨径8.9 米。水泥镂花栏杆,桥梁外侧各嵌石雕狮子。桥南堍立水泥碑,书写桥名及“一九八七年改造”字样。1990 年改名为相王桥。</p> <p class="ql-block">竹韵桥跨南园河向南分支乌鹊桥河,东西连接竹辉路。竹辉路,宋代名“玉铉坊”,为六十古坊之一。宋绍定二年(1229)立牌坊于东口,《吴地记》作“玉铉坊”,后经战乱,废为阡陌。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建造工人文化宫时辟为道路,与新市路相对。</p> <p class="ql-block">竹韵桥始建于宋嘉祐三年(1058),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注“南星桥”。后改名“南新桥”,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此桥在古代名为“南星桥”</p><p class="ql-block">宋宝祐二年(1254)、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1981年因桥址在竹辉路,定名“竹辉桥”。1986年5月重建,为水泥平桥,雕花桥栏,长10米,宽21.6米,跨径5米。1994年,竹辉路拓宽东移,另建新的竹辉桥,此桥改名“竹韵桥”。现桥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长13.4米,宽31.3米,跨径12.7米,花岗石雕栏杆,南北两侧各有5根望柱,栏板中间书写桥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