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9)—— 记忆犹新

雅茗(拒私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累时歇一歇,随清风漫舞,烦时静一静,与花草凝眸,急时缓一缓,和自己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生活原本就是五彩斑斓,有欢笑、有歌声、有惆怅、 有寂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这个三八普查队成员来自很多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语言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凑到一起就是一部交响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聊天也是有风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些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国家有特殊政策,“从事森林、井下 、野外地质工作的子女不用上山下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是我们普查队队部子女中唯一插过队、下过乡的知识青年。高中毕业时,他爸是队领导,队里有人就把大字报贴到他们家门上,到处游说强烈要求他父母把他送到农村去。那年队部职工子女高中毕业的有两人,另一个受牵连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队部整体搬迁到另一个地方,他们就留在了那里的农村。因为单位都搬走了,家人也走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工业的地方每年的招工指标屈指可数,当地人都分配不过来,那轮到你一个外来户。队部招收职工子女指标下达后,才离开农村成为一名地质队员。 到野外分到一个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普查队是吃“大锅饭”,每月先交固定的伙食费,月底按实际歺数结算,多退少补。他下过乡身体素质各方面都比我们好,组长给他安排了个头衔(伙食管理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安排全组十多人伙食,采买粮油、蔬菜等。每月雇马车运一次粮油及大件物品,每周到县城采买一次蔬菜肉类自己挑回组里,来回几十里山路就是整整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长年工作生活在山区的我们,县城毕竟是一个县政治文化的中心,能常到县城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每次挑菜回来我们都会向他打听县城的新鲜事。他也会给我们讲一些奇闻异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小队领导派他到队部办事,返回时路过昆明看了一场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他回来的那天晚上没有政治学习,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他绘声绘色的讲述着电影情节,大家聚精会神的听着,电影委婉曲折故事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能听一场电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饕餮盛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突然一个高八度的声音像一个炸雷炸呆了我们。“昆明大好的革命形势你不讲,当前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你不讲,什么金姑娘银姑娘的命运你讲的津津有味,你什么意思?你要把大家带到什么路上?你的目的是什么?” 大声呵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场的人惊呆了,讲个电影讲出政治、立场、路线问题?那听的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家惊恐的逃离,空气就象凝固一样,掉根针都会发出巨响。煤油灯象受到惊吓似的灯苗乱窜。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很少在一起开玩笑、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让人纳闷的是这已经是七十年代后期,电影院都可以放,我们为什么不能讲、不能听。是谁出了问题?这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只敢心里想想百思不得其解,不敢说,更不敢问!生怕那句话没说对被定性成为“✖️✖️✖️”。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才能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练胆量被迫扛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些年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常年工作在崇山峻岭,各种野生动物时常可见。跟野生动物碰个面、被小动物的吓一跳、被大动物的吓的毛骨悚然…… 。在野外工作过的人多少都会有那么几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另一种惊吓让人猝不及防,那就是当地老乡为了捕捉动物安放的捕捉器,“铁猫”一个带齿的大铁夹,弹簧相当硬,不懂技巧很难打开。另一种就是下面是陷井上面是个套动物的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听师傅说他们跑线时常发生走着走着人不见了,到处找才发现吊在半空中,我们跑线时没有发生过,我们工作区域山不太大,石灰岩地区树也不大,听老乡说套下的不多,铁夹子多,我们碰到过。幸运的是没被夹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野外最让我们受惊吓的是蛇,记忆深刻的一次。在师傅的带领下不但抓了蛇,我还把蛇扛回住地,现在想起来还打着冷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跑线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往回走,正走着,走在第一的那个伙伴突然停了下来,紧接着他大叫一声“好大一条蛇”大家都不敢动,我吓得够呛,两只脚就象钉在了地上迈不动步子,手心一下就全湿了。这时我们一起跑线一位师傅喊了一声“打”,男同胞们一拥而上,那师傅眼明手快用地质锤按住了蛇头。我们女同胞吓的全往后退,远远的看着。看过去有站在旁边看的,有蹲在地上忙乱的,没一会就听他们说好了捆好了,朝着我们招手过来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米多长的一条蛇,很粗具体多粗实再不敢细看,用几根鞋带牢牢捆在了地质锤把上,头固定在锤头上,蛇就捆在了一米长的地质锤把上,锤把留出了五十公分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师傅说找个胆小的把蛇扛回去,大家都看向我,我问师傅为什么? 师傅说 “那么好练胆子的机会,蛇不是经常碰得到的,你见过么大的蛇吗?你只要把它扛回去,你的胆量就会大幅度的提高,以后再碰到什么你也会很镇静的处理,再走二十多分钟我们就到家了,说着就把捆着蛇的地质锤放到我的肩上,大家齐声说“没事你试试,这不是毒蛇”,这那是试试,扛上去就不让放下来,被逼无奈只好扛着蛇往回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很快头上的无数条汗腺汇集到下巴滴滴答答往下滴,感觉背上很快就湿了,什么也不敢看,更不敢想,还要牢牢的撑好地质锤 ,生怕稍有不慎蛇就咬到我。师傅一直走在我旁边跟我说着笑话分散我的注意力,常常用手帮我抬着 “小扁担”。就这样紧紧张张、高一脚低一脚、脑子一片空白,大气都不敢出,只是默默祷告赶快到家。 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村庄。到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厨房放下那个“扁担”顺势坐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半天没回过神来,师傅递过一大杯水,接过来一口气全喝了,过了会好象回过神来,但没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伙伴们洗完澡后回厨房,几个师傅开始操弄起那蛇,男同胞们在那打下手。我逃跑似的离开了厨房。&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那是练胆子,到现在见到蛇还心有余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饭稀了)烦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组里一个伙伴到县城办事第二天返回,寨子里的牛车也到县里送东西,返回时帮我们带些菜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牛车回来我们到伙房卸车,全部卸完就一样菜——茄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茄子是当时应季的时鲜蔬菜刚上市,大家看到茄子都非常高兴,上次吃茄子还是去年的事,今年才上市我们就能吃上那么新鲜的菜。想想就兴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天早中晚—茄子、第二天、第三天……一周早中晚都是茄子。红烧、炒、煮、蒸、烧凡能想到的烹饪方法都用过,第一天尝鲜、第二天接受、接下来拒绝、抗拒,最后吃饭变成了负担。大山沟里买不到别的食物只能吃茄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云南少数民族歌里唱到:“你想吃也要吃,不想吃也要吃,管你想吃不想都要吃”仿佛就是为我们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些天只要说到茄子,胃里就有股激流外外涌。 我们两个来自广东的伙伴在伙房帮厨,刚走近伙房就听她们说“天天吃茄子、顿顿吃茄子饭稀了(广东普通话)”心想完了,吃茄子就已经很烦了,饭还稀了,咋办呀!紧走几步打开锅盖一看饭没稀好好的,一问才知道又是方言口语惹得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以后成了我们组的口头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