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西泠印社(9)

叶老头

【37】小龙泓洞<br> 小龙泓洞位于闲泉的北岸,东侧紧邻缶亭。<br> 1922年7月,由印社创始人丁辅之、书生夏超捐资人工开凿的小龙泓洞落成,取浙派篆刻鼻祖丁敬别号“龙泓山人”中“龙泓”二字为名。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有龙泓洞,洞内有观世音像。印社小龙泓洞有送子观音像,遂以小喻大,故名之“小龙泓洞”。 南洞口东侧岩壁有印社创始人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东坡游赤壁后八百四十年,凿通岩洞。湖光山绿,呼吸靡间,登临涉览,遂为绝胜。纪印人雅,故名曰小龙泓。青田夏超、泉唐丁仁用功二千,直钱一百八十万,七月既望告成,古杭叶为铭记。” 感叹于东坡游赤壁时的磅礴才情,以凿刻“小小赤壁”为灵感,开凿小龙泓洞。按照叶为铭的说法,亦为“纪印人雅”。 洞口上有“壬子题名刻石”,为1912年秋题,隶书。题名者33人,20行,行字不等。 小龙泓洞的北洞口一侧有西泠印社文保碑。 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无款识。 【38】邓石如石像<br> 小龙泓南洞口西侧立着清代皖派篆刻鼻祖邓石如石像。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邓石如出生寒门,不求闻达,始终保持布衣本色。他刻苦精研书法篆刻,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以说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象征中日艺术友谊的吴昌硕铜像、印证印社同人“无门派之见”广博胸襟的邓石如立像,以及引领印社传承发展的“浙派”精神领袖丁敬坐像,三者于孤山之巅相遇,于印社社史中相交,好不妙哉!<br> 【39】奕隐遗枰<br> 杭州,不仅是谈论印学绕不开的城市,在中国围棋史上亦有一番作为。而要说杭人中最擅长下围棋者,当数晚清名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金鉴。在小龙泓洞外侧,有一石棋盘和两只石凳,正是“江南国手”金鉴的遗物。<br> 凑近看,棋盘上有1951年高云麟隐刻题字“奕隐遗枰”以及武曾保为其题记:“此石为吾杭金明斋先生所制,先生为奕之第二品。四方善奕者,来吾杭必对奕于此,令孙鄂生社友将刊先生遗奕并舁此石陈列西泠印社,亦印林之金石缘也。戊午秋武曾保识。”这看似相貌平平的石棋盘,实则是一件集围棋、书法、篆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金鉴(1831~1911)字明斋,号奕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金鉴性格旷达,多才多艺,工书善画,精鉴别,能鼓琴,奕棋时称江南国手,甚至在饮酒领域也是个专家。“平生爱我无如酒,凡事输人不但棋”,这是他一枚自用印的内容,棋不输人,酒也不输人,一时被人传为美谈。户外对弈最怕的就是风雨忽然侵袭,于是,金鉴便命人用严州青石做了上面这个石棋盘,石因人灵,人以石荣,石棋盘名声大振,引来四方棋手来杭与金鉴一试高低。武曾保和高云麟便是这些棋手之一,以棋为缘与金鉴成为挚友,共同成就了百年后众人看到的这座特殊的石棋盘。 【40】送子观音像<br> 小龙泓洞内西侧墙面上有阴刻“送子观音像”。王一亭1923年画,左上有吴昌硕题句:“行善之人善结果,赠以佳儿佛曰可,观世观人更观我。癸亥元宵,安吉吴昌硕题,时年八十。”像中观音趺坐,怀抱小儿,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形象,配上吴昌硕苍劲有力的行书题句,可谓佳作天成。画印唱和,吴、王二人交往情谊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音像刚刻成的几年,多有信佛拜观音或求子心切的人前来参拜,此像在当时的知名度可见一斑。<br> 【41】鹤庐<br> 站在小龙泓洞北洞口东望,有石砌圆洞门,上有一建筑,飞檐翘角,那是鹤庐。鹤庐1923年由丁辅之捐资在题襟馆后建造,与题襟馆相连,以其号名。<br> 丁辅之(1879~1949),西泠印社创社四英之一。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等。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出生书香世家,杭郡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之孙。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学多能。治印宗浙派,萧淡简静,秀雅纯正,用刀劲健,布局安详。书法以甲骨文著称,并集成联语刊行。鹤庐与题襟馆是联体建筑,题襟馆内有一圆门可直通鹤庐室内。 门楣隶书匾额“鹤庐”,吴让之书。门两旁楹联“梅鹤为邻,小坐依然图画;莼鲈下酒,故乡无此湖山。”收藏家、书画鉴赏家观津老人哈少夫(1856~1934)撰,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清道人李瑞清(1867~1920)原书。上下联第二字藏有“鹤庐(鲈)”。后由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892~1996)重书,未记年。 鹤庐室内设红木圆桌及椅子,东西两侧有匾额及楹联。东墙楹联:“永日凄凄丝丝柳舞丝丝雨;谷风习习淡淡山明淡淡云。”不知何人题写。 篆书匾额“麋研斋”,1924年吴昌硕为王福庵所书斋馆名。 行书匾额“守寒巢”,李苦禅为丁仁所书斋馆名,无记年。李苦禅(1899~1983),原名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励公,山东高唐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 【42】印社北门<br> 鹤庐的底层是石窟门通道,垒石而成,也是西泠印社的北门。<br> 石窟门门楣有石梁约长一米,上刻行书“湖山最胜”,系康有为1919年手书,叶为铭勒石。 石门两旁对联:“高风振千古,印学话西泠。”清代文学家张祖翼书。因疫情影响,目前北门关闭,走孤山北麓小径台阶可达。 沿后山石阶而下,直通西湖的北里湖。 后山石阶共108级,两旁遍种松树和杜鹃。 【43】后山石坊<br> 沿后山石阶下至山脚,有后山石坊。1918年,印社在社北临湖建石坊,与前山石坊遥相呼应。<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后山石坊旧照</i></h5> 石坊北面坊额题刻有“西泠印社”,石柱有联:“印传东汉今尤昔;社结西泠久且长。”叶为铭1918年题写。 石坊南面坊额刻有张文锦题匾。两侧石柱对联为:“以文会友;与古为徒。”丁上左撰,费龙丁书。该联与印社南门竹阁楹联相对应。 后山石坊西侧,立有一块重达17吨的巨石——百年华诞石。石上有启功所书楷书“百年印社,千秋印学”,为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所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城因西湖而靓丽,孤山因西湖而迷人。西湖孤山,人喻仙山蓬莱,锦山绣水,风景宜人。西泠印社就坐落在西湖仙山蓬莱的南麓。 这里地处里外湖之间,湖山泉石俱汇,占尽孤屿佳丽风光,不负“湖山最胜”之盛名。所以白居易诗曰:“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 白居易在此筑阁,“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诗人每偃息其中。 西泠印社站在孤山这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处,积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累印社百年辛勤耕耘,铸就了今天的园林之精华,印坛之重镇。 印社内楹联、匾额、摩崖石刻比比皆是,目不暇接,文化艺术韵味扑面而来。 西泠印社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如今的西泠印社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宾客来这里听“闲泉”、“竹阁”述说往事,看楹联、碑刻遒劲丰采,领略篆刻艺术之美妙。置身于园林风光与艺术情趣之中,无疑是极高品位的艺术享受。 杭州西湖孤山西泠印社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