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题记</b></p><p class="ql-block">北京东城有一条饱经风霜、写满故事的胡同一一东交民巷。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东交民巷道路两旁入目皆是各式西洋建筑:红顶的小洋楼、神似“凯旋门”的西式门楼、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与玻璃花窗、天使雕像......自西往东,从天安门广场东路至崇文门内大街,漫步在这条1500米的巷子中,不仅能感受到浓浓的异国风情,更是仿佛看到了这里曾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最西边的一处南墙上斑驳的历史简介</p> 麦加银行旧址 <p class="ql-block">麦加利银行旧址,该建筑位于东交民巷甲39号,是二十世纪初英国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的一处代表性商业银行,建造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期大楼应不晚于1915年第二期为1918至1919年。200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原荷兰大使馆 <p class="ql-block">原荷兰大使馆,现在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原荷兰使馆大门位于东交民巷路南40号。现大门改在前门东大街路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墙拆除后扩建前门大街时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使馆旧址院内现存两栋原楼房,均是1909年建造。原大门西南部的西楼为使馆办公楼。现存东楼原为大使官邸,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该使馆建筑总体造型简洁而有变化,通过相近的处理手法或采用相似的构件形式,使整个使馆建筑风格取得协调一致。</p> 美国花旗银行旧址 <p class="ql-block">北京警察博物馆,是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花旗银行北京分行旧址,建筑风格为西洋古典式,</p> 俄国使馆旧址 <p class="ql-block">原俄国大使馆,原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两座门的框架。在原地建起最高法院大楼。</p> 正金银行旧址 <p class="ql-block">正金银行旧址,该行全称是横滨正金银行。银行主体建筑平面呈曲尺形,西部体量较长,南部体量较短。大楼为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转角处做成弧形三层塔楼,铁皮穹顶,上置旗杆,穹顶底部辟有老虎窗。整栋建筑坚固豪华,花岗岩台基、壁柱、壁龛、窗套及隅石等做工精细,尺度比例严谨,带有德国新巴洛克复兴风格,兼具尼德兰古典折衷主义之美,是近代外国银行在京建筑中的优秀典范。</p> <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法院博物馆。</p> 日本公使馆旧址 <p class="ql-block">日本公使馆旧址。光绪十二年建于东交民巷内日本兵营后面,为西式平房,砖木结构,正立面七开间,中启砖作拱券式大门。公使馆迁入后平房作为办公用房,又以平房为基础,扩建一座四合院。《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公使馆迁入正义路的新馆。保护范围系北至日本公使馆旧址后平房北院墙,南至东交民巷,西起原日本公使馆附属建筑西侧小甬路西侧,东至法国使馆旧址原围墙及向南延长线。</p> 法国邮政局旧址 <p class="ql-block">法国邮政局旧址是单层砖木结构,也具有典型的西洋建筑模式,灰砖清水墙格外引人注意,建筑檐部用连续的角山花饰女墙,而且建筑中有中式的砖雕技艺,现在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项目。</p> 法国使馆旧址 <p class="ql-block">法国使馆为咸丰十一年设立。《辛丑条约》签订后扩建、重修。建筑多为光绪二十六年后修建。使馆大门用砖做出壁柱和拱券,外形类似巴黎凯旋门,门前放置中国石狮1对。院内有中央喷水池和法国乡村别墅风格的2层配楼4栋。保护范围系沿原法国使馆旧址老围墙,东至台基厂路规划西红线,南至东交民巷道路规划北红线,西至原有西侧院墙及延长线,北至与市委大院分界围墙规划路南红线。</p> 圣弥厄尔教堂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天主堂和北京其它四大教堂相比,它的规模虽然小,但是它综合了其它四座教堂的优点,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却非常讲究。圣堂东西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内顶部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为琉璃瓦。堂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增加高度,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堂东西宽三间,南北进深十四间,内有圆柱支撑,地板也为花砖甬道。从建成至今近100年来,未遭到任何灾害性破坏,保存的比较完好。</p> 比利时使馆旧址 <p class="ql-block">比利时使馆旧址位于台基厂十字路口东北角,现为紫金宾馆。这座乡村别墅式的建筑就是尾随英法在东交民巷地区设立的比利时使馆旧址。比利时使馆旧址始设于同治五年(1866年)。其主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立面用砖砌出三个仿阶梯式山墙和由雉碟组成的山花,为英国都铎式风格。</p><p class="ql-block">主楼前是一座大水池,四栋宅邸配楼在主楼前作东西对称布置。</p><p class="ql-block">主楼立面作阶梯式三角山花,是仿欧洲古典风格而建。但比利时使馆建筑上的"阶梯式"山墙已经不同,它纯粹已变成一种人为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仅存的一段围墙(现为北京医院南门西侧围墙)</p> <p class="ql-block">北京医院。其前身是始建1905年的德国医院,1945年北平市卫生局接管了前德国医院并更名为“市立北平医院”。1949年,中央军委卫生部带领延安中央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人员接管了市立北平医院,并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为“北京医院”。</p> <p class="ql-block">同仁医院</p><p class="ql-block">1899年,美国医生霍普金斯·贺庆代表家人捐赠了一笔巨款,将同仁医院迁至东交民巷东口进行扩建。</p><p class="ql-block">由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购买的建筑材料被烧毁,新院子的建设被阻碍。 《辛丑条约》签署后,新院落的建设重新开始,霍普金斯·贺庆于1902年1月成为院长。1903年,新的同仁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英文名称更改为霍普金斯医院,但中文名称保留。后来,这家医院发展成为现在的北京同仁医院</p> 东交民巷的由来及发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东交民巷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诞生于13世纪末马可·波罗访华的那个时期。当时,江南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抵元大都,就在这里卸放,这条小巷就被称为江米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p><p class="ql-block">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元大都时,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人们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实用,见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义。如今人们之所以还留恋北京的老胡同,十有八九和这有关。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条长街。</p><p class="ql-block">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使馆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铁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p><p class="ql-block">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交官移交给国民政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新中国后的状况</b></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后这里仍被作为使馆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国的使馆沿用了这里旧有的建筑,直到1959年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的第一使馆区。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再次收到冲击,街名被改为“反帝路”,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遭到破坏,198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东交民巷的建筑亦受到冲击,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俄罗斯馆的旧址因拓宽马路被拆除;德华银行于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据;街上还兴建了很多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整条街的风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现今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受到文物部门的保护。</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于网络,感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下旬</p><p class="ql-block">拍摄于北京东交民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