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进化史洞悉健康:4-吃饭概念与时间观念

安庆绘风文化传媒公司

<p class="ql-block">植物油对人体是否无害?</p><p class="ql-block">谷类和豆类在进化过程中含有天然毒素,那么用它们榨出的植物油对人体有害吗?</p><p class="ql-block">除新鲜、冷榨、粗制、玻璃瓶装的椰子油、棕榈(核)油、可可脂、橄榄油或山茶油等木本植物油外,市面上的大多数草本植物油都可能含有化学毒素和反营养物质,Ω-3脂肪酸不足而Ω-6脂肪酸过剩(亚麻子油等例外),极易氧化变质,包括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芥花子油和红花油等精致加工。</p><p class="ql-block">与国内营养学界依然流行(但已过时)的观点相反,国外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些草本植物油不是想象中的健康天使,而可能是致病魔鬼,特别是那些经过精加工的、装在塑料桶里的普通植物油 。</p><p class="ql-block">美国基因、营养和健康中心主席阿尔特弥斯·西莫普勒斯在《欧米伽膳食》一书中指出,研究发现,上述草本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一种Ω-6脂肪酸。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Ω-6脂肪酸(特别是植物来源的亚油酸)过剩可能要为日益增加的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肝病、抑郁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和癌症等负责。</p><p class="ql-block">无论Ω-3脂肪酸还是Ω-6脂肪酸,它们都很容易被空气、光照和高温氧化破坏。被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产生醛类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基因变异、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线粒体受损。长期大量摄入被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色斑或老年斑,造成肝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或脑部出血,特别是在与酒精同时食用时。而市面货架上的植物油可能已经被氧化了,尤其是那些经过高温提炼的色拉油。</p><p class="ql-block">以玉米油和大豆油为例。如今它们大多是用“六号轻汽油”(主要成分为正己烷)萃取的,前后经过高温烹调(平均120℃)和超高温(240~270℃)脱臭等精炼处理,添加合成抗氧化剂(BHA、BHT或TB⁃HQ),然后装到透明塑料桶里(通常含塑化剂),以“健康食用油”的形式出现在超市货架上。</p><p class="ql-block">在高温加工过程中,植物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氧化、氢化或聚合反应。当温度超过70℃时,Ω-3脂肪酸就开始氧化变质;到150℃时致癌物苯并芘可能形成;氢化油在160℃左右时开始产生,在200℃时大量形成,到220℃以上呈指数增长。在未经处理的大豆油中,亚麻酸(为Ω-3脂肪酸)的含量可以达到8.5%,但在经过部分氢化后,亚麻酸会下降到3%以下。</p><p class="ql-block">植物氢化油是一种人工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一般不存在,进入人体后会沉积在肝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里,并使之钙化。它会使HDL下降、血小板增多、细胞保留过多钙,破坏细胞膜功能,产生代谢障碍,干扰酶、免疫、生殖和心血管等系统。1957年,美国生物科学家弗莱德·库默罗博士就开始撰文批判人工反式脂肪酸,矛头指向伤害心血管的植物油。但直到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决定取缔反式脂肪酸。库默罗博士自己喜欢吃牛排,天天吃牛油煎鸡蛋,在100岁时继续工作,依然有自己的实验室。</p><p class="ql-block">最初于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氢化油(植物黄油)的是制造日化产品的宝洁公司,如今在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大量心脏病悲剧后,西方国家相继禁止在食品中使用氢化油。而我们国家则继续对人工反式脂肪酸“开绿灯”(只要求食品厂家标明含量,但并不限制使用),大部分国人尚不知氢化油为何物,许多同胞正在重蹈美国生活时的覆辙,依然津津有味地吃着沙拉酱,搅拌着咖啡伴侣,在面包上涂上植物黄油。</p><p class="ql-block">在高温加工和精炼过程中,植物油中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损失殆尽,许多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却在高温、高压过程中生成,其性质与橡胶或塑料类似。这样加工包装的植物油通常只是提供热量,又可能夹杂着轻汽油、添加剂、氢化油、聚合物、苯系物以及塑化剂残留等有害化学品,你说它们到底是食用油还是只是工业用油 ?</p><p class="ql-block">此外,玉米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等容易发生霉变,产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这些植物油还含有谷类或豆类中的天然毒素或反营养物质,如凝集素和植酸等,可能会干扰人体的吸收、代谢过程,甚至扰乱自身免疫系统。</p><p class="ql-block">根据保罗·雅米内博士和S.雅米内博士在Perfect Health Diet 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实验发现,如果恒河猴摄入的脂肪热量中有40%来源于花生油,16个月后所有恒河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3患心脏病。另一项实验(Rose Corn Oil Study)表明,人类食用玉米油的死亡率比食用动物油时竟高出364%。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实验显示,大豆油可以造成小鼠肝损伤,当把肠外营养中的大豆油换成鱼油后,肠道畸形儿童的死亡率或肝移植比率从37%大幅度下降到9%。</p><p class="ql-block">另外,美国医生克里斯·克雷梭在Your Personal Pa ⁃leo Code 一书中指出,一项研究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在饮食中增加亚油酸和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的病人,死于心脏病和其他所有疾病的风险更高,尽管他们血清中的LDL和总胆固醇都下降了。</p><p class="ql-block">而洛杉矶退伍军人膳食研究表明,食用植物油(玉米油)的实验组的癌症死亡率是食用动物油(牛油)的对照组的近2倍,前者食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后者的4倍,胆固醇则是后者的一半 。</p> <p class="ql-block">保罗·雅米内博士和S.雅米内博士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说动物脂肪自古就是人类的“缔造者和守护神”,那么大量的精加工植物油则可能是我们厨房里新招来的“魔鬼和瘟神”。这从人类学中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人类食用动物脂肪的历史长达数百万年,并且由此得以进化。我们食用植物油的历史只有数千年,食用精加工植物油始于19世纪初,大量推广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部分归因于当时掀起的风风火火的低胆固醇风潮。</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人在先秦时期一直吃动物脂肪,从汉代才开始食用植物油,可能包括麻油、菜籽油和胡麻油(亚麻子油)等,但数量有限(仍以动物油为主),且都是粗制的。国人大量食用精加工植物油是最近30多年的事情,工业化带来的,到今天我们几乎全面依赖植物油,基本上放弃了动物油。</p><p class="ql-block">然而,担心这种改变可能是对遗传基因的挑战,是对饮食传统的背叛,可能是极其危险的错误选择。</p><p class="ql-block">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碳链上通常最多含有18个碳原子(如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而动物油中的脂肪酸碳链上往往含有20或22个碳原子(如ARA、EPA、DHA)。其中,DHA是人类大脑、视网膜和精子中脂肪的主要成分。在摄入植物油后,人体需要酶将短链(18碳)脂肪酸转化为长链(20或22碳)脂肪酸才能储存利用。但和猫科动物一样,人类体内似乎缺乏这类酶或其转化作用有限(如将亚麻酸转化为DHA),所以需要直接食用动物油,这在那些曾经世代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北方渔猎民族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今天也没有必要完全摒弃植物油。这是因为,一方面,如今饲养的动物油通常含有激素和抗生素残留,植物油则没有这些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其呈固态并具有腥味,动物油不大适合凉拌,而液态且无腥味的植物油则很适合凉拌。你可以同时吃动物油和植物油,例如用动物油炒菜,用植物油凉拌,但应该以动物油为主。</p><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鸡蛋的吃法?</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认知里,鸡蛋不能生吃,否则你可能会感染沙门菌,甚至禽流感,出现消化不良,产生生物素缺乏症。从预防、控制疾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观点似乎无可厚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如此紧张?</p><p class="ql-block">早在近20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里介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失眠等病。而医圣所说的“鸡子黄”,正是指生鸡蛋黄。今天,民间仍然流传用“醋蛋液”帮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和失眠等常见病,用的是整个生鸡蛋。另外,香港人吃的单面煎蛋的蛋黄是流动的,新加坡人吃的滚水蛋是半生的,而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师傅也直接用生鸡蛋拌生山药、生牛肉或生牛肝。</p><p class="ql-block">据说好莱坞明星史泰龙每次吃5个生鸡蛋,z国大力士龙武每天吃5千克牛肉、20个鸡蛋,其中2千克牛肉、10个鸡蛋生吃。也有普通人经常一次吃2~10个生鸡蛋。</p><p class="ql-block">因此,“生吃鸡蛋带来的后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的耐受力和心理喜爱度。并非非要生吃,这里介绍的目的是不要担心害怕而已。</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需要解除对生鸡蛋带菌或病毒的恐惧。其实,新鲜的鸡蛋一般没有沙门菌,特别是放养的、健康的鸡下的蛋。如果鸡蛋不新鲜,它会携带多种细菌微生物,煮鸡蛋可以杀死沙门菌和大肠杆菌,但无法消灭带有芽孢的细菌,除非你拿医用高压锅或工业高压锅在120℃以上的沸水中煮30分钟。</p><p class="ql-block">退一步来讲,即使鸡蛋带有少量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你的胃酸会将其剿灭。哪怕部分微生物进入肠道,它们也未必有害。只要肠道菌群的平衡不被打破,你的身体将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中药里的百草丹就是羊粪,五灵脂是鼠粪,人中黄里有人粪,现代更有一种粪菌移植疗法。</p><p class="ql-block">至于禽流感病毒,它们不过是一种微生物。迄今没有看到禽流感病毒能够导致人患禽流感的任何实证研究,只是在部分患流感的人身上发现了禽流感病毒这种微生物而已,这与携带禽流感病毒就会得“禽流感”完全是两码事。换句话说,你可以携带禽流感病毒却安然无恙,完全没有流感症状。</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只吃100%熟的鸡蛋,却几乎月月小伤风,年年重感冒,流感季节每每中招。有人几乎天天吃生鸡蛋,偶尔还喝生鸡血,却基本上告别了感冒,更没有得过一次流感。所以需要辩证看待,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匹配适应。</p><p class="ql-block">真正可怕的不是细菌或病毒,而是鸡蛋腐败变质或被化学污染。但变质或被污染的鸡蛋,生吃和熟吃都不利于健康,且熟吃的风险可能更大。因为加热和调味会掩盖鸡蛋的品质,而生吃则容易发现问题;熟吃后进入体内的毒素容易累积起来,而生吃后则容易排泄出去。</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看生鸡蛋和熟鸡蛋到底哪个更容易消化。一次吃进并消化10个生鸡蛋非常轻松,但换成10个熟鸡蛋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什么呢?原来,生鸡蛋可以完全溶于水,而熟鸡蛋很难水解。试问,是可水解的东西容易消化,还是难以水解的东西容易消化?</p><p class="ql-block">生鸡蛋富含多种活性酶和卵磷脂,可使蛋清里的蛋白质水解,蛋黄里的脂肪乳化,进而水乳交融。一旦温度超过55℃,蛋白质将永久变性,酶就会彻底失去活性,蛋清变得凝固而难溶于水。当温度达到70℃时,蛋黄里的Ω-3脂肪酸开始分解破坏,进一步的高温还可能导致其中的叶酸被分解破坏,胆固醇发生氧化。</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破除吃生鸡蛋造成生物素缺乏症的迷信。营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吃了很多生蛋清,结果出现贫血、恶心、厌食症和肌肉疼痛,皮肤变得像鱼鳞般粗糙,面色如纸一样发白。营养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生蛋清里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会阻止生物素的吸收,吃生鸡蛋会造成生物素缺乏症。</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不过是一桩没有出处的逸闻趣事,营养学家却拿它来说事、做文章和下结论。纵然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也只是一个个案,可能与个人体质有关,不能推广到普通人群。直至今天,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任何对照实验,哪怕是小样本的实验。</p><p class="ql-block">另外,故事里的年轻人只吃生蛋清,不吃生蛋黄,而生蛋黄富含生物素!因此,尽管吃大量生蛋清可能造成生物素缺乏症,甚至可能损伤肾脏,但吃整个生鸡蛋可以完全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因为原始事物也具有自然平衡,单独吃蛋清就打破了他的本来平衡。整个生鸡蛋不仅安全,而且营养丰富,可以帮助治病和防病。生蛋清是蛋白质宝库,含有人体所有必需氨基酸,且具有“黄金比例”。而生蛋黄富含生物素、卵磷脂、胆固醇和Ω-3脂肪酸,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D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而且生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含有哺育生命的全部营养成分。</p><p class="ql-block">在发明陶器和烹调技术以前,我们的祖先一直在生吃采集到的鸟蛋,而陶器用于烹调始于1万年前左右,推广使用则不到5000年。古人吃生蛋的历史已超过百万年,如果吃生鸡蛋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这么多生鸡蛋的吃法就不会流传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在今天,如果你不习惯吃全生蛋也没关系,你可以吃半生蛋,例如溏心煮蛋、单面煎蛋或滚水蛋,它们既营养又美味。倘若你只是不喜欢生蛋的腥味,可以加少许醋或蜂蜜。</p> <p class="ql-block">肉类生吃危险吗?</p><p class="ql-block">大部分人会觉得吃生肉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认为吃生肉非常危险。因为在一般人的认知里,生肉携带细菌,而且可能藏有寄生虫或者虫卵,会让人染病。</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曾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加上那时经常腹泻,所以视生肉、生血为洪水猛兽。而且一度需要两双筷子吃火锅,一双用来夹熟食,另一双用来夹生食,生怕生肉或生血“污染”了熟食,所有动物性食品必须彻底煮熟后才敢吃。</p><p class="ql-block">但心里常常有疑惑:西方人热爱带血丝的牛肉,日本人钟情生鱼片,韩国人和蒙古人有的吃生牛肝。而东非的马赛人直接喝生血和生牛奶,传统的因纽特人则几乎全面生吃,包括海鱼、海豹、驯鹿和北极熊等动物的肉、血及内脏。在印第安语言里,“爱斯基摩”一词的意思就是“吃生肉的人”。</p><p class="ql-block">其结果呢?西方人比我们长得高大,日本人比我们活得长寿,而韩国人踢足球比我们棒。蒙古人骁勇善战,曾经征服世界。马赛人高大威猛,成年男子可以手刃狮子。至于传统的因纽特人,他们曾经体魄健康,成年男子每只手可以提45千克的重物,许多人活到100岁以上,90多岁时依然可以打猎。如果吃生肉如此危险的话,这些国家的人为什么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生食?</p><p class="ql-block">吃生鱼片,接着吃带血丝的牛肉,最后干脆直接吃生牛肉。有人惊奇地发现吃生肉并不可怕,相反,生肉非常柔嫩爽滑,例如三文鱼或牛里脊。习惯吃生肉后,你会觉得熟肉太硬太干,甚至像木材一样,很难下咽。这是因为常年饮食观念导致的心理素质问题</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吃生蚝、生虾、生鱼片、生牛肉,也吃生牛奶,身体明显比过去强壮,肌肉比过去更加发达。只吃100%熟的鱼、肉、蛋,却经常腹泻;天天吃生的鱼片、牛肉、鸡蛋或奶酪,肠道格外健康。因为适应匹配菌群正常了的结果。而且发现,吃完250克生牛肉后可以马上快走甚至奔跑,但吃完同样数量的熟牛肉却会犯困,甚至需要休息。</p><p class="ql-block">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吃熟食后胃肠道出现肿胀,体温升高,白细胞大量增加,人会变得疲乏无力,吃生食后则不会。当一半食物生吃、一半食物熟吃且先吃熟食时,会出现同样的反应;但如果先吃生的一半,这种反应就不会出现。</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在近300万年的渔猎时代茹毛饮血,大部分时间以生肉为主食,并且得以进化,直到驾驭火的使用和最近1万年前农业出现后可能才逐渐走向全面熟食。因为粮食不适合生吃,人类必须加热烹煮,或烹制成其他食物。我们的遗传基因和代谢系统非常熟悉肉食和生食,但不大熟悉粮食和熟食,并且会把后者视为入侵者加以排斥,产生免疫抵抗反应,这也是我们有时莫名其妙腹泻的原因。此外,生食满载活性酶,可以帮助消化熟食。</p><p class="ql-block">其实,除了粮食,只要处理得当,几乎所有其他食物都可以生吃。这包括肉类、海鲜、蛋类、奶类、蔬菜、水果、坚果、菌藻类以及部分根类食物等,因为这些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吃的食物。相对而言,对于这些食物,生食保全营养,熟食破坏营养;生食吃的是有活性的细胞,熟食吃的是死的分子;生食养生,熟食“杀生”;生食排毒,熟食“中毒”;生食抗炎,熟食“上火”。</p><p class="ql-block">新鲜的生食由活细胞组成,具有大部分的生物活性,拥有完整的细胞营养。而加热会使酶失去活性、维生素损失、矿物质流失、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抗氧化剂减少,并且有可能产生毒素甚至致癌物。例如,浓度为10%的葡萄糖加热到80℃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会增加5倍,到130℃时可增加25倍。又如,加热超过120℃时,部分碳水化合物可能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丙烯酰胺,加热超过150℃时,部分油脂可能衍变为苯并芘,而烧烤或油炸的温度通常都超过200℃。高温烧烤或油炸食物可以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和AGEs,特别是动物性食品,高温烧烤或油炸之后AGEs可以增加上千倍。</p><p class="ql-block">AGEs的种类估计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丙烯酰胺便是其中一种。AGEs是无法利用的“细胞垃圾”,一旦随食物进入体内或在体内形成聚合,则很难逆转分解或清理出去。它们会加速老化和破坏器官,导致皱纹、色斑、白内障、动脉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和肿瘤等多种病变。</p><p class="ql-block">AGEs是蛋白质、脂肪或核酸大分子与糖结合形成的、不可逆的、没有功能的聚合物,以蛋白质与糖交联生成的糖胺化合物为主。这是一种没有酶参与的糖化反应,使蛋白质永久变性,包括胶原蛋白。在体外,氨基酸与葡萄糖相遇后在高温下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法国烤面包的褐色和香味以及红烧肉的焦糖色,其中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在工业领域,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工原料,用来制造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净化、纸加工和管道涂层等)。</p><p class="ql-block">在体内,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但需要活性氧的参与。在被氧化之前,糖胺化合物可以重新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但一旦被氧化,糖胺化合物就会变成醛类等AGEs。葡萄糖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与来自食物或体内的氨基酸结合的机会就越大,并且越容易发生氧化,形成的AGEs就越多。另外,在进入血液后,果糖形成的AGEs可以是葡萄糖的10倍。</p><p class="ql-block">因此,为了避免和减少AGEs,我们应当尽量做到无糖、低碳、生食、少餐。这样的饮食方式不仅可以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还可能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1932~1942年10年间,美国加州医生波廷杰(Francis Marion Pot⁃tenger,Jr.)对900只猫做了四代喂养实验。在其名著Pottenger ’s Cats:A Study in Nutrition 一书中,波廷杰报告了以下的结果。</p><p class="ql-block">用生肉和鲜奶(生奶)喂的猫,身体一直很健康。用熟肉(占2/3)和鲜奶(生奶占1/3),或用生肉(占1/3)和消毒牛奶(熟奶占2/3)喂的猫会得病,出现牙齿、视觉和皮肤问题,以及感染、过敏、关节炎、流产和行为异常,包括神经兮兮、恶毒和凶暴行为,特别是在晚年。</p><p class="ql-block">病猫的后代身体虚弱和畸形,第二代于中年开始多病,第三代从小就多病。那些侥幸活到成年的猫,即使生育,也是不是产死胎,就是生下十分瘦弱的小猫,而这些小猫长大后就基本不能生育了。第三代大部分不能生育,第四代完全失去生育能力。</p><p class="ql-block">如果用天然生食喂养第二代病猫,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但需要经过四代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波廷杰医生还发现,用吃干草的牛产的鲜奶喂养,猫的健康状况与用消毒牛奶喂养的结果一样。</p><p class="ql-block">以上结果表明,猫吃2/3熟食就会出现严重健康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代代相传。原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猫的身体不能合成牛磺酸,而生肉和生奶里含有牛磺酸,加热会将其破坏。</p><p class="ql-block">人吃熟食的后果类似,虽然不会像猫那样严重(因为人体可以合成牛磺酸),但从自身以及后代健康的角度考虑,我们至少应该生吃一半以上的食物。</p><p class="ql-block">那么,生肉中的寄生虫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人们对于生肉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肉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与细菌一样,寄生虫几乎无处不在。科学家发现,人体寄生虫与人类一起演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进化出可以让寄生虫在体内长期生存的适应能力。只要以合适的种类和合适的数量分布在合适的地方,寄生虫不但对我们无害,而且可能对我们有益。</p> <p class="ql-block">很多寄生虫以死亡的细胞为食,帮助我们清理身体垃圾。以螨虫为例,它们寄生在哺乳动物的毛囊里,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和脸上都有螨虫。人体上的螨虫主要以吃死皮为生,是天然的“磨砂膏”和“美容师”。再以蛆为例,它们出现在腐烂组织中,以腐肉为生。研究发现,蛆清理伤口的能力非人工手术所能及,它们还可能会分泌一些天然的抗炎物质。如今,“蛆虫疗法”已从西方传到了中国。</p><p class="ql-block">人体寄生虫的存在甚至可以让人们避免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2016年,澳大利亚热带卫生和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从钩虫分泌的蛋白中找到一种能强烈抑制免疫反应的蛋白AIP-2,动物哮喘模型和人类过敏病人研究都证明这种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目前,已经有科学家给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服用寄生虫虫卵治疗。2012年11月,美国塔夫茨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温斯托克教授就写了一篇用寄生虫治疗结肠炎的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p><p class="ql-block">但是,你可能还是害怕那些可能导致疾病的寄生虫,比如生鱼片里可能有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生猪肉和生牛肉里可能有绦虫。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其实日本人天天吃生鱼片,肝病发病率很低;中国大部分人不敢吃生鱼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病发病率却领先世界。海鱼一般没有寄生虫,部分淡水鱼可能携带肝吸虫或者虫卵。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肉的来源是否安全可靠,是否有卫生检疫的许可,不能食用来路不明的、不新鲜的或者没有卫生检疫许可的肉类。而且肝吸虫并不像这个名称听上去那么可怕,许多人携带虫卵但并不发病,他们肝功能正常,没有任何症状。以黑龙江为例,个别县肝吸虫感染率高达68%,但绝大部分人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人肠道里的绦虫一般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绦虫进入肌肉、眼睛或大脑等组织,产生所谓的“囊虫病”。调查显示,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猪肉绦虫感染率超过47%,广西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牛肉绦虫感染率高达66%,但囊虫病发病率很低,特别是脑囊虫病。</p><p class="ql-block">绦虫要进入大脑,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在正常情况下,咀嚼会撕碎成虫,胃酸会杀死进入胃里的成虫或虫卵,即使有部分成虫或虫卵侥幸到达肠道,肠壁也能阻止其进入血液。一旦它们进入血液,“免疫军团”通常会迅速将其“剿灭”。最后一道防线是血-脑屏障,拦截异物进入大脑。</p><p class="ql-block">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是你吃掉虫子,而不是虫子吃掉你。绦虫如此,其他寄生虫亦然。</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并不是让大家吃全生的肉,而是解除大家的生食恐惧症。如果你身体健康,肉的来源可靠,可以吃五成到七成熟的肉,例如煎牛排或烤羊排。如果你身体欠佳,特别是胃酸不足(例如正在吃抗酸药)或有免疫缺陷(例如患艾滋病),可以从生吃水果和蔬菜开始。</p><p class="ql-block">以上是进化史逻辑脉络,如今工业化时代,生活养生就得需要从各种健康逻辑上定论和选择,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我们的健康之道。</p><p class="ql-block">谈谈早餐必须吃吗?</p><p class="ql-block">早餐必须吃吗?供应早餐奶和燕麦片的食品公司一定会告诉你“Yes”。由他们赞助的营养研究机构也会得出结论说,早餐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要吃得像皇帝一样好。另外,许多医生也告诫说,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得(或容易得)胃病或胆结石。</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哪怕一次没吃早餐,都会有负罪感。然而最终发现,这种观念可能是错误的,只是以讹传讹。因为它完全不符合人类的进化史、生物钟和基因设定。</p><p class="ql-block">首先,不吃早餐会得胃病或胆结石只是一个传说,至今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任何实证研究,哪怕是小样本的。其次,有些实验试图证明,不吃早餐上午精力会下降,但对比的是一直吃早餐的人与突然停止吃早餐的人。这个“蓄意”选择的对比非常不科学,就像对比长期跑步的人与从不跑步突然开始跑的人,然后得出结论说,跑步会造成肌肉损伤和疼痛,所以跑步不健康。</p><p class="ql-block">突然不吃早餐打乱了原有的生物节律,部分人不能马上适应,在上午可能出现头晕和乏力。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反应,通常持续2~3周或1个月,最多半年到一年,此后你应该会非常适应,变得更加精力充沛。如果要做科学的早餐实验,就应当对比长期吃早餐的人与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我们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吃早餐肯定可以为食品公司创造更多利润,但和是否得胃病或胆结石似乎没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2009年,在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考察,发现许多百岁老人一辈子或大半辈子不吃早餐,而他们几乎没有病,更没有听说过胆结石。经常保持一日两餐。曾经迷信少吃多餐,除了一日三餐,还吃零食、喝饮料,结果嗳气反酸不断。后来实行一日两餐,基本不吃零食,几乎不喝饮料,肠胃非常健康,打嗝(呃逆)都很少。</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在现代都市,几乎所有人天天吃早餐,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了胃病或胆结石。</p><p class="ql-block">医学界似乎普遍认为,不吃早餐长时间空腹时,胆汁不分泌,会形成胆结石,而胃酸却会大量分泌,可以烧伤胃黏膜或者胃壁深层。这就好比说,壶里的隔夜水必须在次日早晨倒出来,否则等到中午时就会形成石块!你信吗?人类进化出的胃具有防止胃酸腐蚀的天然屏障(黏液层),无论饥饿时还是饱餐后,都不会把自己消化掉,这使先祖们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冰期。事实上,正如英国著名医学家T.L.克理威所指出的,胃酸水平在空腹时保持最低,只有在进食后才会大量分泌。</p><p class="ql-block">至于胆结石,推测通常是肝脏代谢功能紊乱的结果,其主要成因应该是以精加工食物为主食,特别是精制的糖和淀粉,包括把含糖饮料当水喝。此类低脂食物缺乏卵磷脂以及制造胆汁酸的原料,致使胆囊中的胆固醇结晶。动物实验表明,摄入高比例的精制糖或淀粉可以造成胆结石。克理威医生发现,在渔猎采集部落或吃粗粮的传统社会,胆结石几乎不存在。胆结石在19世纪初开始涌现,摄入精制糖或淀粉越多的地区发病率越高,并且与肥胖、糖尿病和冠状动脉血栓等文明病结伴流行 。</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到底是否需要每天按时吃早餐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需要根据自身工作生活的来选择。</p><p class="ql-block">人类曾经在口渴时才会喝水,饥饿时才会吃东西。原始人一天可能喝几次水,包括在早晨起来喝水,但主要在上、下午进食。因为一方面,古人通常现采现吃,早晨可能没有食物储备;另一方面,正如松田麻美子所说,人在清晨通常没有食欲,而是想要排便,所以在早晨排出比摄入更重要。此外,先祖们吃喝分开进行,不会边吃边喝,更不会喝饮料。</p><p class="ql-block">人类开始在固定时间用餐的历史很短,大约只有数千年。在原始部落或传统社会,人们通常一日两餐甚至一日一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基塔瓦岛,岛民们一天只吃一餐——日落前的晚餐(包括根茎类、鱼、肉、蛋),白天干活时以水果为零食。根据松田麻美子提供的资料,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惯例是一日一餐。欧洲人在中世纪一日两餐,即午餐和晚餐,吃早餐被认为是一种贪欲甚至罪恶。直到16世纪后,随着咖啡和茶叶的普及,一日三餐才逐渐流行起来。</p><p class="ql-block">根据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我们z国人在汉代以前一日两餐,上午10前一餐,下午5点一餐。汉代以后,上层社会流行一日三餐,民间大多依然一日两餐。直至清代,康熙皇帝平时一日两餐,塞外出师时一日一餐。在广西巴马,许多百岁老人曾经一日两餐,部分人今天依然不吃早餐。</p><p class="ql-block">人类的生理机制是在漫长的狩猎时代形成的,我们的消化系统接近食肉动物(人和家犬的胃酸pH都在0.9~1.5,而牛的胃酸pH在5.5以上)。而食肉动物通常一日或数日一餐,例如猫狗可以一天喂食一次,狮子通常两天捕食一次。与猫科动物不同的是,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食和进餐主要在白天进行。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先祖们的饮食从以肉食为主转向以粮食为主。</p><p class="ql-block">肉食提供的热量可以在体内持续燃烧,并且不会导致血糖波动。而粮食提供的热量通常在4~6小时内燃烧殆尽,并在餐后2小时左右产生低血糖反应,导致饥饿感。因此,在渔猎采集时代,人类可以一日一餐,而在进入农业社会后,先祖们开始一日多餐。但在没有灯光的传统社会,人们一般一日两餐:在日出后通常先下地干活,然后在上午9点之间吃一餐(相当于早、午餐合二为一),下午5点日落前吃一餐(晚餐)。具体时间会因地区时间差异或季节变化而不同,在陕北冬季一日两餐,夏季则一日三餐。</p> <p class="ql-block">现代研究表明,人体的细胞里有一种生物钟基因BMAL 1。它编码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燃烧,其水平白天低而晚上高,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最低,晚上10点以后大量释放。这提示我们在远古时期,先祖们进餐的时间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午10点前到下午3点之间。因此为避免肥胖,上午10点以前和晚上8点以后,你最好不要进食 。或者至少应该做到早餐晚吃,晚餐早吃。</p><p class="ql-block">生理学告诉我们,在进食后,胃排空的时间为4~6小时,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因此,吃肉后至少6小时内你不需要进食。食物通常在小肠停留3~8小时,在大肠停留10~15小时。所以,胃肠彻底排空需要17~29小时,平均23小时,近乎一昼夜。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实行一日一餐,就有希望使胃肠彻底排空。</p><p class="ql-block">当胃肠排空后,细胞开始释放一种脑肠肽——胃饥饿素(Ghrel i n)。它能提高人的灵敏度(通过刺激肾上腺素分泌),激发人去捕食(通过刺激杏仁核),并触发生长激素和脂联素(Adi ponecti n)分泌,可以帮助焕发青春、清除血脂和控制血糖。人体实验发现,在禁食24小时后,男性的生长激素水平可以比平常一日三餐时提高20倍。</p><p class="ql-block">从长期来看,不断重复的胃肠排空还可以避免细胞线粒体的损伤,诱导线粒体的增多以及脑细胞的再生(通过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并启动细胞和基因的修复机制(通过活化长寿基因Si rtui n)。人体试验表明,在限时进食(详见下文)6个月后,受试对象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容量可以增加35%。</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是人类进化和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保护机制。在漫长的渔猎采集时代,人类可能经常面临短期食物匮乏的情况,特别是在频繁出现的冰期。在饥饿时期,身体会抓住机会启动修复维护机制,以等待时机和为食物到来做准备。只有那些在饥饿时能够有效利用身体储存的能量、迅速修复受损的细胞,并能够敏捷地捕到食的人种才能生存下来。这包括把基因遗传给现代人的智人人种。</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里,有一个叫作溶酶体的细胞器。它可以分解细胞内的废料,变废为宝以重新利用。这个过程称为自噬,且只有在饥饿状态下才会启动。通常在禁食12~16小时后,肝糖储备消耗殆尽,溶酶体开始自噬和清理工作。所以,每天保持16小时禁食可以有效排毒。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实行8小时进餐制,即把每天进食的时间段控制在8小时以内。正如8小时工作制一样,8小时进餐制可以让消化系统充分休息,让代谢系统有效排毒 。</p><p class="ql-block">生物学家萨钦潘达等人用动物实验证实,即使摄入相同热量的食物,24小时任意进食的小鼠会变得肥胖,出现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或脂肪肝),而一天只在8小时内进食的小鼠却没有问题。每天只在9小时、10小时或12小时内进食的小鼠也基本上没有问题,哪怕偶尔一两天24小时进食关系也不大,但每天进食窗口超过15小时就可能失控。</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饮食新概念——限时进食,它表明不仅吃什么重要,什么时间吃也非常重要。好比古人云:不时不食,不是时间不吃,不吃非季节事物。</p><p class="ql-block">2007年,一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研究证明,在摄入相同热量食物的前提下,与一日三餐相比,限时进食可以降低体脂肪比例、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以及血压,还能够减少淋巴瘤发病率,延长肿瘤病人的存活时间。</p><p class="ql-block">这表明限时进食有利于控制体重、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其背后的主要原理应该是:限时进食可以清理细胞垃圾,减少细胞氧化和糖化损伤,避免胰岛素不停分泌,从而避免了由此造成的脂肪堆积、代谢障碍或肝脏损伤。例如,经常保持空腹可以防止甚至逆转蛋白质的糖基化,从而减少AGES(自己搜索他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所有生物都是在吃不饱饭的过程中进化过来的。所以在近代文明以前,人类从来没有过长期吃饱饭的经历。这才是正常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半饥饿状态甚至饥饿状态下,你的体能和智能通常是最好的状态。你吃饱饭跑不动了,甚至你坐在那想看一本书,智力都会下降,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生物,它必须有一组基因,生物学家有的把它叫节俭基因或者叫节能基因,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偶然有一次吃饱饭,他得把这些能够剩余的能量赶紧储存起来,绝不让它浪费。要知道即使是食物链顶层的生物,比如狮子、老虎都经常处在饥饿状态,很少有吃饱饭的机会。因此生物,原始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从来吃不饱饭。偶然有吃饱饭的机会,它一定有一组基因把它调整为,把所有剩余的能量赶紧积攒在体内。我们今天突然吃饱饭了是非常可怕的,于是你今天发生一系列问题。肥胖病,富贵病,最可怕的糖尿病。要知道糖尿病的那一组基因,这里主要讲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的那一组基因,其实就是当年的那个节俭基因或者节能基因。它当年维系着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亿万年生存,是最基本的有力基因。但是你今天文明发展,生产力提高,你突然吃饱饭,而且天天吃饱饭。它把所有能量不让浪费,积聚在每一个细胞中,最后直到把每一个细胞撑死。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非常可怕。它的后遗症、它的并发症,损害人体所有器官,所有组织。眼睛视力衰退。皮肤溃疡。肾功能消退。肝功能损害。心脏、脑组织,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保全。所以糖尿病是非常可怕的。它居然是那个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有力的节能基因的一个产物。大家知道在人类原始状态下,或者自然状态下,既然万物所有生物都吃不饱饭,所以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从来是很少吃饱饭的。在那个时代,二型糖尿病几乎是不存在的。人类是没有这个病的。大家知道今天糖尿病比例有多高?少说百分之十几,有学者统计,现在处在糖尿病前期的人,已经达到53%以上。一半人已经是了。什么意思?如果你从小每一顿饭吃饱,你在不到二十岁的时间里,你已经进入糖尿病前期,叫高胰岛素血症。也就是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你一旦吃饱吃多,它于是就得分泌胰岛素,把这些糖分变成能量糖原,储存在所有细胞中。如果你顿顿吃饱饭,年轻的时候,二十岁前后,你已经进入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过高,细胞膜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糖尿病随后慢慢发生。所以你只要在孩子阶段顿顿吃饱饭,你在不足二十岁的时候,你已经是二型糖尿病前期病人了。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如果这种状态继续进行,继续发展,人类将全部进入糖尿病时代。</p><p class="ql-block">因此动物进化史是在吃不饱的自然状态进化而来的,细胞组织要符合自然状态下的进化,要始终保持细胞的原始通透性吸收太阳能,而不能长时间被食物能量住满而失去细胞通透活性。</p><p class="ql-block">要实行8小时进餐制,且保持两餐间隔在6小时以上,一日三餐无法实现,只有一日一餐或一日两餐切实可行。为控制体重和有效排毒,你的进餐时间最好定格在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之间 。并且每餐不要吃饱保持七八分饱最合适。</p><p class="ql-block">还有吃早餐只是一种习惯,吃饭则是一种智慧,一种由进化和基因决定的养生和长寿智慧。</p><p class="ql-block">学会吃饭好好吃饭,我们要感恩食物给我们提供滋养。那么我们的精神层面来源于能量供应的电子云感应。食物能量属于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则是内在精神的感应。(这里属于哲学层面,本文不讨论这个话题)要充满美好念头和善良动力,宇宙之道就是付出与释放,无中生有,无才是有,有生于无,阴阳转换频率平衡才是我们的最佳的身心灵。</p><p class="ql-block">本文无价,推荐收藏!</p><p class="ql-block">上士闻道,勤而行之。</p><p class="ql-block">要感恩本文带来的新知,发心美好善念,相信你会做到做得更好,而不是怀疑的试试看!</p><p class="ql-block">既然试试看何必是怀疑呢?相信自己未来更健康更幸福美好!</p><p class="ql-block">去做吧,你一定行!</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