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秋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潘玉婷</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的爱国诗篇之一。他怀才不遇,意欲兴邦却走投无门,心存报国却不在其位。但是,爱国热情却每时每刻都在这位老人心中燃烧,宏伟的报复日夜萦绕在他心头。在他68岁高龄时的一个夜晚,狂风雨骤,再次激起了他报国兴邦的雄心和遐想,写下了这首苍凉悲壮的爱国诗篇,千百年来,时时激励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而《秋词》给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p><p class="ql-block"> 生命在四季色彩中穿过。有期望,有失望,有喜悦,也有难过。人生亦是如此。经历过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张狂,中年应该是人生中的秋天。遭遇挫折,百折不挠。秋天难道不比春天更美好吗?也许这就是刘禹锡这首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雨寄北》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耿嘉轩</p><p class="ql-block"> 学习《夜雨寄北》后我感受到,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色中,诗人触景生情,回忆和亲人“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时光。在思念的想象中,思念家乡和在外漂泊的苦涩都冲淡了。然而回到现实中,与亲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却只是雨景中思念的映象罢了。想象和现实中的鲜明对比和映衬,正好显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慨人世间美好的时光总不能长久。离开家乡和亲人,当中的痛苦想必已让人寝食难安,每日朝夕相处的亲人,对于世人来说,都是无比壮的,是心灵上的支柱顿时失去依靠,我们的心里难免会感受到无助。若要像诗人“若问归期未有期”那么思念的痛苦也会跟随时间的流逝日益加剧。</p><p class="ql-block"> 人生中美好的时光,就像沙漏里的沙子,比起痛苦的光阴流失的更快。在痛苦的夜中,与亲人朋友回忆的画面都是,都是支撑诗人的药方。无论遇到任何的雨雪风霜,这些回忆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使人忧伤,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回忆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事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闫诗雨</p><p class="ql-block"> 品味陆游梦乡里回荡的铁骑铮铮,谭嗣同骑马奔驰在古道的豪迈奔放,虽是寥寥的几行字,却要用心体会,细细咀嚼。</p><p class="ql-block"> 你看,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诗人即使是僵卧在荒凉的村庄里,却依旧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晚时,窗外的风雨声让陆游在梦境中幻想到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他那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潼关》中,一位骑着骏马奔驰在阳关古道的少年谭嗣同,被北方壮阔的风景所震憾,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是何等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更是巍峨险峻。诗人勇往直前和冲决封建束缚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让人大为称赞。</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少时还是老时,报国之志和豪迈奔放之情都会永远存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词》《夜雨寄北》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闫诗欣</p><p class="ql-block"> 古诗引领我们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刘禹锡的《秋词》既是对那秋天爱的表达,又是他情怀的表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感动了多少人、生活中是有那么多的无奈和苦涩。诗更是情感的表达,又是生活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不写悲秋,而写爱秋,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诗人立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那“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更是诗人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奋发进取、豁达乐观的表现。诗人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正是诗人虽遭贬滴滴,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问归期”而“未有期”,有太多生活的辛酸,苦楚。诗人在巴蜀羁旅中看到那“夜雨涨秋池”的景象,心中是那么孤独凄凉,想象起回家后与家人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之时的欢乐。一个“涨”字更把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的诗中是对秋天的爱和豪情,而李商隐的诗中却是秋天游子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一种景物蕴含着无数的情感,只要用心去感受,便会感受到诗中那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张尧琛</p><p class="ql-block"> 阴沉的天空下,寒风肆虐。几株老树,叶子早已落完,只剩下枝条在风中晃动,仿佛被剥光了衣服,正冷的瑟瑟发抖。低矮的茅草屋,借着昏暗的光线,可以看见一位老人,正躺在床上。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p><p class="ql-block"> 在此前两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当时他已经六十八岁,又一身病痛,孤独的躺在荒凉的乡村里,自然会想起很多事。人生百年,匆匆而过,回首往事,虽如过眼云烟,但也不免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等等等等,难免纠缠着他的思绪,一幕幕活跃在他的眼前。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同时袭上诗人的心头。然而陆游并没有悲愁与失落颓废之中,而是奋笔疾书“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正如吉鸿昌雪地所书:“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国家尚且如此,个人那点不快还值得一提吗?他“僵卧孤村不自哀”还有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尚思为国戌轮台”。</p><p class="ql-block"> 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拖着疲惫多病的躯体,躺在估计荒凉的乡村里,他想的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在忧国忧民,在想着要亲自为国家守卫边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报国之志,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然而壮志难酬,他“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赴梁州”,何等的壮志豪情,可惜造化弄人,世事难料。陆游他一生主张抗金报国,甚至临死的时候都不能释怀,《示儿》中说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时他眼前国家飘零,山河破碎,自己又年迈多病,只能带着“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无奈进入梦乡,在实现一生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收复失落的山河。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个一同祖国的梦想早已实现。在共和国七十三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满心喜悦,伟大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展现新气象,昭示好前景。我们的祖国千年文明,地大物博,国泰民安,和平而又美丽,有人赞颂过世上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世上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的是祖国永恒的春天,世上最神圣的情感爆发的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恋……</p><p class="ql-block"> 让我懂得了我们要勤奋读书,好好学习要向诗人陆游一样时刻有保卫祖国,一心为国而不惜用生命来保卫国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雨寄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周书冰引</p><p class="ql-block"> 巴蜀秋冷,夜雨连绵。</p><p class="ql-block"> 我枯坐灯下,入耳是雨落池水的滴答声伴着秋风萧瑟,窗棂微湿。</p><p class="ql-block"> 前几日还隐约的蝉噪已然销声匿迹,院里的树也脱了许多黄叶,积在地上,无人清扫。</p><p class="ql-block"> 已是入了深秋罢。</p><p class="ql-block"> 我出神地望着手里的薄笺,摩挲着字里行间的关切之情。</p><p class="ql-block"> “……君此去已数月有余,不知何时归来?”</p><p class="ql-block"> “……长安已入秋,盼君谨记添衣防寒……”</p><p class="ql-block"> 不过寡寡数语,却满载一纸情思。我叠起指间锦笺,装入封函。研墨铺纸,我提笔欲写复信一封 色,连同我的手悬在半空中迟迟不落。并非我不愿下笔,实在是归期未定,不知如何诉诸纸上。</p><p class="ql-block"> 窗外秋雨依然未歇,听雨声却比方才小了许多。桌上的烛火经缝隙里钻进的小风一拂有些摇曳,我叹了口气,放下了笔,起身闭紧窗。户。枢木发出喑哑的咯吱声有些刺耳,我松手,复又坐回案前。</p><p class="ql-block">长安,长安。长安的石板街道,长安的家宅亲友,长安官场宫墙,长安种种,如今我都已离了千里。算算到这巴蜀之地时日也不短了。我居此巴山处,倒也清净自在。屋外有方水塘,经了这半日的雨,水面想必已上涨不少。院里的树也该折落了些许枝叶,明日还须唤人来打扫打扫。</p><p class="ql-block"> 思绪正慢慢飘远,窗前的灯烛忽响亮地毕剥一声,使我回过神来。我侧头一看,那处烛火已比桌上的昏暗了不少,想必是燃了太久,灯油快没过烛芯了。我寻来剪子,过去摘下灯罩。接着用剪子挑起浸没在油中大半的烛芯,剪去了顶上分叉焦黑的一截。剪子合起时清脆的咔嚓声听在耳里,勾起了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想我仍在长安时,夜晚与妻在房内、聊着闲话家常,饮些清茶,食些果品。那时若是烛芯没了油,必定是由我执她手,二人共剪。</p><p class="ql-block"> 思及此,我又难免怅然失落,不知何日才能再执她手。</p><p class="ql-block">我盖上灯罩,将剪子放回原处,合上抽屉。咔哒一声响,我灵光乍现,福至心灵。</p><p class="ql-block"> 我再次坐回案前,再次题笔。不同的是,这次下笔不再滞涩。 屋内静静,唯有纸笔间轻微的沙沙声和几不可闻的雨声互相交织。</p><p class="ql-block">笔落,诗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君问归期未有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当共剪西窗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 题诗名为《夜雨寄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词》《夜雨寄北》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李子红</p><p class="ql-block"> 学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秋词》和《夜雨寄北》,从我的体会中总结出了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人,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要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去解决。</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会觉得秋天是寂寞的,但是刘禹锡的《秋词》却与众不同,他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独特的观点,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蕴含了积极乐观的情怀与豪迈激昂的精神,启发我们要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李商隐的孤独寂寞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启发了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人,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一定要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去解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词》《夜雨寄北》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张洺瑜</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秋,但表达效果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悲秋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但刘禹锡笔下的秋词却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如此这番举动在古典诗词中是不多见的。诗人开篇引燃起笔,否定了前人悲叹秋天的理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是毫无拐弯抹角,态度鲜明,直抒胸臆。晴空之上一只孤鹤直冲云霄,诗人抓住“鹤”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美景。可能是诗人以鹤自喻,也许诗人认为鹤是不屈的化身,就有了“便引诗情到碧霄”来表达诗人励志高歌,豪迈大度,积极乐观的气概。</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一个雨夜你在外地无亲无故,孤自坐在窗前,你会想些什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一封普通的“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虽然写的是雨景,但诗人并未入雨开始写,而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出活题,写出了诗人在外漂泊以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着“巴山夜雨涨秋池”承接上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对家乡的思念感不断增加。“何当共剪西窗烛”笔锋一转,开始回忆起和亲朋好友们坐在一起闲聊的往事。“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回到诗眼,诗人在此时堆积了多少的话语无处诉说,那种感觉是多么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赞秋,一个是叹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不同感情,但都不失语言上的色彩,都写得淋淋尽致,都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明宗蔚</p><p class="ql-block"> 陆游一生颇多坎坷,不是得罪权贵,就是才高被人妒忌。陆游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年事已高,孤独地躺在荒凉的村庄里,年少时的报国之志依旧毫无悔改之意,还在想着精忠报国。甚至在病入膏肓,屋外风雨交加,凛冽的寒风拍打自己的身体时,做梦都能梦到自己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杀敌报国,以一抵十。陆游虽然老骥伏枥,但仍然壮心不已,虽然身体已经僵硬,但在这残破的躯体里仍流淌着矢志不渝的热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披铁甲,战无不胜的陆游,率领军队,收复失地,收回那破碎的山河。</p><p class="ql-block">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年仅14岁,就写下了《潼关》这一名作。悠悠高云聚集在雄关之上,阵阵猎风吹散了马蹄声。奔腾的黄河在这里涌向广阔的原野,仍嫌把自己束缚的太紧,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刚入潼关,就不知何谓平坦了。前两句动静结合,后两句诗人移情于物,写潼关的辽远,写猎猎的秋风,写奔流不息的黄河,写巍峨磅礴的秦岭。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铁骨。但天妒英才,33岁的谭嗣同慷慨就义,临死前还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绝命诗。</p><p class="ql-block"> 68岁的陆游,14岁的谭嗣同,相隔600余年,不同时代的人,向我们展现了他们共同的品质:爱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词》《夜雨寄北》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二班 张子琪</p><p class="ql-block"> 《秋词》这首诗是“诗豪”刘禹锡在秋日到来,引发诗兴所做,把原本悲凉的秋天变得欣欣向荣,比春天还要美好。《夜雨寄北》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封家书。是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所做。这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p><p class="ql-block"> 《秋词》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心见,气势不凡。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图强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夜雨寄北》这封“家书”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独处在巴山,包含着许多苦涩与无奈。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作者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简朴自然的语言、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p><p class="ql-block"> 读完《秋词》和《夜雨寄北》两首诗,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以奋发图强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使我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