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疫情之下想必有很多老师都在面对一个新问题,即:在当前线上远程教学条件下,如何<b>发起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提升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和效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b>建立与加强学生与文章的联系乃是突破口</b>。那么这个联系如何建立和加强呢?靠老师的监管和课下敦促就行吗?远程怎么监管到位?线上如何有效课下敦促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来想去,还是让他们<b>主动</b>与文章建立一种bond比较好——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b>养成画思维导图的习惯</b>,让他们可以对“死”的文章“动手动脚”让之“活起来”,建立别样的relationship,让他们一看到文本就想分析,就想画个图,与文字“化敌为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百度百科中,对思维导图的介绍是这样的:<i>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简单却又高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成为作图者的数据库。</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高中英语阅读来说,思维导图究竟多有用,多高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吧,一张阅读文本的思维导图中,可以同时含有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的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和主旨大意题——除了猜测词义题,基本全含在一张mind map里了。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产生了:学生在高中阶段,怎么能够从识别文字含意、了解句子意思的点状阅读水平,提升到全方位俯瞰文章整体,read for structure的程度呢?这在高中伊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老师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先是未做任何说明地布置学生“裸画”思维导图,很快发现收效不大。固然优秀的学生能够画出大致轮廓,但一遇到文字较多、内容较繁杂的语篇时,也是挠头不断,甚至出现了连中心节点和分节点都不知道该怎么落实,抽取不出关键信息,恨不得把全文内容都抄上的情况。这还叫思维导图吗?这应该叫背诵提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回归到了教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选择性必修二为例)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择性必修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两篇单词量较大,阅读难度较高的文本。而附在这两篇文本之后的读后题难道仅仅是为了协助学生把文本读懂吗?带着这个疑问和要引领学生画思维导图的目的,我又观察了一下课后题,不禁拍案叫绝:这不就是辅助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最佳工具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unit2 reading and thinking中选取的文章“Welcome XieLei”-Business Student Building Bridges一篇为例。它的两道读后题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EX3是要求学生依据文章中星罗散布的情绪情感性(emotions and feelings)形容词或动词短语造句——这是变相在给学生提供一个线索:文本中Xie Lei在适应海外留学生涯中的情绪变化;EX4则是对3至6段中的“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这一线索的概括——这不是现成的思维导图节点和发散点吗?!通过对这两个线索的把握,文本不就立体化起来、“活起来”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教材读后题的设置多么“老谋深算”,无论你想怎么用都有其亮点。这现成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在课前导读环节,按惯例布置学生画思维导图,但同时大力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以画思维导图为目的,试做读后题EX3 & EX4”,并告知他们“依据这两道题,先定下主节点和分节点”——这提示不可谓不明显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学生们经过酝酿,给我发来了线上作业成果(部分):</p> <p class="ql-block"> Amazing!这几张图中不乏亮点,比如有同学还找出了暗线:“Time Clue”(经引导后改为“Time Order”)(参见图2);另有同学将feelings整合成了U type,恰好对应上了“文化适应四阶段U型图”(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适应期。已在warming-up阶段给学生介绍过)(参见图5),简直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在选取中心节点的时候只用了主标题Welcome XieLei,而罔顾副标题Business Student Building Bridges的重要性;有的更是简单粗暴的在中心节点写上mind map两词,实在令人扼腕。但总体而言,结合读后题完成思维导图的目的已经达成,而且比裸画的思维导图节点更清晰,内容更准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做课后回访的过程里,学生也反馈说“这一次发挥的更好”、“对文本也有了更高水准的认识”、“把文字变成图形,好像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赶紧趁热打铁,我又安排学生阅读本单元using language部分给出的文本:Studying Abroad: Is it a Good or Bad Idea?一篇。在读前我问他们想要把这一篇的思维导图画的和前一篇文本一样好,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手段?他们立刻都到读后题中去寻找端倪,很快便借由EX3-EX4:</p> <p class="ql-block">先了解到这是一篇辩论advantage和disadvantage的议论文,并且了解到议论文有其固定模板,轮廓一定,学生便开始着手工作了。无需多言,他们便能按照这个线索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和分节点,然后做出成品:</p> <p class="ql-block"> 在课后回访的过程里,多数学生都反应:“比上一篇画得更快”、“更有思路了”、“文章脉络一下子就清楚了”、“原先是为了读懂每一句话而读,现在是为了读懂结构而读,觉得词汇和语法没那么重要了”——这积极性主动性成就感不就来了嘛——这不也正是我需要的吗?当然,这不是我教的,是读后题给予他们的精准帮助,我只是引导了他们去利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给我的反馈中有着肉眼可查的兴奋和快乐,这种情绪来自于他们的breakthrough,但这种breakthrough究竟能不能转化成做题的实践,进一步给他们成就感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上课时给学生们跟进说明:所有试卷上设置的题目,无论形式如何,归根结底和读后题属性一致,即:为协助阅读者找寻阅读切入点,更快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伪装成了选择题,附加了得分的buff,如果你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你就会明白:做题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是为了做题,是为了训练阅读者由辨识走向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你这一从战略的高度轻视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你已经将自己最大程度上的解放出来,每读一篇文章,就像交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教你如何读结构、读目的、读预测、读推断,也就是咱们的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以及为推理判断构建条件的事实细节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似懂非懂,若有所思。我当天布置了两道高考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全练版,单元“五年高考练”部分),让学生进行实践检验。我知道,他们学会利用读后题画思维导图,认识到reading for structure的转变是可喜的,但是将之应用到实际阅读中并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精准排除习题中干扰选项的干扰时,还需要时间和经验堆叠。<b>但助力学生实现分析文本时由点到面,由文字到图形,由辨识到思维的转变是我不倦的追求。</b>我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建议各位同仁对教材中所设题目进行改造和有目的的利用,给它一个机会,或许它会回你一份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