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北方人,对饼,真的情有独钟。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干旱多燥的气候成就了饼的重要地位。新疆的馕、陕西的肉夹馍、甘肃的锅盔、宁夏的油香、山东的煎饼、河北的火烧、天津的煎饼果子......时代的发展成就了商品的广泛交流,各地代表的小吃已经可以随处买到,现在的这些小吃吃的往往已经不是为了果腹,其实更多是为了感受异域的文化。有时候吃的是味道,有时候吃的是怀念,有时候吃的是伤感。</p><p class="ql-block"> 已上小学的女儿,每日晨起,我们总会换着法给做各种各样的早点,生怕孩子挨饿熬不到中午回来,又怕孩子营养跟不上。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会早早蒸下一些馒头或者烙一些馍,早上去学校之前吃一点再带一点,装到不满的书包里,墨香混着馍香,馍渣掺着纸屑,就开启了美好的一天。若是冬天,在铁炉子上再热一下,馍香弥漫整个教室,那便是天下美味。有时候也会和小同学们互相交换,一块换一块,不能多也不能少。那时,吃的是馍,嚼的是快乐,咽下去的是童年。那时候如果有块面包或者蛋糕,真可比的上现在的龙虾鲍鱼。而如今,女儿说老师不让带吃的到学校。</p><p class="ql-block"> 等上了初中,因为学校离家远,要住宿,每周只有星期五下午放学才能回家,星期天下午就得返校。每到周末,父母都会烙上大锅盔或者大馒头,离家的时候带一大包,挂在自行车上,这便是一周的早点或者平时解饿的口粮。因为母亲做的味道太过好吃,每次总是等不到周五就被大家分享而光。初次离家,第一次见到宣和镇集市上卖的各种不知名的糕点,琳琅满目,但又会本能的觉得,那些好吃的本不该属于我们,便也不会有什么烦恼。记得在冬天某个晚上,同宿舍的汗龙哥和了些面,切了点葱,烙了很薄很薄的饼,做熟了第一张就让我先吃,现在已记不清味道怎么样,但葱油饼在泪水的浸泡下一口一口的并没有咽到肚子里,而是伴随着想家的思绪,全部藏到了内心的最深处,那一年我12岁。</p><p class="ql-block"> 后来转到了东台中学,很多刚从西海固移民而来的同学,伴我度过了两年初中。那时身边有很多人,真的会以饼为主食,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记得有位同学经常都不定饭,总拿着铝制的方形黑饭盒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吃着能崩掉牙的锅盔,一天也就过了。初中同学的坚韧和艰苦让我潜移默化的也变得坚强起来。班主任王文娟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一定要考到中卫县城的中学,那里才有真正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真的考上了县城的高中,早上5毛钱各种或甜或咸的饼子作为早点或者晚自习后的加餐,吃了整整四年。周末回家,父母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烙大锅盔,那时候已经逐渐明白,锅盔里烙的是父母的寄托,是家族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记得中卫中学南教学楼一楼楼道改成的小商店,早上会卖一种很薄又很辣的饼子,油油的,偶尔也会尝尝,特别香辣,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感觉一顿能吃十几个,现在一别二十多年,却再也未遇到过那种饼。</p><p class="ql-block"> 零三年考上大学,第一次吃到医学院门口的鸡蛋灌饼和夹菜饼,才知道饼子其实也可以有故事。记得有次篮球校队晨训完,大家相约去吃医学院对面的羊杂,每人一碗面肺羊杂再加两个白水饼是标配,隐约感觉,饼已经不再是主角。快毕业时,银川有家酒店28块钱的自助火锅开始流行,我第一次见到了印度飞饼,但是在满桌自主选择的肉虾面前,飞饼也只是被尝尝而已。那时突然发现,饼已不仅仅只是用来吃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每逢过年,中卫的乡俗是家家要都炸油饼、馓子和蜂蜜果子,而且要炸很多,都是用一种黑色的大缸储存,久放不坏,在那个物资匮乏又都普遍贫穷的年代,这些油炸食品既能在过年礼尚往来、联络感情,又能满足即将忙碌的春种所需。父母40年前就已从甘肃迁来,早就入乡随俗。可是自从十年前随我进城,这个乡俗从程序到形式,再到彻底停止,似乎顺理成章。这些东西现在超市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便很少再有人自己去炸。这些年来,每次再吃这些油饼和馓子,却总是在有亲朋逝去的时候,因为这些物品在中卫只有在那种场合才会被更多使用,称之为“换贡”,又吃的更加伤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不停地外出进修和学习,匆匆忙忙的脚步踏遍了多个城市,却想不起来都吃了哪些饼。只是觉得时光飞逝,一晃而过。上学时吃饼为了果腹,还能记得饼的味道。现在吃饼也是为了果腹,却连吃了什么饼都记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今年九月的疫情再次爆发,我和同事们隔离在科室一个多月。为了缓解大家的情绪,我亲自做了烫面油香,又炒了鲜辣椒,大家虽然吃的开心,却掩盖不住内心的焦虑。除了烫面油香,已经找不到什么更好的饼能让大家高兴。</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就和常人一样,被不断复制和重复着人生:工作、结婚、生子和养家,按部就班和琐碎的生活让人逐渐淡忘了饼的味道。儿时梦寐以求的面包和糕点在女儿面前被嗤之以鼻,中秋节的月饼无人问津,精致的包装盒却更加吸引着她的注意。不知她有一天是否也会明白,儿时的饼该是多么好吃。</p><p class="ql-block"> 不禁想起了《社戏》中鲁迅所言:“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