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南抛庄

李士霞

<p class="ql-block">原创</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南抛庄隶属今天的天津滨海新区小王庄镇。</p><p class="ql-block"> 对于南抛庄,百度上是这样的介绍:南抛庄西邻津淄公路,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革命根据地,曾为津南县工委的驻地。村落沿唐河故道南岸呈长方形分布、有东西向道路一条,村宅多为起脊的平房。明化成十八年,李官庄的李官第四代曾孙勤迁此定居建村。燕王扫北抛下三个残存的村址,分别以方位称北抛、南抛、东抛三个村落。此村位于南,故称南抛庄。</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本1984年春天编修的《李官庄李氏家谱——南抛庄“六院”支谱》,那里更详细地记载了始祖李官从南京迁至北方和后来他的曾孙勤定居于南抛庄的过程:“我李氏家族世代居住在金陵城,即今日南京金陵城南门外。自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燕王封我始祖李官到北方任职。那时刚刚太平,居民甚少、长芦盐务荒芜。于是将一切场灶交我祖李官管辖,当时官公所任职务为盐品九科。因为管理盐务,就在离盐场十八里以外的地方住下,起名“李官庄”。熬盐的盐滩在十多里外的地方,属李官庄、南抛庄、北和顺三村共管的财产。弘治六年(1493年)因析产,李官的第四代曾孙李勤、李俭、李耕分别定居于南抛庄、北和顺和李官庄”。</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我们的老祖先在南抛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已有5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本家谱是我爸爸的,由于老人经常翻看并且常常与我们说起老家的许多往事,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对老家的人、老家的事挺感兴趣。爸爸不在了,这本家谱就放在了我这。</p><p class="ql-block"> 老家,是让每一个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回老家是1960年奶奶去世的时候。那时候我刚一岁多,没有一点儿记忆。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回一趟老家先得从塘沽坐“塘沽短儿”(从天津东站到塘沽新港的火车)到东站、再倒公交车到八里台坐上回老家的长途汽车,然后在土道上颠簸几小时才能到家。我那时候晕车厉害,所以回老家就成了我的奢望。</p><p class="ql-block"> 1978年高中毕业的前夕,我大哥来信说,以后我上了班就没有时间回老家了,等暑假老家的瓜下来(熟了)的时候,他骑自行车来接我。</p><p class="ql-block"> 放假了,大哥真来塘沽接我了!记得回老家的那天,早晨六点多我们就从杨惠庄过了河,没走多远就没有柏油马路了。大哥骑车子载着我,一路上不知道穿过了多少座村庄、略过了多少片荒野和绿油油的庄稼地。直到过了晌午,我们骑行在一条印着一道道车辙和深深浅浅脚窝的小土道儿上的时候,大哥跟我说:看见前面那个村儿了吗?那就是家啦!</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老家 ——一个不大的小村庄。</p><p class="ql-block"> 顺着 脚下的小土道儿直接来到村子的后面。道南在一个高大的土台子上坐落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土房子;道北面有一个大水坑和零星散落着的几处房屋,四周都是一眼望不尽的绿色——绿色庄稼地和绿色野草地。登上“大土坡”进了干净整洁的过道(胡同)就到家了,我一下子明白了人们在提到老家的时候,常说的那个“上岗儿”、“下岗儿”是怎么回事儿了,原来就是因为家在这个大土台子上,进家门必须得登上这个高“岗儿”。</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来,我第一次见到了记忆中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老婶儿还有真正没见过面的大嫂子和两个弟弟,以及平时经常提起的众多的家人们——我大娘、四伯四娘、其波二娘、我丫、其俊四伯、“下岗儿”住的二婶儿、宝春三婶儿……还有那么多的哥哥嫂子、兄弟姐妹们,因为他们的名字早就在我心里装着,所以当看见“真人儿”以后很快就“对号入座”,我们也很快就熟悉了。那时候老家的一帮侄子侄女儿们都还小,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还光着屁股流着鼻涕在凉席上爬着玩儿……</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样子、老家的人们第一次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进入八十年代,从老家到塘沽之间,开始一段一段地修起了公路,几年的时间里,土道越来越少了,交通开始便利起来。老家的生活也有了改善,人们开始把“下岗儿”的大水坑逐渐地填平,盖起来一座座红砖瓦房;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兴起,又有一些人搬进了徐庄子新建的楼房里,家里的孩子们也一波一波地长大了,毕业之后,他们陆续地在大港和市区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并且在那里购置了商品房。</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小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从老家到塘沽全程的公路只需要一个多小时。高速公路的修建,又让这段路程缩短到了40分钟。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说过的一件事儿,说从前老人们要去天津卫,大多都是走着去,我爷爷“起五更就走,等走到八里台,已经是掌灯的时候了”。这变化,真是天壤之别呀!</p><p class="ql-block"> 说起老家的变化,我还想起了十几年前,在老家赶上收麦子的情景。那是2007年的五一节过后,我们回老家陪护病中的老婶儿。麦熟季节,天气干热,家家户户都到地里割麦子,每人一把镰刀、一把一把地割、一捆一捆地抱、一车一车地往回拉,然后接着就是碾压翻晒,为了抢收一连多少天都忙的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而现在可大不相同了,老家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把麦子(粒)收到家,农村最原始的收割方式已经成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过去老家的种植业,一直都是以麦子和玉米为主。夏天的菜园子里,除了简单地种着几样儿蔬菜以外,还有甜瓜、菜瓜那算是老家最传统的一种能自给自足的时令水果了。但是近三十年来,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老家打破了旧的传统种植模式,引进、培育和种植了多个品种的甜桃。现在远近闻名的南抛甜桃,已经成了老家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还通过注册淘宝店、加入相关的网络平台等方式打开销路,保障了果农的收益。现在南抛庄六百亩桃园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特色化的路子。</p><p class="ql-block"> 去年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在老家举办了“滨海第一届桃花节”。吸引了不少的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以及慕名来赏花、踏青的游客。一时间,南抛庄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七月里,你若能再次来到老家的果园,就会看到春天那片像彩云一样绚烂的花朵,已经变成了累累的硕果。一个个粉的、红的、或红绿相间的桃子,羞答答地躲在青枝绿叶之间向你露着半个笑脸;而旁边的李子园里,满枝头上紫红圆润、挂满了果霜的李子,早已经落落大方地粉墨登场了。南抛果园里,姹紫嫣红的景色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到了 金秋十月,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那一座座金灿灿的棒子站子,把这个不大的小村庄,装点得格外喜庆。坐在路边玉米堆里剥玉米的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记得我爸爸在的时候,有几次回老家都是赶在了这个季节,老人家总是驻足路边指着一座座黄澄澄的棒子站子,神情凝重地说着同样的一句话“那时候要是收这些个棒子啊,人们就挨不了饿啦!”</p><p class="ql-block"> 我想,那一刻在爸爸眼前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他们那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一亩地打不了几十斤粮食、喝着苦井水吃糠咽菜的情景吧……</p><p class="ql-block"> 老家变了!这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也是日新月异的! 因为最近两年回老家,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全国开展的“创卫、创文”活动,让村里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那条小道儿,变成了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向西直通津淄公路。洁净的路边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垃圾桶。农村传统的“茅房”也不见了,代替它的是干干净净的冲水厕所。村里还修建了健身小广场、全村路面硬化、每一个过道都漫起了红砖。一眼望去整个村子里不见果皮纸屑、不见垃圾,甚至连雨天里都看不到路面上有泥。这在农村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我们连一个桃核儿都不敢随便一扔了事,只好多走几步投进路边的垃圾箱里。村子里的环境卫生,做的了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光着屁股在凉席上学着爬的侄儿们早就成了家里顶门立户的大男子汉!南抛庄也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奋斗中,早已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却还会时常怀念起过去。我怀念的不是昔日的贫穷和落后,而是怀念和崇敬那时候的人们,在艰苦年月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去年清明节回老家上坟的时候,我想去“上岗儿”看看。看看家里的老房子(现已易他人)和“上岗儿”现在的样子。于是,大嫂子陪着我一起往“上岗儿”走去。</p><p class="ql-block"> 走到上坡处,忽然发现脚下不远处树立着两块写有金黄色字体的灰色小石牌,驻足细看原来是滨海新区文广局设立的“滨海新区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牌。上面分别写着“老庄台遗址”和“中共津南县委县政府遗址”。老庄台就是“上岗儿”这个大土台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津南县委县政府就在这里办公。现在都成了被保护的历史文物了!我忽然想起曾看到过的一篇文章说过,著名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就是静海作家冯志,根据自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武工队工作的亲身经历,以南抛庄、小王庄以及沧州一带发生的革命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那一刻,我站在当年的红色根据地上,抬头仰望着老庄台上的土房子,继续往上走的时候,不禁对脚下的这片故土肃然生敬。</p><p class="ql-block"> 是由于几经修路,路面加高的原因吧,“上岗儿”的坡度比以前小了 ,而且为了雨天不滑还撒过一些碎石渣。过道里显然是多时没有人来过了,地面上长出了一丛丛嫩绿的小草,让这个寂静的过道里更多了几分荒凉。</p><p class="ql-block"> 走近我们家老房子, 一把小铜锁连着两扇大门。历经多年风雨的侵蚀,从前乌黑的门板上现出了一道道干裂的木纹。我下意识地双手抚住两扇大门、脸贴着门缝儿朝院子里面望去——当那棵熟悉的小树、那个熟悉的院子扑入我眼帘的一瞬间,当年老房子里的人、老房子里的事儿……无数个曾经在记忆中定格的画面,像雪片似的在我的眼前匆匆掠过…… 继而,一种对老房子不尽的感恩之情在心底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上岗儿”这一大片老房子,现在几乎没有人在居住了。有的房子被主人包上了一层彩钢板,以防倒塌。这就使它周围的房子显得更加低矮和破旧。其中有的房子已经残破不全,屋里的陈设暴露在断壁残墙之间。在荒芜败落的院子里,一蓬蓬枯草的下面又钻出来一层新绿……</p><p class="ql-block"> 现在 这一片老房子,如同一位进入了暮年的老者,早已没有了我刚见到他时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重叠着祖辈们生活印记的土地上,埋没着多少代人的喜怒哀乐;在这片红色的根据地里,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出现过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面对着今天这个太平盛世里的南抛庄,我更想知道的是曾经发生在南抛庄的那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了侄媳妇儿发的一个图片,是一本名叫《村民吁天录》的书。我想她在小王庄乡里工作,也是村里的网格员,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与老家一代的村子有关,便发微信向找她要一本。侄媳妇愉快地答应给我复印一本,并且告诉我这本书是她相章大伯写的南抛庄的事。七月十五我们回老家上坟的时候 ,侄媳妇把这本书送到了我的手里。</p><p class="ql-block"> 我从相章大哥的这本书中,我看到了150多年前闹“小阎王”反,南抛庄村里死了200多人的重大惨案、还有家族里因民事纠纷引起的血案和旧社会土匪图财害命的绑票命案,以及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至1947年)村里的五位烈士郑月明、李宝中、李凤元、李其波、李凤杰的牺牲经过和他们的生平介绍。这几位家乡英烈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看过他们的牺牲经过,可见当年家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是怎样的残酷和激烈。南抛庄有保卫村子民兵队,也有奋勇支前的担架队。这五位烈士就是在当时涌现出来的津南县早期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那时的津南县委县政府驻地就是在其俊四伯的家里,南抛庄的村民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冀中地区及全国的解放事业付出过血代价,做出过不小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当我知道了老家这些往事的时候,深为有这样的家乡、这样的前辈而自豪!同时也为今天这片红色根据地的振兴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南抛庄这个不大的村子在几百年间历经了时代更迭、岁月变迁。</p><p class="ql-block"> 但是,不变的是世代南抛人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我们的老祖先们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今天他们的子孙后代过上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您们如果在天有知也一定能看到在这片有着红色基因传承的热土上,为了实现您们未尽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力前行的身影、也一定能看到这个崭新南抛庄,您们可以瞑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家南抛庄, 我从第一次见到你至今的45年里,见证了你日新月异的变化。你的每一个变化都让我感到那么新奇、兴奋和自豪!愿你在新的时代里还有更大的变化,到那时我一定再续写一个更新更美的南抛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进南抛庄</p> <p class="ql-block">村里笔直的马路</p> <p class="ql-block">游乐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人们常说的“大队”</p> <p class="ql-block">公交车通到了村里</p> <p class="ql-block">老家洁净的路面</p> <p class="ql-block">南抛甜桃</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麦子丰收在望</p> <p class="ql-block">  补记</p><p class="ql-block"> 10月22号我再次回到老家,突然发现“上岗儿”的那一大片老房子都被推平了!只有几处红砖房笔挺地“矗立”在犹如一马平川的“老庄台”上。前街南面那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平房近在眼前。我跟二姐登上老庄台,在脚下的废墟上依照着参照物、辨认着家的位置,寻找着丫家、其俊四伯家……</p><p class="ql-block"> 南抛庄“老庄台”上世代居住的土坯房子,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注目之下被夷为平地;但是,祖辈们生活在那里留下的那些往事,会永远地留在南抛后人们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3ilzdob1" target="_blank">老家——心中的那片热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