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全境为山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分为深山区和浅山区,深山区海拔高程在800米以上,多山林,耕地少。浅山区海拔200米~800米,多为人口密集区和耕作区。境内主要山脉有重头山、驼梁山、神仙山,最高峰歪头山位于县城西北部,海拔2286.2米,最低点王快水库,位于县城东南部,海拔200米。</p> <p class="ql-block"> 天生桥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交界处,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东下关乡朱家营村,总面积56平方千米,是一处集地质、地貌、冰川、生态、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拥有“北方最大的瀑布群”、“中国最大的片麻岩天生桥”、“华北罕见的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太行深处的香格里拉”。天生桥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是中国两家“双国家公园”之一,有“南有张家界,北有天生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 云花溪谷风景区,位于阜平县夏庄乡境内,距县城50千米,与佛教胜地五台山相距仅30千米,与朱家营天桥瀑布风景区、灵寿五岳寨风景区、平山驼梁风景区毗邻,因春季山上开满野玫瑰而得名。景区面积20余平方千米,主要以花海、奇峰、飞瀑、深林、温凉而著称。主峰海拔2281米,景区植被面积8万余亩,多为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各种动植物达700多种,坨顶500多亩空中草甸,坦若平川,百花争艳,有“鸡鸣闻四县,花开两省香”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千峰山风景区,位于太行山东麓,阜平县城西35千米处,距离佛教圣地五台山35千米,地处海拔957~2129米的山谷之中,因山中峭崖耸立,奇峰数量众多而命名为千峰山。三十几处山泉润育了满山的150多种林木,松、桦、枫、橡、榆、柳、野生猕猴桃、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核桃楸、山榛等乔灌木形成了茂密的天然次生林。有秀水、青山、绿草养育的山羊、狍子、山鸟、野猪、獾等几十种野生动物。大黄、猪苓、党参等贵重药材比比皆是。千峰山景区划分为剑谷、智慧谷、空中草园、长寿谷、情人坡、天上人间、黄花洞、九曲石头阵八大景区,有上百个景点,面积20平方千米,“险、奇、分布集中”是该景区的主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 黄石堂村位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天生桥景区旁边。该村虽然是个只有40余户,120余口人的小自然村,但该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九曲黄河阵、秧歌、旱船、武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源源流长,每逢春节,尤其是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村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小孩都要挑一项自己喜爱的活动尽情表演。</p> <p class="ql-block"> 晚上7时夜幕徐徐降临,震天的锣鼓一响,参加表演的村民便迅速聚集到固定地点,抗着长茅、拿着大刀,扭着秧歌,敲锣打鼓绕着村子转一圈,名为踩街。听到鼓响,留在家里的村民便忙着放鞭炮、挂灯笼、点路灯,名为迎灯。这里的路灯保持着原始传统:灯笼是用各色彩纸和木头自己做的,灯是把土豆或萝卜削成圆柱形状,中间挖个洞,往洞里装满花生油、麻油,再用棉花做芯制成的。这种灯灯光朦胧柔美,飘着淡淡的香味,透着一股神秘,让人对生活充满憧憬。</p> <p class="ql-block"> 踩街活动结束后,便是村民最喜欢的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式,因其阵象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 九曲黄河阵是用五根高杆,九根次高杆和三百一十五根桩木横竖各十八根插于土中,每根木桩上要放一盏油灯,然后用横木串连起来的九个蜗牛状连环弯,从正上方看是一个面积324平方米的正方形,其中有九曲十八弯。 传说只要跟着锣鼓队转了九曲黄河阵,就可保一年无灾无病,出行平安。所以几曲黄河阵成了全体村民均参与的活动。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携幼转九曲。转到中央香坛处,大家还要烧香点蜡,鞠躬行礼,摇铃祈福。</p> <p class="ql-block"> 出了黄河阵,便随着锣鼓聚集到一块事先碾压好的空地上,开始表演武术、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耍狮。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左右,村民才会余兴未尽,依依不舍散去。</p> <p class="ql-block"> 石佛堂是河北省八大名窟之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堂,位于阜平县城南10公里的苍山村西侧。八处石窟建筑在险峻陡峭的山峰巅崖上,总称为"石佛堂",旧志记载:苍山西侧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总面积300平方米,这里巨石如佛,高入云端,繁花似锦,草木葱茂,松柏常青,景色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石佛堂位于阜平县城南10公里的苍山村西侧,8处石窟建在崖壁上,总称为"石佛堂"。旧志记载:苍山西侧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人云端。清朝举人张尊三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日登高涉岫巅,同人极目快流连。</p><p class="ql-block">崎岖鸟道空中凿,层迭仙梯峭壁悬。</p><p class="ql-block">风送钟声红叶寺,鸡啼夜色白云天。</p><p class="ql-block">嵯峨万嶂环仙洞,石佛尊严锁翠烟。</p> <p class="ql-block"> 石佛堂为唐代所建,现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遗物。8个石窟虽然大小不一,但结构大致相同,从南到北依次为"千佛堂"、"石佛堂"、"观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龙圣母堂"、"全神堂"、"罗汉堂"等。窟内有浮雕、石像、壁画、泥塑及碑刻等。壁画内容以神仙佛教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为主,精工制造,人物栩栩如生。窟内和崖壁坡上有石碑2块,明代清代各一块,立于第5窟之内和第3窟之外。西侧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向4层,通高4米,中层为园柱形,中间设一佛龛,里面供奉泥塑一尊。全塔外形庄重秀丽,形似酒坛。佛堂后面最高处有空地一块,约300平方米。此处原有"红叶寺"一座,有房数间,现已恢复重修。清康熙年间,有道士丁合成、张合德在此居住,力耕而食。道士预先凿一园形石洞,内放巨罂一个。洞门设机关,进则不可复出。一百余年后,丁道士坐化,其徒将他安放在石洞巨罂之内,洞檐又以短厦护之,世世有徒祠守,至今此物虽遭破坏,但整体尚存,游人颇感新奇。石佛堂崖畔南侧,有一道石趴小梯,胆壮者可由此爬上峰巅。立足山巅,四处山野尽收眼底。自峰巅北挪数步,有一道宽约一丈,深约五丈的大石漕,不论气候多旱,漕底清泉总是汩汩不断,人称"圣水槽"。大旱之年,常有人来取"圣水"求雨。这里的自然景观有"一线天"、"悬空树"、"上天梯"、"飞来石"、"风动石"、"八戒探海"等。整个石佛堂景区处在500亩原始次森林之中,其中枫、松、柏、橡、山杏、山桃、山石榴、荣花等乔灌木达80余种,草达50余种,春、夏、秋三季繁花不断,晚秋层林尽染,五彩缤纷,把这一道教圣地映衬成一个奇独的世界,人至而流连忘返。几百年来,石佛堂多次遭盗毁坏与重修,1982年7月列入河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来,投资500多万元对石佛堂的石塔石窟和山路进行修建,成为游山观景的一个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