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户县农民画

心荷

2016年11月,西安市下辖的户县改为鄠邑区,可我至今仍然偏爱“户县”这个名字,喜爱户县的一个重要文化名片——户县农民画。在本文里,为了方便讲述户县农民画,我仍然把鄠邑区称作户县吧。 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50年代,当时,西安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对户县的农民进行过一些指导。从70年代开始,户县农民画不断地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建成于1976年,是全国第一家县级农民画展览馆,面积7388平方米。博物馆位于户县县城画展街中段路南,在西安市区西南约29公里处。馆内设有户县农民画历史精品陈列厅,获奖作品陈列厅,民间艺术品超市等八个展厅。 我2015年至2017年间,先后三次参观过户县农民画博物馆。第一次是跟单位的同事去的。看了展览之后,非常喜欢。第二次,我带老公和儿子参观了一次,儿子也喜欢。第三次,我带两位姐姐参观了一次。当看到儿子和两位姐姐也很喜欢户县农民画时,我也很欣慰。 我儿子在认真观看农民画。 展览馆里的历史精品陈列厅里展示的作品完成于上世界50-70年代。<div>早期的户县农民画,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当年政府鼓励村民边劳动边创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文化运动。当时在户县,农民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真可谓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落落壁画满墙,一街两行成了天然画廊,景象极为壮观。<br></div> 这幅画叫《八字宪法保丰收》,画中的顺口溜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农民种地的激情:“农民是神仙,种子是仙丹。仙丹撒在地,珍珠垒成山。” 下面这幅画好像叫《迎接秋季大丰收》。画上写着的“人民公社万岁!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最下面的一行字很有意思:“修仓库的人儿没注意,主人忘了风产地,打下的包谷穗装不进去,包谷有意见,别把我小看。”主人对包谷说:“请进!”,包谷说:“你的屋子太小了,叫我怎么进?” 《迎接秋季大丰收》 1965年户县庞光公社焦西大队文化站绘制的《夏收画报》 1965年户县牛东公社17岁的张林创作的《汪成海家史》 下面这幅画的场景勾起了我儿时美好的回忆。我成长在户县的东邻长安县(如今也撤县改区,成为长安区)。同在关中农村,我儿时我们生产队的饲养室就是这样的布局:一间很大的房子,两边是两排饲养池,拴着生产队上的马、骡子、牛、驴等,房子中间是一个大炕,是饲养员住的地方。因为地方大,饲养室变成了生产队开会的地方。那个巨大的炕不仅大人们爱坐在上面,连小孩子都喜欢到炕上去玩儿,特别是冬天,炕下烧着麦糠,炕上总是暖暖和和的。 在“获奖作品陈列厅”里有很多重量级的作品。<div>1973年10月“户县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各方面的好评。随后这个画展在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历时八个月,参观总人数200多万人次,展览取得巨大成功。<div>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斥巨资再次拍摄了专题片《户县农民绘新天》。</div><div>1974年—1977年,户县农民画先后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法国、挪威、丹麦等国展览,农民画家李凤兰等六人代表户县出国访问。 <br>1974年,户县农民画被作为邮票在全国出版发行。 <br><br></div></div> 1974年发行的“户县农民画”特种邮票一套,《老书记》是其中的一张,作者为刘志德。 《春锄》也是那组邮票中的一张。这幅画描绘的场景我也曾经很熟悉,小时候母亲和生产队上的妇女们去锄地的时候就带上还没上学的我,他们一字儿排开锄地,我和小伙伴在旁边玩儿。画中妇女们包头巾的方式也和我母亲一模一样。 这幅作品描绘的场景是丰收之后,农民们用拖拉机去交公粮。 这幅画描绘了农民们捕鱼的情景。虽然有些夸张,这才能体现农民朴实的特性。 幼儿园里可爱的小朋友,他们玩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玩儿的。 <p class="ql-block">从地里收割回来的小麦碾出麦粒后,一定要在晴好的夏日里至少晒3-5天,把麦粒里面的水分晒干,才能长久储存,否则麦子会发霉。</p><p class="ql-block">夏天晒麦子的时候最担心午后的雷阵雨。如果看到天色不对,乌云来了,所有人都要行动起来,一起把晒在麦场上的麦子迅速拢成堆儿,装进粮食口袋里,转移到屋内。如果动作慢了,麦子淋了雨,又得重新晾晒。如果雨来得特别急,来不及收麦子,麦子被雨水冲走了,那就要眼看着忙了一年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这是农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夏收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叫“龙口夺食”,也就是说,农民必须抓紧一切时机,尽快把成熟的麦子收到仓库,才不枉一年的辛苦劳作!</p> 农民们在抢晒小麦 少年强,则国强 农民们在养猪场开现场会,学习养猪技术。 小朋友们是不是在表演《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是我小时候最常唱的歌。 1974年编辑出版的《户县农民画展览》丛书。 户县农民画第三展厅,主题叫“蜕变崛起 誉满全球”,展出了近年来户县农民画中的优秀作品。可惜不少作品我没有记住名字,美友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给它们命名吧。 这幅画里描绘了收割小麦的多个环节:割麦、脱粒、碾场、扬场、晒麦。在炎热的夏天,每一个环节做起来都不容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户县在秦岭北麓,沣河和涝河从域内流过,山清水秀,是个风景优美、良田万顷的好地方。 牧童与羊群 这幅画描绘了农民们观看秦腔的热闹场景。吼秦腔是关中汉子最热衷的娱乐。 <p class="ql-block">常回家看看,看看美丽的新农村</p> 独钓的老人 蔬菜大丰收 这幅作品好像叫《关中八大怪》。<div><br></div><div>老婆帕帕头上戴,家家房子半边盖。<br><br>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宽得像裤带。<br><br>锅盔大得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br><br>秦腔大戏吼起来,姑娘一般不对外。</div> 《农家中耕忙》 春日里鲜花盛开,乡村美如画。 大红大绿的配色,是农民画突出的特色。 <h3 style="text-align: left;">这样的作品,似乎已经有毕加索的神韵了</h3> 这幅画色彩淡雅,充满童趣。 雪中情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如今也是一个为户县培养农民画后继人才的地方,这里也开了培训班,绘画爱好者在这里接受专业的培训。这些画架上展示了一些初学者的作品。 我家孩子参观户县农民画展的时候正在上初中,他最感兴趣的是50年代至70年代那些作品。以前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关于那个时代的描述,很多事物他难以相信。而看着充满那个时代烙印的户县农民画,他很受震动!曾经的历史活生生地成呈现在质朴的农民的作品中,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iv><br><div>我带两个姐姐去看户县农民画,是为了让她们和我一起,再回忆曾经在故乡的美好生活,因为那些画作里展现的情景几乎就是我们曾经在乡村生活的翻版。那些富有历史感的作品也勾起了她们美好的回忆。</div></div><div><br></div><div>户县农民画,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没有多少人会喜欢这些来自乡村的淳朴的艺术作品。可每每看到这些作品,我就想起了我幸福的童年,想到了我可爱的长安老家。</div><div><br></div><div>我爱户县农民画,也希望把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淳朴的作品跟美友们分享。</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