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之“恨”

小白

<p class="ql-block">  仲冬季节又逢疫控,居家不出徒生郁闷。所幸于市老年大学线上课堂聆听了孟浩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浩然系列书籍《鹿门山》、《孟浩然传》、《风流天下》等书的作者——刘国传先生(后称传哥)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于瑟瑟北风中凭添春意。</p><p class="ql-block"> 讲述中,传哥就白居易的行文之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完整故事的描述以及作者的感慨都做了细致梳理和分析。</p><p class="ql-block"> 《长恨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标志着作者从此跻身于大诗人的队伍中。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无穷回味的。</p><p class="ql-block"> 传哥的讲述引起了我对《长恨歌》浓厚的兴趣。余无全观之才,熟读几遍后,单就一个“恨”字浅谈几点看法。</p><p class="ql-block"> 历来,《长恨歌》的“恨”都是诗歌爱好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虽了无结果,却乐此不彼。</p><p class="ql-block">一、汉皇之“种恨”</p><p class="ql-block"> 1、诗歌开篇便用华丽之词描写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相识相爱、相依相伴,满宫尽显春色,酒冽花艳脂香,从此君王无心理政。正是这种如仙界一般的歌舞升平,奢华已极的生活埋下了祸根,繁华着锦,烈火烹油的表象掩盖了即将发芽的恨的种子,可惜当事人毫无觉醒,“一时浮华梦,万世长恨歌”。此汉皇一恨也。</p><p class="ql-block"> 2、“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终有一日,渔阳的叛乱战鼓响在耳旁,积聚已久的天怒人怨在此时爆发,君王的号令也失去了权威性。封建男权社会为了自己的颜面与权势,需要找一个替罪羊来承受。纵使真爱满腔,在皇权与社稷面前,也不过是一枝委顿于地,无人怜惜,沾满污泥的“花钿”。终究让一个弱女子背负了所有。金戈稍收,情爱复回。太液池,未央宫仍旧有佳人的音容笑貌,只有秋雨敲打着梧桐叶落,提醒着斯人已去。鸳鸯瓦冷,翡翠衾寒,此汉皇二恨也。</p><p class="ql-block"> 3、诗作第三部分,诗人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火力全开。上天,入地,仙境,黄泉,人间,进一步描写李杨之间的情爱,把汉皇怀念贵妃的心情表达出来。与其说怀念斯人,不如说是怀念以前有美相伴,花团锦簇,衣袂飘香的生活。“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的脚步并没有因赐死杨贵妃而停下。“安史之乱”导致大唐国力迅速下滑,藩镇割据,四境战乱不断。则天女皇打下基础而构建起来的“开元盛世”已彻底消耗殆尽,唯有怀念曾经的辉煌和情人才可稍稍慰藉帝王悲怆,失落的心境,此汉皇三恨也。</p> <p class="ql-block">二、作者之“遗恨”</p><p class="ql-block"> 1、作者在描写汉皇贵妃之爱时,同情多于讽喻,这一点可以从作者的着墨上看出来。古代诗人皆惜墨如金,以期用最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含义。而《长恨歌》用了大量华丽,美好的词语描写宫廷生活,描写二人之间的浓情密爱,描写汉皇对贵妃的宛转难弃,甚至让方士以法术寻觅。这些描写既有对李杨之爱的同情和惋惜,也寄托了作者自己悲切的感情经历,因而发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呼喊。此作者一恨也。</p><p class="ql-block"> 2、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官僚之家,自幼经历战乱,目睹百姓的愁苦与恐惧,造就了敏锐观察社会时局的眼光,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曾经作为谏官多次上书,免除百姓赋税;反对宦官带兵平定叛乱等。这样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对于汉皇与贵妃的故事就绝不仅局限于情爱。汉皇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他是一国之君,国家与百姓的安宁平和才是为君者的正业。而在《长恨歌》中,我们基本看不到作为君王,汉皇所应该做的事情描述,而只有重色,享乐,用情,怀念。此作者二恨也。</p><p class="ql-block"> 一部《红楼梦》,看出百态人生;一千个读者看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恨歌》作为诗人自己都引以为傲的叙事长诗——“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虽归为“讽喻诗”列,实则倾注了诗人大量的感同身受的惋惜与遗恨。</p><p class="ql-block">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