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捧一卷长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撷一缕书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润一段岁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日亦暖阳</h3> 成立悦读小组 <h3> 国学经典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进步,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现代文明的母体与源泉。为响应洛阳市委组织部书香洛阳特色活动,应偃师区教研室安排,伊洛中学成立了国学经典阅读小组。</h3> <h3> 11月25日,本小组在田丽萍主任的主持下,开启国学经典悦读活动,活动主题为“品国学神韵,构文化校园”。在开启仪式上,我们讨论并完善悦读方案。</h3> 完善悦读方案 <h3> <b>一、活动目标</b> </h3><h3>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使教师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从国学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h3><h3>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涵养品性,提高审美情趣,丰厚人文底蕴;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h3><h3> 3.丰厚人文底蕴。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提高教师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丰厚校园人文底蕴,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国学经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遨游书海,呼吸书香,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h3><h3> <b>二、成立国学经典阅读小组</b></h3><h3>组长:田利萍 李静雅 </h3><h3>组员:兰利芍 孙进生 潘琼波 焦海霞</h3><h3> 董笑笑 郭春君 王俊利 段宇培 </h3><h3> 魏小莹 刘巧红 周宁宁 任亚文</h3><h3> 康小念 王小俐 杨延杰 郭雅茜</h3><h3> 王海妹</h3><h3> <b>三、活动主题</b></h3><h3> 品国学神韵,构文化校园</h3><h3> <b>四、阅读书目</b></h3><h3>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h3><h3> <b>五、阅读时间</b></h3><h3> 1.集中阅读分享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45——10:15推选一名教师分享国学经典的阅读内容与感悟。</h3><h3> 2.分散阅读时间:每天利用零碎时间坚持按既定计划阅读国学经典半小时。</h3><h3> <b> 六、活动实施</b> </h3><h3> 1.制定读书计划。根据国学经典阅读组成员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学经典阅读”活动计划,并认真落实。</h3><h3> 2.每天在集中说课前5分钟,有小组内的一名教师分享国学经典的读书内容与阅读感悟。坚持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国学经典30分钟。</h3><h3> 4.每月撰写国学经典读书心得发至“伊洛书香”微信群, 交流分享。</h3><h3> 5.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国学经典阅读征文比赛,学校成立评委会对参赛文章进行评选,设立奖项进行颁奖,同时,把获奖文章刊载在学校《伊洛风》校报上,并且向有关报刊、网站推荐发表,激发教师的读书写作兴趣。</h3> 开启悦读之旅 <h3> “道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悦读分享活动的开启才让我们的活动更有意义。<br>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人师者,《论语》能提高我们对教育的深度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古话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并践行,是每一位老师必备的基本功。因此伊洛中学国学经典阅读小组的悦读之旅从《论语》分享开始。<br> 本周分享的老师有田丽萍老师、李静雅老师、兰利芍、孙进生老师。</h3> <h3><b>田丽萍老师:</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起读《论语》 学做人</b></span></div></h3><h3> 《论语》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了,里面的很多话,还不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它是一部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的百科全书。<br> 我挑了几条最喜欢的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br>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普通人在相应的生命节点上并不能有孔子那样的人生体悟,可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不断向上攀登,矢志不渝追求道的精神,哪怕自己垂垂老矣,也从未离开过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的心之所欲就是道德伦理,所以他才会从心所欲不逾矩吧。<br>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可我更喜欢将它理解为该知道的要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也。”庄子那个时代的知识已经是无边无际的了,而如今的知识用海量也无法衡量。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没有结果,而且不该知道的知识对你一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孟子才会说“先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br>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其民鲜久矣。”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适宜舒适到极致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一个人做任何事,一出手就合适,才叫中庸。孔子甚至认为自己都做不到中庸,他说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谁能够真正达到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墙头草,不是差不多就行了的敷衍。我们可以用如下的表述来解释中庸是什么,以及达成的难度。<br> 暴力不好,软弱也不好,勇敢才是中庸。奢侈不好,吝啬不好,慷慨才是中庸。自卑不好,自大也不好,自信才是中庸。仅仅从自信这个角度,人们就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自信。一个人无知,不愿意学习肯定不对,但如果整天掉书袋,变成书呆子也不好,好学才是中庸;无原则的溺爱孩子,是不对,但是不爱孩子,更不对,关爱就是中庸;管理一家公司,完全放任的态度不对,但是什么都要管,又会变得独裁。放任和独裁是两个极端,而信任才是中庸。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中庸之道就是把事物做到最合适的状态。<br>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于议也。”颜回在那个无道的时代里,安于贫穷坚守心中正道。他真正做到“志于道”了。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禹稷颜子异地则皆然。”意思是如果使禹稷与颜回交换处境,禹稷亦能得颜回之乐,颜回亦能忧禹稷之忧。一国之君,整天忧愁不已,一介布衣却自得其乐。一个在有道的时代里为道奔走,一个在无道的时代里为道坚守。<br>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r> 子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面对如此的独白,什么解释都不必有,你只一读,便心生欢喜。<br> 《论语》的学习就在忙忙碌碌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结束了,这其中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我知道这一次的捧读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要读很多遍很多遍,和孩子一起读,和学生们一起读,一起读《论语》,学做人。</h3> <h3><b>李静雅老师:</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像孔子那样做老师</b></div></h3><h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开心能和大家一起捧读经典、提升自我。之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论语》,但是上学时背过《论语》的经典篇章,感觉《论语》离我并不遥远:。而今带着一颗崇敬之心捧读《论语》,我感觉有了很多新的收获,但最想分享的是从《论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经历,真正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br> 孔子五十五岁开始游历各国,周游14年,一路遇到很多磨难,甚至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他依然追寻理想,追求这个世界的仁义。在艰难困苦之际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多么坚定不移的志向,君子即便处于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这让我想到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除了明确的目标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的遗憾。<br> 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现在说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目标,还要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自我参加工作以来,就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为了达成目标,我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提升自我等方面都做出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从未想过放弃,就像孔子说的: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我会继续努力,脚踏实地的去学习。“芳华待灼,砥砺深耕,践行志远。”我想,读《论语》,了解孔子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br> 孔子的一生坎坷曲折,但是他很快乐。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本身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但孔子和颜回即便在这种环境中仍然能体会到乐。<br> 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不在于所处的环境,就像孔子所说:追寻大道,虽苦尤甜。让更多人的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这就是他们的乐。我的快乐很简单,一方面,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自我的提升是目前阶段让我很开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老师,上课看到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在校感受到学生点滴的进步,都让我发自内心的欣喜。我们班有个孩子,性格内向,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我总想办法和她多聊聊天,帮助她补课、讲解,慢慢地她变得开朗起来,学习也积极了很多,明确表示自己想成为一个好学生。每每看着她现在认真听课的样子,我内心是说不出的欣慰和开心。<br>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是所有老师学习的对象。他有很多教育行为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子路、冉有都问孔子:“闻斯行诸”,因二人性格不同,冉求总是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孔子约束他。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直到现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br>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学生,难免会使愉快学习离学生越来越远,想要打造“合悦”课堂,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因材施教是必要条件。在这次的期中复习中,我就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他们抄写、默写,提高基础;基础较好的同学练习句子、课内阅读。因为目标容易达成,评价标准不再一致,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在课上他们根据个人情况认真复习,少了很多偷懒、磨蹭、不认真的现象。<br> 以上就是我粗浅的见解,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很好的领悟书中圣贤的智慧,我想如果能记住几句话,不断学习,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实践,一定能有所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会继续阅读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h3> <h3><b>孙进生老师:</b>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修己安人,止于至善</b></div></h3><h3> 《论语》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时时提醒自己修己安人,止于至善。在生活中用“仁”的标准规范自己,不偏离正路。今晚想和大家一起,结合三章原文,交流我对“仁”的思考与践行。<br> 【原文一】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第六》<br> 【悟原理】读这章,我思考两个问题,务民之义的义是什么?为什么仁者先难而后获?孔子认为明智,是这个人够聪明,知道尽他的责任。务民之义的“义”就是该做的事。把应该担当的责任担起来。什么是仁?行仁,仁需要行动。孔子说,先难而后获,先努力辛苦工作,然后再去问报酬,这才是行仁。要先问自己有没有把事情做好,因为这才是人生的正路,你做就要把它做好,真正重要的是人生的自我修炼。<br> 【修己安人】这是很触动我的章节。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人们往往只会关注,我得到了什么,别人为我做了什么,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过去,我会经常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有了孩子以后,我慢慢感受到孩子的到来是要让我们担起更多重要的责任。表面上看是为他的成长负责,其实根本上是要先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br>在行仁上也是如此。我们把难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先努力去付出。不要问收获,而要先问自己有没有把事情做好。行仁,在不断地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积极改过,止于至善,在一点一滴的反躬自省中前进。<br> 【原文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第六》 <br> 【悟原理】看书之前的问题,有两个问题,“仁”的具体含义以及"心"谓何物。读这段原文,我的思考是:仁代表人生的正路。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想要,行仁的机会就会立刻出现。任何时候,我都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我只要表现适当的态度,真诚由内而发,主动愿意去做该做的事,就是行仁的表现。说到这,可能还是有人不理解“仁”到底是什么?是做正确的事,该做的事?我自己的理解是,行“仁”是要让自己不断走在自我提升的路上。真诚去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以及事物。这种由内而发的真诚力量才是最可贵的。那么,心是何物?儒家认为心有一种自觉的力量,也就是可以选择。孔子也说,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出去跟进来没有一定的时间,没有人知道它的方向何在,说的大概就是人心吧。说明人的心经常在变化,会有各种念头升起。人的心有一种选择的能力 。<br> 【修己安人】这一章对于仁的再次解释,让我每每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读《论语》越久,会越感受到孔子的那种孤独感。才理解为什么在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的那种悲痛。因为在颜回身上,孔子看到了一以贯之的“行仁”品质,也看到了自己的思想被实践的喜悦。这也是我愿意一直学习《论语》的动力所在。<br>【原文三】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第六》<br> 【悟原理】在这一章里,宰我挑战“仁者”的概念,结果被孔子非常明确地教育了。宰我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挑战?<br>宰我是非常聪明的,他在言语科是第1名,但是却不用功。孔子的回答也很直接,他说怎么会这样做呢?对于一个君子你可以让他去做判断,不能让他跳井。孔子面对宰我的故意挑战,告诫宰我:你不要把仁者想得很笨,他会做明智的判断和选择。<br> 【修己安人】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到了孔子教学灵活的一面。他对于每个来问"仁"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宰我的挑战,直接告诉:仁者不会为了所谓的仁义而行仁,而是会有明确的判断和选择。<br> 有小聪明的人是不是总是喜欢问一些带有刁难的问题?而真正的君子肯定是一个智者,他不会为了名誉而去做一些傻事,也不会随大流去做违背良心的事。避免前者是容易的,而避免后者或许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或许这也是孔子到70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底气吧,他知道自己一直走在这条路上,他知道自己不违背行仁的标准。即便当下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却依然内心光明而充满力量。</h3> <h3><b>兰利芍老师:</b>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在音乐中展现精神之美</b></div></h3><h3>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 《论语》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部智慧宝典,更是我们人生方向的指明灯。每每翻开,总觉常读常新,力量无穷。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我们都知道,《论语》是一部培养君子人格的书。《论语·雍也第六》中有这样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质朴而文雅不足,就会显得粗野,而过于有文采而质朴不足,就会显得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纯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而音乐,的确可以修养一个人儒雅的气质和高尚的人格。<br> 什么是音乐呢?在《礼记·乐记》中阐述了这样的思想:“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这句话,把音乐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讲的非常透彻。<br>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是否能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从孔子对待音乐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仁德的重要性。<br> 在《述而第七》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听到《韶》乐,为什么会达到如此痴迷、忘我的境地呢?吸引他的,不仅仅是《韶》乐的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场面,也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主要的,是《韶》乐所表现的精神内涵。《韶》乐歌颂了尧、舜禅让的美德,充满了欢乐、祥和、仁爱的气氛,孔子的内心得到了强烈的震撼,所以他才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孔子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武》乐表现的是周武王实行征伐,依靠武力推翻商纣王,实现了朝代更迭的内容。《武》乐虽然在艺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但内容方面不免有杀伐之气,思想内涵方面,还没有达到善的极致。<br>由此可见,“善”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而“美”属于艺术审美范畴。艺术的美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指引,只有将至高无上的道德和完美无缺的艺术形态和谐统一,才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br> 孔子对音乐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教化人的音乐,内在精神的重要性。那么,音乐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仁的境界。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礼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正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难道仅仅是向神灵供奉玉帛祭品吗?乐,难道仅仅是演奏鼓乐那么简单吗?不是的。孔子以乐教人,化民成俗,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通过音乐循天道、养心性、培仁德。<br> 在孔子看来,音乐展现的不是单纯的声色之音,而是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所以他非常反感轻薄浮靡的音乐。在《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春秋时期,诸侯们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统的朱色,郑国靡靡之音流行取代了高雅的音乐,伶牙俐齿、巧言善辩的奸佞之人也时兴起来。对此,孔子表达了厌恶的态度。德音雅乐,催人向上。而像郑声这类靡靡之音,只能消磨人的意志,长此以往,定会世风日下。<br> 音乐,不仅展现一个人精神的美,更是一个人在困厄中的坚守与信念。孔子在陈蔡困厄、绝粮之际,依然能弦歌不绝,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吗?<br>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改变社会风气,音乐是很好的手段。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也可以通过美的、善的音乐来实现。2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充分认识到德音雅乐对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唱红色歌曲、革命歌曲、感恩歌曲等等,培养孩子们的仁爱之心、感恩之情、奋斗之志。<br> 经典浸润心灵,雅言传承文明。愿我们都能在从教授的引领下,在清源学院这个大家庭中,学习圣贤经典,收获美好人生,开启智慧源泉,传承中华文明。</h3> 卷尾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闻窗外疫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品手中书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俗世繁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阅世事沉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越过寒冷的冬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天将生出一片新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