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份,一场卷土重来的疫情使我们“宅”在家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热火朝天地开启了线上工作模式,用信念和行动畅通孩子们的“宅学路。</p> <p class="ql-block"> 李凯欣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月光曲》。关于《月光曲》的由来,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传说贝多芬夜晚的时候在维也纳的郊外散步,忽悠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那是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循声走到茅草屋的旧门窗前,看到盲姑娘在弹琴。他进门后才发现盲姑娘非常热爱自己的音乐。贝多芬十分感动,借着月色辉映,写下了《月光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以读促悟,紧抓对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音乐之美,音乐节奏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就是练笔,这种练笔或是对文本的“空白”作补充,或是让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感受,如果组织得好,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李老师安排的这个写话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同时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在学生交流写话时,教师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及时回应,使交流充盈而丰富,还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加以点拨和指导。这节课的讲评中教师对学生语言的发展关注得多,在交流精彩发言的同时,也关注有代表性的缺陷,具体地给予指导,学生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切实地得到提高。</p> <p class="ql-block">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尊重学生的读书方式,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注视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同时,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学习探究,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开阔的天空,可以依据自己的感悟去自由的体验课文,与作者近距离的接近。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老师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我听后也受到很大的震动。</p> <p class="ql-block">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真切的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理解月光曲这些抽象的意境并不简单,而李老师通过化难为简的分角色朗读悄无声息的带领孩子们走入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使文本的感情在读中、悟中不断升华。</p> <p class="ql-block"> 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将来临。生活这本活生生的大书,必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期待孩子们学有所获。愿若干年后,当他们逐渐长大,生命日渐丰满,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精神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他们还会想起2022年的冬天,我们共同上过的疫情下的语文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