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是中国历史上隶书书法影响最大的“四大名品”之一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秦汉文化有一种恢宏的气度,就汉代而言,汉赋、汉画、汉隶最能代表这种恢宏的文化精神。隶书是中国文字的五大字体之一,它产生于秦汉之交,成熟、流行于东汉。汉隶石刻存世数百件之多,其中《张迁碑》是世人公认的上乘之作,是中国历史上隶书书法影响最大的“四大名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迁碑》不知何时埋于土中,明初山东东平农民犁地时出土,由官府移置州学,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泰安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1983年10月移泰山岱庙碑廊保存至今。刘振海说,《张迁碑》因出土于明初,故欧、赵、洪、郑诸录均未载,最早著录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风格特征及此碑朴茂端庄的气息来看,此碑非汉人所不能,而且风化剥蚀的自然现象也并非后人摹刻所能及,当为原作无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立碑于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碑高2.92米,宽1.07米。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是汉碑中书法艺术水平极高的代表作之一,多为后人效仿。明代书法家王世贞《龠州山人四部稿》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题跋》)清初孙承泽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庚子消夏记》)(《芳坚馆题跋》)杨守敬说它在用笔方面,“ 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受禅》、《孔羡》)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平碑记》)康有为等均对此碑推崇备至,历代亦不乏得益于此而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