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18日,在新落成的北京饭店贵宾厅颁奖仪式上,孙本长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创作的《河原嫁女》连中三元,大获三项殊荣。</p><p class="ql-block">孙本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国家领导人习仲勋人大副委员长、英若诚文化部副部长及中国美协吴作人主席、华君武、叶浅予、李可染副主席等著名艺术家参加颁奖大会。</p><p class="ql-block">会上,首先向第七届全国美展金、银奖作者颁发奖牌证书。我的《河原嫁女》作品获得了银奖。接着,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全国美展最高荣誉奖“齐白石奖”。当我走上领奖台,从叶浅予老先生手里接过获奖证书,深深感到自己十多年力尽心血所走的探寻艺术创作之路得到充分的肯定,鼓舞增强了我对艺术要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这一信念。紧接着宣布我又一次走向领奖台,从日本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伴正一先生手中接过授予的“日本国日中友好会馆大赏”奖状。我亲身感受到了,好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更增强了我要把中国美术作品走出国门打入世界的决心。</p><p class="ql-block">我的一幅作品三次走上领奖台领奖是我没有想到的,全国美展有这么多前辈,那么多作品入选,我一个青年教师创作一幅《河原嫁女》作品就获得诸多奖,这对我就是创作出的作品最好肯定”。</p><p class="ql-block">当孙本长又看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在1989年10月3日写于北京发表在上海美术馆《特辑》中【获首届“齐白石”的《河原嫁女》】文章“关于首届齐白石奖所选择的中国画作品,能比较正确的反映中国画的现代化。内容是现实的,反映出画家对现实生活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所选择的题材,能恰当的反映画家对特定的形象所寄予的思想内蕴,而采取的形式,与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他所掌握的造型手法相适应。从题材来看,公认是永恒的主题,过去如此,现代如此,即使重复千万遍,永远有他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不能不为《河原嫁女》这幅大构图翘起大拇指。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民风民俗相衬托,构成人天合一的巨制,真是气象万千,动人心魄,不愧为第七届全国美展中的佼佼上品。</p><p class="ql-block">站在这幅画前,首先为雄伟壮丽的黄土高坡所吸引,然后移目注视到喜气洋洋的送嫁队伍,这两组大小远异的形象,会撩动你心潮起伏,浮想连翩;我的最初反映是:大自然真伟大,真美!人呢?太渺小,象蚂蚁在墙角下爬行,真可怜,这是表象所撩起的第一个反应,接下去便进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类把山上平原的树木草根铲的一干二净,破坏了自然的生态,使自己处在无可奈何的苦难之中,人们受了苦难,变的聪明起来,终于觉醒过来,重新在山坡上种起树,在河滩上筑起坝,再来一番改造自然的雄图,显示人的伟大。画家孙本长在“河原嫁女”的题记中说:</p><p class="ql-block">“丙寅孟春,予有山西陕西之游,时寒凝莽原,冰封浊涛,望大河两岸,一片黄土高坡,一日,行经河滩,忽闻声扬,乐动十里,复见驴儿披彩,红耀四围,乃村民嫁女也,乡亲拥护相送,童稚雀跃追随,予伫立滩头,既祝新人秦晋之好,更神驰而思绪绵绵,黄河乃吾中华民族之所在,嫁娶乃炎黄子孙繁衍之所由。......构思三载,爰成此图,自愧迹不逮意,奈何!”</p><p class="ql-block">读此题跋,知道画家对“古俗淳风”和“昔贤妙染”涉猎颇多,所以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而且自称“构思三载”,犹感“迹不逮意”,足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肃与自谦。凡是熟悉山水画传统的人,都知道范宽的传世杰作“溪山行旅图”,大气势和《河原嫁女》有近似之处,行旅图的人物车马是山水的附庸,嫁女图的人物牲口,是山水的对立物,两幅画的形成有类似之处,而在立意构思方面,则今昔不同,可以说今胜于昔。这个“胜”是画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p><p class="ql-block">综观此幅作品,其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立新意,自创新法,而获得成功。所谓“推陈出新”,是指有陈可推,才能有新可出,不是指另起炉灶或摭拾外国的一鳞半爪,装扮为所谓“现代化”。</p><p class="ql-block">叶浅予先生的感慨发文,更加坚定了孙本长创作信念。他对身边的人说,叶先生看的是作品,他根本就不认识我,我也没有见过他。孙本长获奖后,没有居功自傲,停下脚步,以此为动力,坚定不移走沿着他创作的思路与目标夯实巩固创作的成绩,用生活的源泉拥抱大自然赋予美术创作者的灵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制定规划,做好课余安排。结束1990年上学期学校教学课程,节课后4-5月一个月间第二次奔赴黄土高原山西吕梁山区兴县写生,采访收集素材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内又创作完成了十一幅反映黄土地民俗风情工笔画作品。以其《巍巍太行》《河原嫁女》等代表作品形成确立的绘画风格,仍使用绢本材质,传承借鉴吸收唐宋明清时期山水画精湛的技法与墨色,大胆尝试实践突出重彩表现形式,描绘刻画出在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人物劳作的状态与场景。细腻入微展现主题内涵,反映出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生活环境与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报春》绢本 77x77cm</p> <p class="ql-block">《新耕》绢本 77x77cm</p> <p class="ql-block">《午憩》绢本 77x77cm</p> <p class="ql-block">《背月》绢本 77x77cm</p> <p class="ql-block">《池边》绢本 57x46cm</p> <p class="ql-block">《砍柴》绢本 57x 46 c m</p> <p class="ql-block">《麦收》绢本 57x 46 c m</p> <p class="ql-block">《送饭》绢本 57x 46 c m</p> <p class="ql-block">《收工》绢本 57x 46 c m</p> <p class="ql-block">《满载》绢本 57x 46 c m</p> <p class="ql-block">《正月雪》50x 54 c 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