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

半日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京钟山风景区内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深藏着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2022.11.24我们踏着落叶沿山道前去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中一座仿清喇嘛庙古典建筑坐南朝北依山而建,这是中国佛教会1934年发起捐建,1936年竣工,最初为收藏佛经所用,1987年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建筑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个部分,面积3000多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场中央石阶往上,矗立着高2.6米的孙中山全身铜像,造型为孙中山先生向民众发表演说的姿势,这尊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在1895年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到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与香港“梅屋照相馆”的老板梅屋庄吉相识,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动经费。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又住在梅屋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典礼也是在梅屋家中举行的。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梅屋庄吉先生花重金铸造了四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赠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 中山大学以及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的这尊铜像是1929年梅屋庄吉先生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时亲自送达,最初安放在中央军官学校,1942年孙中山诞辰七十六周年前夕,汪精卫为了笼络民心,将中央军校的这尊铜像移到了新街口广场,时间长达24年,为南京市民所熟悉。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一些无知的红卫兵竟要砸毁新街口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 ,南京市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将这尊铜像运到中山陵保存,1968年6月又移到中山陵广场南面的宝鼎石座上,198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时,修葺一新的藏经楼已决定辟为孙中山纪念馆 ,这尊铜像被移到藏经楼前的石阶上。(现在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铜像制作于1996年孙中山先生130周年诞辰,由雕塑家戴广文先生设计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馆主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宫殿建筑,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竖有紫铜鎏金法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题写的“孙中山纪念馆”楷书阴刻六个鎏金大字横匾悬挂正门上方,三楼屋檐的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藏经楼”黑底金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整座建筑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紫铜鎏金法轮华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馆主楼外观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层。底层为大厅,大厅中央矗立一座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 ,神态逼真。这尊孙中山铜像是由著名 雕塑家戴广文创作,南京晨光集团公司铸造。大厅正面壁上是阴刻的胡汉民手书《 总理遗嘱 》巨幅匾额,两侧对联是孙中山手书的“人类进化,世界大同”,蓝底金字,隶书阴刻。大厅四壁嵌挂着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四幅大型木刻浮雕,每幅浮雕高2.5米,宽2米。 浮雕人物呈象牙白色,底色为木质本色,整个画面在质朴中透出历史气势,辉映着大厅庄严、肃穆的气氛。二楼是一座走马楼,四周有回廊,可凭栏俯视底层大厅。回廊北壁为长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匾,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 《建国大纲》全文,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毕生实践经验的总结,木匾底色为宝蓝色,金字阴刻。另三面壁上悬挂反映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幅油画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楼中部大厅上高悬一座火炬形大吊灯,厅顶部饰有鎏金的八角形莲花藻井,豪华宏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纪念馆基本陈列为《世纪伟人—孙中山生平史迹展》,包括:“少年萌愿立志救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百折不挠捍卫共和”、“国共合作伟大转折”、“与世长辞万众景仰”、“崇高精神宝贵遗产”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藏品164件(套),图片305幅,使用场景、雕塑、艺术品、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奋斗的一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楼遥望东边的灵谷塔(九层塔、阵亡将士纪念塔),密林中只露出塔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楼西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楼北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楼北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楼正北面有僧房五间,东西碑廊左右对称环绕主楼与僧房,东西碑廊各25间,长125米。廊壁镶嵌爱国将领冯玉祥捐献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碑高1.9米,宽0.9米,碑文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全文,计15.5万余字。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均为楷书阴刻,风格各异,造诣精湛,堪称当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因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为砖木结构,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文革”期间, 三民主义碑刻与藏经楼一样又遭到严重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间碑廊被拆,残存的碑文竟被全部凿毁。1986年经中国文物局批准修复碑廊 ,由中央财政部拨款,省市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修复方案,根据南京市档案局所保存的碑刻原文及拓本逐一按原样重刻,到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64周年前夕全部竣工,1991年进一步将全部碑刻镶配玻璃框加以妥善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僧房</span></p> <p class="ql-block">东碑廊</p> <p class="ql-block">西碑廊</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修复记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深秋,枫红、杏黄、墨绿点缀着这座古老的藏经楼,静静的陪伴着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参考于网络,2023.3.10编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