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宁市七一路小学 西宁市大同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 为加强两校科学学科交流,提升科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12月2日上午,七一路小学和大同街小学如约展开了第二次科学学科联合教研,两所学校的校长,主任和科学教师共6人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了四个环节。</p> 环节一、课程介绍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时,由七一路小学的刘秀平老师介绍本次教研活动所要观看的优秀课例,这节课例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中的第四课“测量降水量”。由于2017版教材属于大单元教学理念,所以刘老师从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节课在这一单元中的所处的位置入手,介绍“测量降水量”一课在教材中的教学地位,之后介绍这一课中的四个教学环节,以便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为观课做准备。</p> 环节二 共同观课 <p class="ql-block"> 了解完课的基本信息后,大家在线一同观看了“测量降水量”这一优秀课例,本节课是由深州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王立老师的一节公开课,王老师的课很精彩,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的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本课的教学活动受天气影响比较大,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真实有效的模拟实验,但由于没有较成功的教具,所以本课模拟实验的开展是一大难点,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雨量器,课后学生自行测量降雨量。但是王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启示和指导方法。他将这个模拟实验搬到了教室里,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自己制作雨量器,模拟测量降雨量,快速形成各地区的降雨量柱状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降水量等级地图,让模拟更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分析柱状图和降雨量等级地图,学生对该地区的降雨量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最后出示该地区真实的雷达回波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独立的从雷达回波图中分析该地区降雨量的特征。好的自制教具不仅能为课堂增光添彩,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高效的教与学的活动。这节课正因为有了自制教具和王老师的出色的设计,才让人眼前一亮,记忆犹新。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很多。</p> 环节三 研讨学习 <p class="ql-block"> 课后先由七一路小学的刘秀平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对本节课的优点一一做了评述,包括真实情景的创设贯穿课的始终、各环节的精心设计、自制教具的巧妙之处、课堂精彩的生成等。这些都是作为我们科学教师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接下由大同街小学的高秀梅老师对本节课的做了评述,高老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一一分析,本节课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由七一路小学的潘远红校长和谢小娟主任对所选的优秀课例,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希望这样的教研活动能够提升两校科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p> <p class="ql-block"> 由于学科特点,学校小学科教师少,很难有好的教研氛围,借助两校老师共同教研,教研氛围好,研讨学习的内容丰富,两校科学教师可以借助跨校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和相互请教,能更好的促进科学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稿:刘秀平</p><p class="ql-block">校对:谢小娟</p><p class="ql-block">审核:潘远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