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冬日暖阳,心生美好;研读课标,心怀向往!</p> <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向将更加明确,它引领老师们更加明晰数学课标中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程育人理念。为了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能力,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力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11月30日在山阳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卢珍珍副主任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解东一小全体数学教师观看了“跟着课标去读书——山阳区小数教师读书分享展评活动中参赛教师的精彩视频。本次活动中解一数学教师认真学习,静思慢悟,每一位参赛教师的分享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反思有所期待!</p><p class="ql-block"> 下面分享解东一小青年教师参加本次活动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王政坤</b></p> <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予了更精准的指导。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才能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最终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的目的。恰逢其时,教研室组织了“跟着课标去读书”的教研活动,我认真聆听了各位教师的分享,受益匪浅,领悟颇深。</p><p class="ql-block">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是有效的读书方式,那么跟着课标去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课标给予我们的是理论指导,在理论指导中读教育专著,让我们深入理解,为实际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我校原梦华老师分享的《以“新”为依 以“画”论教》结合刘善娜老师的《把数学画出来》一书,讲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促进思维发展是数学的核心使命,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让“画”与低年级数学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作萌芽,操作能力,图示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东环小学秦老师的分享“在课标中思 于读书中悟”同样使我产生了共鸣,“思”与“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课标中有思考,在读书中才有感悟。比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学科素养导向的明确性”“学科领域结构的整体性”等要求,需要结合教育专著感悟体会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有创新、有深度、有延伸。</p><p class="ql-block"> 每一位老师的分享都是干货满满,角度不同。细细咀嚼,深深体会,提升自我,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王杰芳</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来自我区各校优秀教师参与 “跟着课标去读书”的读书分享。整个过程下来,让我受益匪浅。来自焦东路小学的徐华青老师以《“关系”让思维“自能”化》为题,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她对于《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这本书的思考与感受。她结合2022版的新课标来品读这本书。新课标指出: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教学内容;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质疑问答。徐老师从依托“关系”整体建构、依托课堂 让思维“自能”化两个方面,结合课标谈论了自己自我建构的过程。首先她以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应用模型为例,通过倍、常见的数量关系。搭配、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个部分,告诉我们从关系的视角来研究教材内容,就会走向结构化,体系化。从“关系”上认识数学,可以居高临下。在第二部分依托课堂 让思维“自能”化的讲解中,徐老师结合自己的课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我们走进知识背后的道理,通过让学生经过三次“自能”式思考,结合新课标要求,从思考列式之理、过程之理、结构之理三方面来激发学生主动联想,自主关联,深入思考,从而体现数学学科本质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育人要求。</p><p class="ql-block">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徐老师的讲述,让我对整体建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师者,更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原梦华</b></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线上观看各学校各教师“跟着课标去读书”的交流与分享,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标中蕴含的大智慧,每位教师的分享都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让我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视频中每位老师都分享了学习新课标的体会和跟着课标去阅读书籍的思考。新课标的内涵丰富,各位教师都有独到见解且寓意深刻,人人都致力于打造既有趣又有魅力的数学课堂。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徐华青老师分享的书籍《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她从课标中要求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数学教学内容入手,结合着许卫兵教授在书中说道的三条要素:着眼整体,凸显知识系统化;着重联系,追求教学结构化;着力思考,走向思维自能化。引发了她对数学课的思考:依托课堂,让思维“自能”化。她建议,要让学生们走进知识背后的道理,这是体现数学学科本质的教学需要,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育人需求。学生要学会主动联想、自觉关联、深入思考,这样子的教学可以前伸后延、上下贯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继续依托着课标,读书启智增慧。把读书培养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不仅在学课标时读书,也在集备教研时读书,在上课反思后读书,在读书中更多的去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方法和实践措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绽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石利利</b></p> <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跟着课标去读书”活动中各位优秀老师的精彩分享,收获颇丰。2022年4月22日《(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对新课标的学习也从未停止。印象最深的是新课标中提到的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及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次老师们的分享中也看到了大家对新课标理念的思考与践行。我重点听了原梦华老师关于“以新为依 以画论教”的读书分享,原老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感兴趣”,这两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深入思考。接着介绍了一本书——《把数学画出来》,这本书将“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课本中的“图片”变得不再生硬,而成为促进学生思考得到源泉。接着原老师从“展示图示 看见思维”、“讲解图示 说出思维”、“操作图示 感知思维”三方面结合新课标理念进行了细致分享。整个听得过程使我如沐春风,不仅学习到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践行到数学教学中,也对原老师娓娓道来、亲切自然的教态印象深刻,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促使向优秀教师不断靠近,更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教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成为我接下来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美与乐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索露露</b></p> <p class="ql-block"> 线上聆听了几位优秀老师的读书交流分享,跟着课标去读书,每位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特别透彻。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离不开基于现实学情下的三大策略,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随身携带的种子——程样老师的细品“数”味,丰富数感。从不同实例中,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固定在某一学段的知识能力,而是长期的、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素养。从它们之间的本质结构入手,在教学中做到能够打通数集的关联,把握数的一致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p><p class="ql-block"> 把数学“画”出来——原梦华老师的以“新”为衣,以“画”论教。这里面有三句话真的很贴切,新课标的完美诠释!准备“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画”出方法逻辑;明确“画”的目标,“画”出数学逻辑,培养学生的思维。把控“画”的过程,“画”出思维路径,发展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数学文化助力数学素养——肖美丽老师的回溯数学之源,助力素养落地。新教材的改变,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无处不在,体验思维乐趣。</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几位老师的分享,新课标在我脑里的印象更加透明了,我也会继续跟着新课标多读书,读好书,在教好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韩聪</b></p> <p class="ql-block"> 今天观看了“跟着课标去读书”活动读书分享,原梦华老师的《以“新”为依,以“画”论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也查询了许多有关“数学与绘画”的资料。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p><p class="ql-block"> 将数学与绘画相结合,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古已有之。南齐谢郝在其绘画理论经典《六法论》中提出了“应物象形”的理念,即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为了精准还原实物,还需要使用数学工具;宋人郭熙也对平行投影在绘画上的应用有所体现;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的手稿中约有15000页的笔记与绘画混合了艺术与科学。艺术可以服务于科学研究,同时也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的协调之美。因此,将数学和绘画有机融合,是与新时代教学要求相匹配,对新课标的深入贯彻实践。将数学可视化,绘点成线,由线成面,数学元素组成的画作无疑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数学和绘画的结合会极大地提升教学效能。同时,将数学画出来本身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加了数学的实践性。通过绘画,学生直观地体验到了数学之美。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提出“美在和谐”的观点,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成为“最美妙的东西”。如雅典卫城蕴含的协调的数学比例,达芬奇画作的黄金分割比例等。学生们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样可以用绘画表现出身边的数学之美,将高度抽象和充满逻辑思维的事物直观化、可视化,在欣赏数学之美的同时,也是将数学内化为能力,形成数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张鸟鸟</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我校原梦华副主任参加山阳区教育局“跟着课标去读书 ”活动的参赛作品《以“新”为依,以“画”论教》,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p><p class="ql-block"> 1.读中有感。在原梦华副主任的读书展示过程中,感受到了她读书的用心。她读浙江省特级教师刘善娜的《把数学画出来》,不是简单的看完,而是能够结合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总结出展示图片、“看见”思维,讲解图片、“说出”思维,操作图式、“感知”思维三大块的内容。这三块内容正与新课标提出的“三会”相切合。让学生通过“画”、讲解、操作等活动过程逐步培养数感、化抽象为直观,把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转化成外在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2. 读中有悟。在原梦华副主任的读书展示过程中,感受到了她读书的用功。她深知:促进思维发展是数学学科的核心使命,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所以她一边读书一边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先后组织学生“画一画”生活中的数学、画思维导图、“画”一图四式,“画”数学连环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这些“画”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三会”。</p><p class="ql-block"> 3. 读中有思.在原梦华副主任的读书展示过程中,感受到了她读书的用情。读书是一件考验人的事儿,有思考、会总结、能应用是真正的教育读书人。她很会将自己读的直观内容与抽象的课标结合,提取出自己的所感,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还那么贴切、自然。反观自己,这方面确实需要多反思。</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自己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是一个努力的学习者。今天的观看学习,让我感受颇多,也学到很多。今后自己也要多挤出时间来看书、读书,不断的提升自我素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毕小红</b></p> <p class="ql-block"> 寒霜已降,学习不止。近期山阳区举行了“跟着课标去读书——山阳区小数教师读书分享展评活动,我认真观看学习提升素养,收获很多。各位老师跟着课标去读书,她们深入研读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尤其《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一书重点阐述了如何帮助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提升数学素养和数学关键能力,并通过一线教师丰富的数学故事和鲜活的教学案例对这些关键能力进行了解读。对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本书不仅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招数。一方面,将儿童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进行分解,让我们能够整体把握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另一方面,每个实施建议又结合鲜活的教学故事,给出具有实操性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特别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师使用,特别是对小学数学有着困惑、不足经验的老师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与较高的引领价值。当然,它也为儿童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参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为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每一部分后面设计了“阅读链接”,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故事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体现的数学能力,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总之,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对新课标以及相关书籍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持续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领会新课标要义,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反思与实践,逐步提高教书育人能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许湘艳</b></p> <p class="ql-block">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元娇杏老师在分享潘小明《与数学生成教学》中提到:只有真的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上思考教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人生也就更有意义。在这个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每位老师分享的读书感悟,大家都提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新课标中也提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都在强调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而生成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p><p class="ql-block">课标指方向,阅读促成长,王西芬老师在《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中谈到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曾经读过的每一本书,会突然地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感受到成长的价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寻变,变的是备课方式、教学方式,但不变的是“学”为中心,新课标强调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关注学生,从“学”的视角构建课堂,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给学生更多学习和建构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多一份主动,课堂也就多了一份生机与活力。王老师还说:只“背”教案,不“备”学生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结合实践展开具体教学。设计学为中心的好课是我们身为教师的必修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改变自己。整个活动的视频观看下来真是受益匪浅,以后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我也要不断进步、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彭亚利</b></p> <p class="ql-block"> 跟着课标去读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标、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行为,从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因此,跟着课标去读书对于教师提升自我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的“跟着课标去读书”的活动中,我着重聆听了原梦华老师给大家分享的她的读书感悟,受益匪浅!在原老师诗情画意的分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节节栩栩如生的数学课堂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有趣而又充满生机的数学课堂。是啊,把数学画出来,仿佛是美术课堂上才出现的情境,竟然出现在了数学课堂上,却又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原老师结合《2022数学课标》与《把数学画出来》这本书,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入手,再以“画”数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示—“看见思维”、讲解图示—“说出思维”、操作图示—感知思维”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体现了《2022数学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世界从而达到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学习,我明白了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张维维</b></p> <p class="ql-block"> 聆听了各位优秀教师在山阳区组织的“跟着课标去读书”活动中的读书分享,让我受益匪浅。解东一小原梦华老师分享的是以“新”为依 以“点”论教,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感兴趣?原老师从展示图示“看见思维”、讲解图示“说出思维”、操作图示“感知思维”这三个方面作出诠释,通过语言表达,让“画”不再是散布在教学中的直观图片,而要成为可操作性强的专题设计,这样的“画”助推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让思维发声,让数学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焦东路小学的张苗苗老师分享让学习真正发生,落实核心素养,2022版《课标》提出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张老师从情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方面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小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龙源湖学校的肖美丽通过对比新旧教材的改变,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数学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读书,读好书,带着课标去看书,从书中细细地去钻研新课标,将所感所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东一小张玲利</b></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线上学习,我对数学本质、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等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下面我主要结合原梦华老师的以“画”论教谈谈我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书中作者积极尝试将“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画不再是散布在教学中的直观图片,而成为可操作性强的专题设计,这样的“画”必将助推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达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作为一线教师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在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数学学习中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画”的活动正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连接点。“画”让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所以让学生动手画就显得格外重要,画正是学生自我探索数学的开始,也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书中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年级的“一图四式”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总有一些孩子加法减法傻傻分不清楚。所以,我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多动手画一画,孩子们纷纷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出是什么意思。在这样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解决一图四式的方法。书中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创作家。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教学路线,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多动手去画一画,通过画去学习数学,通过画去探索数学。通过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p> <p class="ql-block"> 学课标,研课标,悟课标!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以新课标理念赋能教育教学工作,以最好的教育姿态共期最美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