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5式军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精装毛泽东选集合订本</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军营生活》</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连载(8)</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参军50周年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李洪国</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新兵连生活(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兵连里,共青团组织活动如期进行。可是,1965年15周岁时我就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属老团员了,竟没有通知我参加团组织生活。当时那种被组织拒之门外的现实,让我心里感到真不是个滋味儿。后来经咨询才知道,原来我从学校到金湖插队之前,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学校里参加共青团组织的原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等档案资料,由于种种原因已不知去向。离开学校插队时,学校只得为共青团员们集体开了张《团组织关系介绍信》到金湖县夹沟公社。在两年两个月插队时间里,我先后分别在岔河生产队、淮河入江水道工地、夹沟岔河大队部、夹沟供销社等处工作,直到离开夹沟供销社参军当兵入伍,也不清楚团组织关系具体转到了哪里,当兵入伍时也没能按程序正式转接共青团组织关系。</span></p><h1><br></h1><h1> 此刻我想到了在母校时期,时任共青团两浦铁中团委书记的谢宏银老师和母校大队辅导员顾釚老师,及我的入团介绍人辅导员杨吉林学长,以及在校时我们初二(3)班团支部书记周学宽同学和同一团支部的杜红珍同学。随即我给原母校的顾釚老师写了封求助信。很快顾釚老师以母校原共青团两浦铁中团委的名义,回信证明了当年的实际情况,并证实了我的共青团员身份和组织关系。随之后,我便正常地参加了共青团组织的相关学习和组织活动。</h1><h1><br></h1><h1> 新兵连生活中,除进行了军人的基本素质、基础队列训练以外,同时还进行部队光荣传统教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保密教育等系统学习,以及我军成长壮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革命传统军史教育。为配合学习,部队还给我们新兵每人颁发了一册精装袖珍本《毛泽东选集》,给我们新兵带来了可贵的精神食粮。新兵们如获真宝,欣喜无比,爱不释手,同时在部队也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h1><h1><br></h1><h1> 接受部队革命传统教育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张志刚科长的演讲报告,着实让我们新兵为之肃然起敬。在完全脱稿的两个多小时的演讲报告中,即没有官腔,也没有重复语言,通俗幽默流利的表述。他从“你们大伙儿会不会睡觉啊”开始,引起了全体新兵们的哄堂大笑,大家纷纷笑称“睡觉谁不会睡呀”。只听得张志刚科长话语一转,“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你们谁会呀”!立刻,新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他,个个无言以对。张科长趣味幽默的口才演讲报告深深吸引打动了全体新兵们。</h1><h1><br></h1><h1> 三个来月的新兵连生活,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度过。新兵们逐渐完成了由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初步转变,期盼已久地迎来了红色五星帽徽,红领章颁发授予的一天和那严肃、庄重、珍贵的时刻。“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使我们每个新兵深深感到祖国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肩负责任的重大。</h1><h1><br></h1><h1> 没几天,部队安排刚刚从金寨县梅山照相馆特招入伍的王宗玉新战友,带着照相机来到了沙家湾新兵连,为我们刚刚配带上红帽徽、红领章的新兵战友们留下了美好的影像,使新兵战友们着实兴奋激动了好些天。随后大家纷纷把带红帽徽红领章着绿军装的照片分别寄给家人、同学和亲戚朋友,与他们共同分享我们的喜悦和光荣。</h1><h1><br></h1><h1> 1971年3月中旬的一天,吃过早饭的新兵们全体整装集合在训练场大道上,由新兵连首长逐个点名出列站队,分别由一连、二连、三连、四连、机械一连的连队首长将250多名新兵陆续分批点名,明确各自连队的去向,由相应连队分别带走。最后仅剩下姜长贵、刘维华、潘永祥、刘树成、孔繁德、韩红思和我七个新兵孤零零的站在那里不知分配去哪儿。正当我们忐忑不安时,只见一个高大魁梧干部模样的首长走过来,把手一挥说:你们几个跟我走!后来一打听,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干部首长就是我们南字610部队一营李书印营长。</h1><h1><br></h1><h1> 我们七个新兵紧随李书印营长身后从沙家湾新兵连驻地出发,顺着山沟大路,经过一个多小时徒步行军穿过山林,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几排建在半山坡上,同样毛竹结构麻杆泥墙的茅草顶式营房,这就是一营营部驻地。至上而下顺山坡而建的几排营房错落有致,最上面稍微平坦球场大小的一块儿地便是营部的操场,操场下面是营首长家属住房和两排营部施工器材仓库,仓库向下一排是营首长办公住房及营部会议室,会议室下一排是通讯班住房和营部总机房,总机房下一排是器材组和勘察测绘班,测绘班下一排是卫生所,再下一排是炊事班和营部饭堂,最下面是炊事班伙房依次排列在上下约80来米的小山坡上。</h1><h1><br></h1><h1> 可能因为我曾在供销社干过物资收、发、盘点、做账等工作,因人而宜最终我被分配在营部器材组,姜长贵入伍前曾是塔集公社任通讯员他和刘维华分配在通讯班,刘树成髙中文化和孔繁德分配在勘察測绘班,韩红思在家乡曾干过“赤脚医生”分配在卫生所,潘永祥分配在炊事班。至此,开始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军营生活。</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十三班新兵配带红帽徽</b></h1><h1><b> 红领章后合影留念</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左: 黎道武、缪登如、赵启斌、李洪国、高乾功、杨明芝、王长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左: 朱开国、刘林华、王惠良班长、侯永余排长、杨荣桂、张树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左: 潘永祥、赵友权、黄焕友、吴广发、 倪树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 </b></h1><h3></h3><h3> </h3><h1></h1><h3></h3> <h1><b> 新兵连留影</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右、班长王惠良,左、李洪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左、高乾功,右、杨明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战士们在学习《毛泽东选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h1> 未完待续</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2.12.2.更新修改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