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到农村去</b><br>湖北戏校初期招收的学生有不少人来自农村,他们对农业劳动是不陌生的。而从城市招来的学生当时正逢大办钢铁,对参加集体劳动也有概念。1958届的学生一进校就是大办钢铁。1959届的学生,进校的头一年冬天,全体就被拉到湖北孝感县朋兴公社朋兴大队学习农业劳动。在那里,学生们认识了许多热情的农村小朋友,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农活,大家几乎都记得——一个朴朴实实、戴着塌檐旧布帽、教农活时爱张着大嘴笑的少年桂平,也记得当时的全国劳动模范官木生。<br><br></h3> 当时最多的农活是打渣(用锄头把晒干的土疙瘩砸碎)、耙田(坐在犂耙的木斗上赶着牛把土地耘细)、打谷(用连枷敲打收下来的草头稻穗,使之脱粒)。<br>同学们分散到各个农户家住宿,就在农家的堂屋里打地铺。用稻草在地上铺了很厚的一块,有的老师告诉学生,这是黄金被窝,暖和。男同学最喜欢这样的地铺,每天睡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们会在地铺上做扑虎,打练滚,直到玩的浑身热腾腾的,才意犹未尽地钻进自己的被子。有的学生起夜时怕冷,偏要先从睡着的人体上,一个个地“跨栏”,常会踩了他人的手或脚,突然就会冒出一声“唉哟——”<br>下到农村,每天要照常练基本功,稻场上,早晚都是热闹之处。早上是各科的男女生分队练功,农民都被吸引了,在硬土地上练功是很艰苦的,围观男生练功的多是青少年,主要是看同学翻筋斗趁热闹,有的农村伢还跟着比划作势。看女生练功的多是中老年男子和妇女,他们指指点点主要是看哪个姑娘漂亮。看有没有是住在自家的,好像那是一份荣耀似的。过了几天,到晚上,稻场里气灯大亮,学生们要演戏了。锣鼓家业一响,四周围的村民也跑来了。人群一层摞一层。因没搭舞台,是近距离表演,演出的戏多是热闹搞笑的,纯唱功的很少。演出的和看戏的刚熟络了,演出之中台上台下还相互打着招呼。<br> 在农村稻场演出<div>这是第一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学习了农业知识、与农村伢建立了友谊,同学们终生难忘。<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 河</b></div>武昌阅马场西厂口的街上,清晨,出现了六七个梳着辫子、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她们拖着一辆粪车,张开清亮的嗓子此起彼伏地高叫:“下河——”有的忸忸怩怩叫完,还不好意思,吃吃笑个不停。解放初期,武汉人住的老房子,很少有厕所,都是在家里备个马桶(武汉人叫金柜,围桶)的,晚上用了,早上要倒掉。粪车就是收粪的。武汉有江有河。最早,江边河边有专用的转运粪便码头,也有农民拖粪车到城内积肥的,各家的妇女倒清马桶后,会到河边涮洗,所以就叫“下河”。一叫下河,各家自然明白。戏校学生怎么干起积肥的事了呢,原来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物资供应不好,为改善师生的生活,戏校在街道口刚征下来的新校址的土地上,暂时办起了红领巾农场,养猪养鱼种蔬菜,农谚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同学们亲眼看到地里的菜,未浇肥前,都焉头搭脑无精打采的,一浇上粪水隔天就变得绿油油的,菜叶繁茂,想到这些,女学生们也顾不得脏臭了,也不怕难为情了。女生管收粪,而拖车送粪就是男生的事了,男生都编好了组,两人一班,从阅马场老校址送到街道口新校址有五站地,还有上下坡,送一趟日晒雨淋,两头的食堂有时还误了饭。人虽然辛苦,,而学武戏行当的同学还要顾忌下身的沉重。(练武功的同学讲究翻筋斗下身要“飘”,这样筋斗翻起来高飘好看,拖板车时间一长,双腿发僵发腫,不利于练功,本来教武功的老师是不赞同学生去拖粪的。当时学校没有汽车,只有靠人工,这也是无奈之举。)<br></div> 帮农民打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领巾农场</b></div> 为了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戏校在街道口石牌岭征了一大块地作为新校址,在建设资金未获批的情况下,学校决定在闲置的土地上,先开菜地,办农场,解决师生员工营养不足的问题,同时,红领巾农场也成了学生们的一处德育基地。每周,都要分批到这里劳动,在农场里,学生们栽过麦子,种过红苕,挖过鱼塘,兴过蔬菜,。丰收季节到了时,大家脸上满是笑容,很能体会农民在收获时的那份快乐。收红苕了,斜着一锄头下去,刨起来便是一大串根连根的饱满红薯,胖嘟嘟的,好爱人呀。割麦子了,大家第一次用镰刀,暗中比谁割的快,有的同学还念着扭秧歌的锣鼓点,一边做姿态一边挥镰刀。有的不小心,高兴过了头,把腿杆子还拉了口子。收完麦子,没有晒场,同学们就一担一担地跳到马路上去晒,让汽车帮忙脱粒(那时,街道口算城郊地区,路上跑的卡车较多,交通管制也不严。)脱完粒后的麦草堆在教学楼的后面像一座草山,喜欢热闹的男生又发现了新大陆,<br> 在草堆上玩起了翻筋斗的把戏。真有同学在草堆上学会了新筋斗。“|过了过了!”从这样充满快乐的话就知他练成了一样新筋斗,都为他高兴。<br></div> 同学在农场里拔大罗卜,指挥的是何德华文化老师<div><br></div> 丰收的喜悦,笑得开心的是楚剧科乐队陈小运同学。<div>通过下农村、干农活的锻炼,同学们增长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致后来下农村、下部队、到工矿演出,真是“打起背包就出发“,到演出地”滚台板“(睡舞台上)习以为常也无怨言。汉剧科一次到武昌县金口法泗洲演出,几个唱武旦的女同学偏要争着抬饭桶,结果把饭桶打翻了。学习农活也增强了表演时的艺术体现。楚剧科排演现代戏《社长的女儿》,扮演小胖的翁焕廷演挑着一担粪(空担子)走上舞台,担子颤悠悠的,那个劲头、神气、既好看又似真的,马上赢得了台下一阵掌声。</div><div>后来这批同学大部分都分到湖北省省直几个剧团了,这批上山下乡很能吃苦的学员,现在年岁应已高了。听说湖北戏校已升格成了大专,新一代学员们也能像学长们一样能吃苦吗?<br>(图片来自网络)<br>2022年12月2日<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