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在家期间,网络成为学习、工作、交流的主要渠道,了解如何安全用网,文明上网,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 <br>一、防范电诈。 <br>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渠道以售卖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为借口实施诈骗、进行网络刷单、冒充他人身份等手段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总结以下几种诈骗方式并给出防范提示: <br>骗术一:兜售疫情防控物资。<br>疫情防控期间,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急需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用品的迫切心理,通过微信等途径谎称可以代购或者囤有口罩等防疫物资,诱导受害人付款,之后找各种理由拒不发货或直接拉黑,实施诈骗。 <br>【防范提示】:购买口罩、医用酒精等医用防护品,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网购交易中,要仔细甄别,如对方提出先付款再发货或收取运费、管理费等理由的一律不能相信,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br>骗术二:刷单。<br>人员流动减少,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抖音、短信等方式发布刷单、返利、兼职等信息,以返还高额“佣金”诱使学生参与,一旦大量投入金钱,便被对方拉黑,造成财产损失。 <br>【防范提示】:该类诈骗诱惑性强、传播范围广,务必提高防范意识,莫因贪图利益造成巨额财产损失。 <br>骗术三:网贷。<br>不法分子假冒贷款平台客服,散布可以办理无抵押贷款、注销不良网贷征信记录等信息,要求学生缴纳各种费用或登录其指定的网页链接办理,从而骗取学生信息和财产。 <br>【防范提示】:贷款必须通过银行或其他正规渠道办理,决不能轻信网络贷款信息,造成财产损失。 <br>骗术四:网课。<br>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门推行网络授课,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混入QQ、微信群,假冒教师身份向学生发送网页链接或二维码,一旦点击或扫描,便掉入钓鱼网站陷阱或被植入木马病毒,造成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br>【防范提示】:网络在线学习必须根据要求登录官方网站,随机弹出的各类链接或需要下载的文件,不要轻易点击和下载,要向学校或教师核实后操作,避免上当受骗。 <br>骗术五:谎称亲友感染。<br>疫情导致一些家人未能及时返家,不法分子利用这点,冒充医务工作者、同事、朋友等致电,谎称有家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隔离,并以救治、缴纳住院费等行为要求汇缴医疗费。 <br>【防范提示】:收到相关通知信息的,切记要与亲属本人或其单位多渠道进行确认,切勿着急打款。 <br>骗术六:推销抗新冠肺炎“特效药”<br>不法分子利用民众恐慌、易于轻信防疫“特效药”的心理,冒充政府机关、疾控部门或药物研究机构的名义,通过推销假冒防疫“特效药”,有的甚至贴上外文标签冒充“国外药”,骗取钱财。 <br>【防范提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尚未研发出特效药。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br>骗术七:火车、飞机、快递退改签。<br>不法分子利用疫情期间国际国内部分交通工具停运,办理退票手续之机,发送诈骗短信,诱导受害人拨打电话或登录钓鱼网站,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骗取卡内资金。 <br>【防范提示】:大家如若收到火车、航班等变动信息,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 <br><br> 疫情期间,诈骗方式换汤不换药,同学们务必增强防范意识,任何涉及钱财的消息,都有可能是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危害巨大,请同学们高度重视,学习防范常见诈骗的基本常识,在此,郑重提醒广大同学: <br>1.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微信、短信,不管犯罪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一律不听不信,要及时挂断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犯罪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br>2.无论什么情况,不轻易泄露个人及家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br>3.学习了节银行卡使用常识,对于陌生人要求提供验证码、扫描二维码等情况,一定要做到绝不提供,绝不转账,确保卡内资金安全; <br>4.刷单行为涉嫌违法犯罪,不能参与; <br>5.如果遇见疑似诈骗信息,可以直接拨打110进行举报和咨询,如果发现被骗,请立即拨打110并带齐所有证据到当地派出所报案。 <br><br> <br>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部分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开展课程教学,请同学们合理有序参加课程学习,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合理用网: <br>1.主动维护在线课程学习秩序。积极配合授课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进度。要按照课程相关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遵守课堂纪律,不扰乱教学秩序,不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不当言论。 <br>2.主动抵制网络不良行为。不发布危害国家安全、违反法律法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害信息,不评论、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 <br>3.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不沉溺网络游戏,不访问非法网站网页,不参与网上赌博,合理规划使用时间,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用网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