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p><p class="ql-block"> 高三(1)檀雨涵</p><p class="ql-block">各位游客:</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汉字博物馆。五千年史载,不外乎诗词文赋;九万里悟道,悉在于汉字文明。今天,了解汉字文化,让我们从“一”开始。</p><p class="ql-block">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余秋雨在《听听那冷雨中》这样动情地写道。太初有字,中国的文化便有了寄托。汉字之美,在于其形至简,而其蕴至丰。而论其简,莫过于“一”。</p><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汉字才有了形状。一横一折,挺劲利落。这“一”字跨越时空,自金黄的青铜器上刻下,竹简汗青、布帛尺牍,从象形达意的甲骨文开始,金文小篆、楷书行草,书写的媒介与字体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幻,惟有“一”字始终如一,昭显着人类的纯粹与长情。正是它的存在,让蒙昧的洞穴里开始溢出盈盈火光,犹如长剑一柄,刺荆棘遍地扬风沙万里,人类在进取中走至今日,还保留着些许不曾泯灭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一”字状似单薄,却并不轻渺无依。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其冲破形状束缚,称得上汉字中意蕴最丰之字。</p><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前行方有了可能。在“零”的概念引入之前,祖先计数自“一”始,“一”是时间的起点,是万物的开端。随着人类的发展,“一”成了追逐奋斗的目标,于是有了无数比赛中的“第一名”,诞生了人类探索世界边际的无数个“第一步”。有了铁锄入地的第一声闷响,有了火车入轨的第一声汽笛,有了新航路开辟的第一片风帆,有了近代外交场上彼此平等的第一个致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最初的开始与点点累积,而所有宏大壮美的成就背后,又可循到诸事伊始的纯朴单一。没有曼彻斯特工厂里一个工人筋疲力尽后望着落后工具的一次遐想,没有阿克莱特脑中一闪而过的一个崭新念头,推动人类一次次发展进步的工业革命又该如何诞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一切远大奠基,为一切前行提供可能。</p><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家国更添了光芒。疫情之下,封锁与恐慌相携,团结与希望并肩。疫情爆发时“一呼百应”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背后是一种精神,“万众一心”共抗疫情共克时艰的民众背后是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伟大,这种力量磅礴,让“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强国梦的“大潮”中,青年人接过历史重担,“一往无前”“独当一面”,奔向大漠、边疆、山坳、丛林,奔向更广阔的宇宙与更浩大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疲于奔忙,急于追求一种复杂与卓越,而从“一”开始,则是大道至简,是拥有一种浸润在历史蕴藏中的底气,拥有一种不问前路坚定前行的勇气。愿你我都能从“一”开始,品悟汉字,也把握人生。</p> <p class="ql-block"> 万象归一</p><p class="ql-block"> 高三(1)朱世钦</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游客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欢迎来到汉字博物馆,众所周知,中国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之一,以其生动简谐、方圆有度的形象、博大精深的内核著称于世。最浩瀚的宇宙可归为亿万星辰,茫茫原子;最宏大的史诗可指向万众之心、指向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最漫长的地质年代可统一于波的律动。同样的,要踏入汉字的万象世界,我们首先要识得第一个字:一。</p><p class="ql-block">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一众或精微或优美的汉字中,“一”,未免太过古朴,太过拙实。然而,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自“一”中孕育而出的,正是流光溢彩的万象。横竖撇捺,勾折点提,他们共同组成汉字世界,构成中华文化,没有哪一个汉字不包含他们中任意一个,相应的,不包含“一”这一笔的汉字,实在寥寥。</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汉字系统本身的角度,我们深知“一”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汉字是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绵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它还承担着维护文明统一、文化认同的重任。中华文明所囊括地域广大,诸分支各具特色,多元一体。是什么让中华文明避免了欧罗巴式的分散乃至分裂?北燕南广,塞上云下,东海西藏,口音千差万别,方言因地而异,是什么让赤县诸位,同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是“一”。</p><p class="ql-block"> 是商周甲骨金石上沧桑的一横,历经数千载沧桑的“宅兹中国”;是秦汉竹简册帛上一缕稳稳的墨痕,书同文,车同轨,四境归一;是盛唐华光中诗篇里俯拾皆是的一笔,一生万象,可冲淡,可高古,可绮丽,可流动;是两宋间逸散的一朵云,飘向燕云十六州,是壮志难酬、金瓯有缺,浮向汴京莅临中原,便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年又一年;是辽夏金元的金戈罢,为了归一、为了一统而锻造的一把把戈矛;是明清的盛世迷梦么,好似黄河出了太行,泥沙俱下,一笔掠过广袤的平原,年年叹,望海,望锁住的海。</p><p class="ql-block"> 这一笔是写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刻在中国的脊梁上,是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头。严复在甲午年渤海炮声冷却后译成《天演论》时,也该取了这一笔;毛泽东在省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时,也该在乾坤万舆上描摹下这一笔;三峡水声,塞上劲风,西电来东,也该是念着这一笔;一百年的赤色,黎明后再启一程征途,也该是铭记着这一笔。</p><p class="ql-block"> “一”是创造,是力量,是团结。</p><p class="ql-block"> 更是你我。</p> <p class="ql-block"> 道立于一</p><p class="ql-block"> 高三(1)胡婉婷</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游客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汉字博物馆。我是博物馆的导游,接下来将由我向各位介绍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汉字——“一”。</p><p class="ql-block">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作为《说文解字》里的第一个字,“一”同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一样,具有悠久历史。她见证了太过漫长的岁月而字型未变、初心弥坚。从我们的祖先,他们生于华夏大地,某日结绳记事起,“一”便以数字的开端、万物的起始的意蕴深深镌刻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结绳记事到鼎甲作纸从原始蒙昧走向文明开化,人类的脚步未曾停歇,“一”的颂歌亦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一”是创造,是万物起始亦是尽头,是缤纷世界质朴的原初。“一”的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还有“九九归一”的观点,二者无不在向我们展示“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一个想法、一个举动、或是勇敢迈出的第一步,这些都可以称作“一”。自始至终,“一”从来不拘泥于简单的记数,而是记载我们步履萌发、驶向光辉彼岸的书页。</p><p class="ql-block"> “一”是团结,是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是无数微茫汇成的火炬。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也能创造“以少胜多”的神话。三国赤壁,西欧克雷西,人类历史上有太多场战役为此注脚。而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人类亦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健康共同体。身处同一个世界,我们有同一个梦想,“一”起奔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一”更是力量,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往,是“虽千万人不可阻之”的强大与坚定。“以一当十”“以一敌百”的信念终会步入奇迹;“一往直前”“一以贯之”的态度更是我们的信仰。自1926至2022,96年的人生,96年的从一而终,我们敬爱的江书记便是最好的榜样。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苦难,然因何而得以涅槃重生、复兴在望?答曰:以如一之精神,行一如之事业,方得始终。事实上,“一”可以是所有十字路口的选择,所有绚烂人生和伟大事业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简单,平凡,低调,“一”如此安静地流淌过我们生命的河流;创造,团结,伟力,她又是如此谦逊而非凡。愿你我都能于此领悟她的浩瀚无垠:道立于一,一生万道。</p><p class="ql-block"> 我的解说到此完毕,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一”字通华夏 千古意远长</p><p class="ql-block"> 高三(15)王振宇</p> <p class="ql-block"> 以如“一”精神 燃多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高三(1)吴思诗</p> <p class="ql-block"> 道生一境 游心太玄</p><p class="ql-block"> 高三(1)孙一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