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

静水流深

<p class="ql-block">顺道村位于娄烦县天池川的最南端,光听名字就觉得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现在那里有了孔雀园,所以也昵称“凤岛”。我们村人口不少,能人更多,大家勤劳致富,劲往一处使,所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有实力的大村。我在这个村里长大,长大移居县城,但我总也忘不了在村里那些快乐的日子,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我们村里的赶集、唱戏。</p> <p class="ql-block">村子离娄烦县城,古交都很近,所以两边的小商贩总喜欢来我们村卖点吃食和生活用品。农历七月十八,是我村传统的节日。儿时娱乐活动少,每天除了和几个小伙伴玩泥巴,打雪仗,溜冰车,转桶箍外没别的娱乐项目了。所以我每年最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春节一样的重要。七月十八是给龙王爷唱戏过节,所以前三天后三天就是赶集的日子,小商贩们来了,戏班子来了,邻村的村民们也来了,真是好不热闹,小小的我就穿梭在人群之间,共度这场盛大的节日。因为人多,有卖吃吃喝喝的,有卖针头线脑的,还卖小孩子最喜欢的种种玩具。除此之外还有进行骡马交易的,我外公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那时候的人们都比较含蓄,讨价还价,不是张口就来,而是在衣襟下面用手比划,经过几轮议价,最后才能成交。对于我,最期待的还是那几场或英俊潇洒或催人泪下的戏。</p> 我们村很早的时候就有古戏台,我记事时它还在,最大的特点是前后台用屏段隔开,文武场旁边有鼓道门,后台有火炕,现在的戏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新戏台。早期,我村也有过剧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停办,鼎盛时期有大几十人,戏最远唱到内蒙古包头一带,戏曲文化在顺道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唱戏是给龙王爷唱,天旱祈雨,平时求风调雨顺,一般都会唱戏七场或九场,村里好客的人家会提前捎话邀请邻村上下的亲戚哪个好戏班子农历几月几村里要唱戏,到时候一定要来看戏。那时候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好不容易盼到过节,大家都蜂拥而至,看戏的时候真的是人山人海,有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靠着的,有在房顶上的,有在树杈上的,本来是块平地,让我居然有一种楼梯的感觉,人们的脖子都伸的老长,目不转睛,铆足了劲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去戏场院,虽然听不大懂,不知道戏文里在唱什么,但我能看个红火热闹,我最喜欢看台上的角:</p> 看眉清目秀的小生;妩媚多姿的小旦;黑脸的包拯;还有那画着白脸的奸臣;以及吊着双眼、头上扎着一支野鸡翎的穆瓜,更有背着靠旗,走地生风的武将,以及拖着长胡子、戴着乌纱、金翅上下左右摆动的文官。 那时候完全不懂戏,只是喜欢它的表现形式,它的技巧实在是多姿多态,难度也很大,如翎子功、帽翅功、甩袖功、椅子功、鞭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雉鸡翎在小生的头顶上下翻飞,形如金蛇飞舞,状似飘带临风,台下的人一片叫好,我也盯着目不转睛,现在想想,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难以想象。 <p class="ql-block">晋剧的经典剧目很多,既有历史故事,又有家长里短,真的是很有意思、很喜欢。戏班子通常就演出点传统剧目,有《空城计》《金沙滩》《辕门斩子》《四郎探母》《下河东》《薛刚反唐》《满床芴》《九件衣》《明公断》《十五贯》《六月雪》《三娘教子》《锁麟囊》等。戏曲中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唱词是优美经典的,人物的穿着打扮是得体的。</p> <p class="ql-block">婚后在我的影响下,妻子也常陪我看几出,常常受剧情感染,为剧中人物流下同情的泪水。比如《芦花》一出,腊月隆冬,大雪纷飞,李氏与亲子英哥身絮蚕棉,却与先房长子,闵损身絮芦花。闵德仁怒,欲休李氏。闵损以德报怨,跪地大恸,哭诉父亲“宁叫母在一子单,莫叫娘走三子寒”,为后母求情。闵损大孝,感动李氏,遂痛改前非。闵德仁为成全闵损孝心,遂留李氏。阖家欣然和睦相处。看到这些,妻子眼中总是饱含热泪。</p> <p class="ql-block">晋剧在开演前有打三通演奏,不要看时间,只要听到声音就知道戏快开了。在正本上演前,往往有一段折子戏,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地抓住观众,它大多是戏曲中的经典片段。</p> 年少时最喜欢的是《杨家将》中的《三岔口》,宋将焦赞打死奸臣谢金吾被发配到沙门岛,途经三岔口,投宿刘利华夫妇店中,大将任堂惠奉杨延昭之命暗中保护,与刘利华夫妇发生误会,双方在黑暗中打斗起来,幸亏焦赞及时赶到说明真相,解除了误会。那时我也不懂剧情,只见一黑衣人与白衣人在黑暗中打斗,一招一式及其到位,台上两个武生左躲右闪上下翻飞,尘土飞扬,台下看的我和小伙伴心到提到嗓子眼上,那时的我们都爬在戏台的前面,嘴巴张开,眼瞪大,鼻子、眼里都是土,我们都看的起劲,只觉得太红火热闹了。 后面长大点唱戏都有了提词器,台词打在上面,锣鼓三通时,陪长辈去看戏我成了解说员,奶奶外婆不识字,边看戏边听我念台词,戏也看的更起劲了。比如唱到《杨八姐游春》佘太君要彩礼一段,佘太君唱到:“我要上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三两六,一楼粗的牛毛我要三根,公鸡下蛋要上八个,那雪花晒干要上二斤;我要你茶盅大的金刚钻,那天鹅羽毛织毛巾,蚂螂翅膀红大袄,蝴蝶翅膀绿罗裙,天大一个梳头镜,地大一个洗脸盆。”她们嘴里骂着昏君,又为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佘太君点赞,为要的彩礼解恨,连连叫好。她俩也是戏迷,不散场,绝不回家。 参加工作后,戏就看的不是那么多了,没有了时间和精力,偶尔政府文化下乡,去看上几场,戏曲融合进了科技,比如《白毛女》的戏,真的会有“雪”降下来,人物的妆面也比以前精致了许多,衣服更加的鲜艳亮丽,就连幕布都五彩缤纷。但我已经不是之前看热闹的那个外行人了,我现在看的是戏里的门道。 例如用辩证法看《打金枝》戏中郭暧因父寿诞,妻不拜寿,醉打升平公主,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本是欺君之罪,但唐代宗以郭家功高,儿女事不宜干预,反将郭暧晋升三级,命皇后为其夫妻劝和,虽然是封建时期的古戏,但从处置的方法看,在现实上也还适用。 <p class="ql-block">现在生活中最接近戏曲的时候就是晚上睡觉前拿着手机在电台软件听戏,闭着眼睛平躺在床上,年过半百,经历的多了,时而听着就感慨了起来。真应了那句古话,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里有喜怒哀乐,有苦闷烦愁,戏是虚,不能当真,但演戏当真演,叫作假弄真,人常说:“骑的马,坐的骄,非走不行,拜天地,入洞房,不是夫妻。”演员们咬牙切齿,痛哭流涕,时而高声呐喊,时而喃喃低语,这不也是生活中的我们吗?我们的爱恨情仇组成了我们酸甜苦辣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生旦净末丑,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仗义,有偷奸耍滑,有精明干练,有阴险狡黠。在《告御状》中,奸臣潘仁美残害杨家,就把奸臣害忠臣演绎的淋漓尽致。戏曲中的剪不断理还乱,唱不尽的悲欢离合,演不完的曲曲折折,道不完的坎坎坷坷,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吗?我常常在想,这一生,太有趣。</p> <p class="ql-block">戏曲受众人喜爱,也不单是因为人在戏里,戏中有人,更因为它是平易近人的,它不是书法,不是雕塑,不用进画廊,就在天地间,它是活生生的,它在你耳旁。古话说的好:说书唱戏劝人心。戏是用艺术,用文化来教化世人的真善美,它演了半天,终究是演了个“好”字,它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是人之所向,心之所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