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9日上午,金水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相聚云端,共同参与了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如何用教材教与学”项目(三科统编教材)专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如何用教材教与学”教材使用案例交流研讨会。会后,老师们彼此交流学习心得感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崔文</span></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9日,我参加了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与教研网组织召开的“如何用教材教与学”教材使用案例交流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认真聆听了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实验中学田元甲老师和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张小楠老师“用教材教与学”的教学设计,以及北京中关村中学朱军老师的精彩点评,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田元甲老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为例,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依托教材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的。从他的分享中,我看到他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大胆整合,主要围绕九上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内容,并结合八下第五课第二框《基本政治制度》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上海进博会这一时政热点导入,因地制宜开发教材,通过“陪你一起看草原”环节探寻鄂尔多斯发展的“密码”;通过“梦中的额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儿女的守望相助、内蒙古与内地的深情厚谊;通过“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环节落实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行动,让学生可以“知-情-行”三者有机统一。田元甲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久久回味。</p><p class="ql-block"> 张小楠老师与田老师风格迥异。她以《学习伴成长》为例,运用教材中文本个性化设计教学活动。在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听到,虽然她完全使用的是教材资源,但对教材有着独到、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她依据新课标,通过对教材资料的改编,巧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价值引领作用。张小楠老师的教学设计,也给我运用教材进行教学以新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关村中学朱军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精彩、中肯的点评。她对田元甲老师备课时尊重教材、深读教材、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基于课标读透教材;教学设计中依托教材、设计情境;立足学情、对接教材大加赞赏,这也是田元甲老师分享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朱军老师从张小楠老师的分享中,抓住了张老师的一个个巧妙的设问,这些反思式的追问让学生进入反思式的讨论,从而不断加深思维深度,让学生学有所得,核心素养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同时朱军老师也提出,如果张小楠老师能够在此基础上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教材,效果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分享与朱军老师的点评,共同组成了本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盛宴,值得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期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 管娟娟</span></p>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教研网“如何用教材教与学”的培训活动,聆听了两位一线老师的教材运用成果分享和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朱军老师的点评,让我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教材反映国家意志,体现学科思想、观点方法,蕴含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利用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p><p class="ql-block"> 1.立足课标,读透教材</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割裂了课标和教材的关系,只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不分析研究课标,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不符合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立足课标,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所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 2.依托教材,创设情境</p><p class="ql-block"> 教材要想利用好,并不是照本宣科,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立足学情和校情,结合实际,可以直接使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版块的内容,也可以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二次优化。但是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使替换或者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p><p class="ql-block"> 3.拓展问题,激发思考</p><p class="ql-block"> 教材中每课都有相应的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利用时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可以对原有的设问进行拓展,但是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做到层层递进,要想办法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和课程内容相呼应的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解疑,但是要注意在课堂上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和分析。</p><p class="ql-block"> 虽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使用六年,但是如何利用教材去确定教学内容,去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仍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对教材的使用,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其真正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东校区 陈菲</span></p> <p class="ql-block">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教师教学的桥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读透教材和运用教材呢?我有以下两点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研读课标,读透教材</p><p class="ql-block"> 怎么读透教材?可能有些老师有这样的疑问,是先读课标再读教材,还是先读教材再读课标?我认为应该先通读教材。首先,读教材的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本课时在本课、本单元、本册书的定位和前后课时的逻辑关系。其次,还要读相同的教育主题在不同年级的呈现和要求。通读教材后再去研读课标,研读课标是用好教材的前提。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等各部分的要求,带着课标的要求再去读教材,我们就能更好地将教材读透,读透了教材,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白将学生带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 二、基于学情,运用教材</p><p class="ql-block">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而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如何更好地让这个载体作用于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材资源,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运用教材资源的时候,很多老师会有疑惑,对于教材资源的使用是直接使用,还是要有一定的取舍、改编。我认为,要想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教材文本,我们就需要基于课标,立足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知识储备等特点,对原有的教材资料进行筛选,例如:我们可以对原有教材的材料或设问进行改编、删减或者替换,创造性的优化使用和资源,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层层推进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脚手架。</p><p class="ql-block">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课程,教材的编写传递着课程的理念,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认真读懂吃透教材,基于学情合理开发使用教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市励德双语中学 栗秀杰</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很荣幸聆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实验中学田元甲老师和郑州第五十八中学张小楠老师关于“如何用教材教与学”教材使用案例的分析。我感触颇深,两位老师立足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真正落实课程育人目标。</p><p class="ql-block"> 田元甲老师这节课选材新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政课堂就是回归生活,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思政课的真谛,这点值得我学习。朱军老师对田元甲老师的点评非常精准,一语中的,围绕课标,依托教材进行创造性课堂设计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田老师能够做到依据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完成情境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张小楠老师以七年级上册“学习伴成长”一课为例,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对学生活动进行纵深挖掘,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朱军老师给予两节课非常高的评价,也使我懂得了在分析和使用教材时,要结合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学习,我收获满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用“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冠军中学 丁季薇</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展示交流活动中,田老师与张老师就“如何利用教材”进行了两节截然不同又殊途同归的教学设计展示,朱军老师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细致的点评与指导,收获颇丰。 </p><p class="ql-block"> 首先说何为“截然不同”。田老师在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一课时,选择以九上教材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为主,并结合八下教材第五课第二框《基本政治制度》整合教材内容,立足学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与之相反,张老师在做《学习伴成长》一课时,分析和依靠教材文本,以教材为基础和依靠,整合教材资源,从教材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两位老师在处理和运用教材内容时,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其次,为何说“殊途同归”。两位老师在运用教材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基于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依托教材,设计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立足学情,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冲突。更好地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p><p class="ql-block"> 最后,朱老师在点评与指导过程中明确,我们聚焦于教材,关注课标、学生、教师,思考如何评价,创新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与学。启发我在今后使用教材时注意以下方面:在整合和开发教材资源时,因地制宜,选取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立足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在遵循和运用教材文本时,巧妙改编教材设问,转化教材表现形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学生个人出发到国家社会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市第八中学 魏欣欣</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师有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和使用教材、如何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以及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的自由。当然上述教学自由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想更好地运用教材进行教与学,结合今天参与的“如何用教材教与学”教材使用案例交流研讨会,聆听了两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北京中关村中学朱军老师的点评,深受启发,现将自己学习中的感悟分享如下:</p><p class="ql-block"> 1.尊重教材,立足学生用好教材</p><p class="ql-block">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反映国家意志,体现学科思想、观点、方法,蕴含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教材。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读懂教材立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适时的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甚至必要的删减,创造性的处理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2.基于课标,因地制宜开发教材</p><p class="ql-block">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直接依据,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师提升教材处理的站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放进教材处理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2022版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设计要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充分关注学生可感受、可参与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这就引导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注重结合本土的、适宜的素材进行教材的适当开发和扩展,进而规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 3.切合学情,变教材逻辑为教学逻辑</p><p class="ql-block"> 教材在知识系统的组织上,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另一个逻辑——教学逻辑。比如通过课堂上不断地追问而引起知识的碰撞和深度思维。在充分利用教材“合作探究”环节中的文本的基础上,设置契合学情的问题,丰富教材的设问和活动形式,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郑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孔维琴</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我参加了“如何用教材教与学”教材使用案例交流研讨会,收获颇丰,同时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总结几点自己对教材小栏目使用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一、了解栏目功能</p><p class="ql-block"> 定位栏目:教材栏目形式多样,各具功能,我们要准确把握各个栏目的功能,才能在教学中使用得当,真正起到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对栏目使用的总体设想</p><p class="ql-block"> 1. 取舍:对于教材设置的栏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不一定要把所有栏目都完成。取舍的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①对教学的有效性;②对学生思考的价值;③教学时间安排。</p><p class="ql-block"> 2. 整合:相近内容的栏目在使用时可以整合,精选一个栏目的活动,做实做深。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情境,以交流研讨、观点交锋、留白作答等活动过程为途径,以辅文(阅读感悟、相关链接)为拓展,以正文(名言警句)为引导,为学生创设思考、交流、分享、体验与感悟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伴成长》一框的“运用你的经验”,通过对繁体字“学”“习”二字的解构,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这类留白的处理是学生分析问题、留下思考印迹的过程。分析教材留白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成长足迹”型,即引导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已有认知,了解在某些问题上自己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享受学习》一框的“运用你的经验”,通过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心情对比,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类留白是老师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资源。二是“思考痕迹”型,即引导学生按照活动要求表达自己的认识或评价他人的观点,了解自己分析问题的路径,为后续获得正确的认识提供基础。</p><p class="ql-block"> 初中学生阅历有限,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要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感性材料,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会于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领悟深刻道理,在感悟中深化思想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将典型人物视频引入课堂,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制作:刘圣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审核:万 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