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内部的柔软

双语诗词-成家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成家茂(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以前缺吃少穿的年代,最普通的水果对每一个少年来说都是最爱也是最珍贵的。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再也不会稀罕那些平常的水果了。尽管那时候在丹江口那样的小地方呆了六年,见识并没有增加多少,自然也就没什么从心里特别喜欢的水果。辗转又去了广州读完三年书后,虽然见识多了不少,却依然对水果没什么特别喜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实际上我非常不爱挑剔。随性才是人的本性,而文明更多是一种本性的异化。也许是人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过多的思虑反而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同样对于水果的思考,除了适当考虑它们的独特营养成分之外,我从来也并不在意它们的形色味香,也不在乎它们的高贵出身与品级优劣。与其囿于外在的评判,不如止于简单的受纳。及至决心留在大理,才终于对异域人物风情开始了一些零碎的思辨。面对云南丰富多样的水果,不仅慢慢受用,甚至有了许多的欣悦。比如大多产自东南亚国家的榴莲,从第一次品尝它那传说式的味道,便突然间找到了一种至为高尚的欢喜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人与自然的情感契合总是那么神秘而不可抗拒。榴莲将自然的品质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是因虚夸的推销而受人喜爱,也并非怪异得令人无法忍受而惨遭嫌弃。它既不是奢侈食品,也不会人人可得而飨之。尽管我大多时候并不舍得享用价格不断走高的榴莲,但它所具备的一些特质仍让我与之心性相合,偶尔也会购买以与之相投相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榴莲有满身的刺,生而令人畏而远之。我宁愿我也是一样有刺的人,每一个人本应相互敬畏而后才能彼此相互尊重与亲和。传说榴莲是在士兵极度饥饿之下不得已采食才成为水果一族的。观近代文明之社会,让人联想到有两类人,一类人如不成熟的榴莲,刺利壳厚而食之无肉,这种人倒是越来越多,却终究不受人待见;另一类人则如熟透的榴莲,观而不敢触,剥而易绽开,食之则甘如饴,总能让人“留连忘饭”。我自觉自己不仅严于律己,更严于待人,尤其是我面对那些将来要“治病救人”的学生时,总会担心他们因为荒于终身学习而害人害己。因此,我宁愿做一个如榴莲一样令人敬畏的学业与人生的导师,而不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榴莲更懂得用坚壳来自我保护。所有动物植和人类在地球上都要学会适者生存。坚壳从来就无可厚非,这也是自然生存法则。我从来不喜欢那种耽于护佑而脆弱不堪一击的人。人该有怜悯之心,宽厚之情,呵护之举,但社会毕竟是大家的社会,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集群的利益中心。对于那种完全封闭而不能被人打开内心的人,我们只能尽力去尝试打开,否则他们很难有存在的价值。人生的壳切不可由粗暴的方式构成,而应该用学识、德行与远见织成有韧性的网,既可用共识达成沟通与理解,又不会被轻易打击甚至戕害。人如榴莲,与自然和社会形成一体,内心才能存储柔软、甜蜜与希望,才能不断传播种子并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榴莲的果肉正是柔软而甜蜜的,且有着巨大的希望的核。所有的果实都有柔软的部分,只是有着不同的味道,也各有着不同的生存意志。我们也一样分不同的人,或受人喜爱,或惹人厌恶,还有更多的人不被识辨。榴莲有着不一样的芳香,常被不少人拒而远之,这对于这些矫揉造作、先入为主、形而上的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自我鄙弃。我们总要尝试去理解,去受纳,去欣赏,然后才知道彼此内心最柔软而甜蜜的部分,才能看到人类生生世世共存下去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这个隔着网络看人半透不透的社会,我们有更多的自我与放纵,更多的忧虑与期冀,然而我们还有更多的无奈与惊惧。就我而言,总有一些臭的脾气,也有不可轻慢的外壳,更有内心饱满希望的本真情怀。生死自在无常境,但望消长与穷通。也许我自比榴莲并不太恰当,但榴莲的坚实厚重与柔软浓郁是我一生崇之的特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