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文阅读 彰显语文魅力——通城县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评选活动

<p class="ql-block">  为丰富阅读教学样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022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在县小学语文教研室的领导下,展开了群文阅读教学评选活动,参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议题鲜明、组文适当,又各具特色,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统整、思辨等高阶思维,带领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p> 《童年的游戏》 <p class="ql-block">  隽水镇北门小学吴瑾玮老师通过游戏展示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游戏的大门,在一篇篇有趣的文本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游戏的乐趣,刷新了他们对易找、易学的传统游戏的认知并归纳出传统游戏自制简单、易创易学、自娱自乐、益智健康的特点,通过小小辩论赛“你喜欢传统游戏还是电子游戏?”这个现实问题,引领学生形成认识和感悟的同时,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集体研讨,师生智慧的协作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看法时,有理有据,生生互评在课堂中得以凸显。</p> 《一对事物一首诗》 <p class="ql-block">  从一首诗到一类诗,隽水镇南门小学谢佳丽老师,所讲授的《一对事物一首诗》,取材新颖,构思巧妙。以《小鸟》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所描写的小鸟和飞机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外形特别相似,他们都会飞,成为两个相关联的事物。从《萤火虫》和《小鸟》这两首诗异同的比较中,找到这两首诗中的一对事物:萤火虫和星星、小鸟和飞机,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对事物有相似之处,可以成为一首诗。学生自主学习《花和蝴蝶》《蓝天和海》,从而发掘这些儿童诗隐藏的奥秘:两个相关联的事物、运用拟人的手法,组成一首小诗,诗中有故事。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立足生活,谢老师以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发现生活中事物的相似点,进行创编小诗,让语文教学真正落地生活。</p> 《有画面感的拟声词》 <p class="ql-block">  沙堆镇中心完小魏荣老师通过让学生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模仿声音,来激发学习的欲望。既适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又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以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都有表示声音的词语,初步建立“拟声词”的概念,对比几种不同的拟声词,发现拟声词的多样性,并与已知经验相联结,让学生在交谈、诵读到用上拟声词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儿童诗的生动、优美。从“说画面-读画面-猜画面-统整比较-品读文本-总结出说画面的方法”中,让学生感知拟声词,可看、可想、可听。文字中有了拟声词,画面更具体,更生动。</p> 《寓言中的劝告》 <p class="ql-block">  以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故事为背景,五里镇中心完小张静老师选取了其中的《亡羊补牢》作为群文阅读的引读篇目,通过表格形式为学生搭建了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寓言故事《蒲公英》的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郑人买履》、《爱钱胜命》和《种瓜人》的阅读,学生自主学习《鸡妈妈的新房子》,从寓言、劝告和寓意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发现寓言故事中的异同,在引领学生形成认知和感悟的同时,进行了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训练。</p> 《如此结尾,妙吗?》 <p class="ql-block"> 实验学校章远祺老师围绕议题——“如此结尾,妙吗?”,选取了《桥》、《爱之链》、《会做生意的狐狸》一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对一组文章从猜读、求证、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发现并感知三篇小说结尾都具有相同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围绕“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好在哪里”等具有导向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探究发现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一相同特点结尾的不同呈现方式及其作用,学生群文阅读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十分突出,若教师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跟得上课堂思辨的节奏,师生的思维碰撞将更加精彩。</p> 《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p class="ql-block">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是较为典型的反复结构。教学过程中,实验小学邓世秀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几次出现老屋要倒了?小动物分别是怎样向老屋求助的?”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情节的反复,了解反复结构。又通过对比阅读,以“情节是否能调换?”这一问题突破了“区分反复结构中递进结构关系和并列结构关系”的难点。多种形式的朗读更让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在多篇文本的合作阅读中,学生的交流探讨、表达展示还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满足。</p> 《读诗文,识植物》 <p class="ql-block">  六七岁正是孩子好奇心勃发,热爱探索的年龄。大坪镇中心完小李郑淼老师执教小学一年级的1+X群文读本上群文议题《读诗文,识植物》,首先李老师激趣引入此议题,猜测图画食物,引出豆子在古代的名称。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三字经》节选,通过多种方式读,让孩子认识六谷--稻、梁、菽、麦、黍、稷。并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篇,《声律启蒙》(节选)、《训蒙骈句》(节选)、《农谚二则》、《竹》,通过领读、展示读、同桌互读抓住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紧扣群文议题,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诵读并联系生活实际,走进大自然认识五谷杂粮,了解农事规律,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此文本的选择上,生字认读难度较大,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p> 《生活中的鲁迅》 <p class="ql-block">  隽水小学郑青老师选材紧密联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围绕“走近鲁迅”这一主题编排的,更好的帮助学生拉近与鲁迅的情感距离。教师结合学生对鲁迅已有认知,导入授课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事件内容为核心,感知不同人眼中的鲁迅形象。当我们面对较难文本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哪些策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青年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p> 《纠结的母爱》 <p class="ql-block">  沙堆镇天灯岭完小简佳颖老师紧扣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情深”,选择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三篇短文,以写法的视角展开阅读教学,借助求同比异的对比教学策略,引导孩子发现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之一:借助矛盾、纠结的心理描写,展现伟大的母爱。再通过对文中重点段的品读,感受母爱的深沉无私,从中发现心理描写的多种方式,如内心独白,如借助动作的变化展示内心的波动等。之后,老师让学生迁移写法,写一写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生活中你感受到的爱,引导学生学会感恩。</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绘制“心理历程图”,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更能使学生直观感知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感受母爱的纠结,体会心理描写的细腻。</p> 《景物的动静之美》 <p class="ql-block">  不紧不慢,自然亲切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诵,关刀镇中心小学张汉雅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读中想象画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堂课中通过导读《鸟的天堂》,补充《迷人的夏季牧场》、《香港之夜》、《荷塘月色》三个类似主题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同时 ,感受不同的景物之美。本节课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取舍,课内求精,课外求宽,重视方法的引导,更有意将课上学到的方法应用于日后的习作之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更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p> 《有趣的问答歌》 <p class="ql-block">  从读到品,从品到悟,再到仿写,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搭建学生的阅读平台。塘湖镇荻田完小张红娟老师在这堂语文课上,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纠正低龄段学生朗读拖拉,没有节奏感的情况。朗读形式多样,学生兴趣也会浓厚,“好玩”自然突显。通过教学交流过程中的仿写,到最后有所梯度地创编儿歌,结合恰当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创编问答歌,巩固本堂课学习内容,落实“一课一得”,在一首首创编儿歌的分享当中,孩子们体会到阅读课的“好玩”。</p> 《巧借物,妙喻人》 <p class="ql-block">  《巧借物,妙喻人》,四庄乡华家小学刘英老师选取了《落花生》、《荔枝蜜》、《桃花心木》和《白杨》四篇文章。用孩子们熟悉的《落花生》作为导读材料,引导学生静心阅读,与文本深度对话,勾画关键句,找特点、悟品格、悟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打开借物喻人运用之门的钥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究,各抒己见,找出了四篇文章的共性和不同之处。通过群文阅读求同比异的方式,很好地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也体会出了文章的含蓄之美。</p> 《拟人,真有意思》 <p class="ql-block">  石南镇中心完小陈庆老师引导学生在“读-写-思-议”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动植物、无生命物体、自然现象都是可以拟人化的,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学会从动作、语言、情感上让事物拟人化,让句子更有画面感、让事物更加形象从而体会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人类的行为,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课后作业更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让教室里的事物动起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语文。</p> 《漫画老师》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议题围绕五上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漫画”老师,麦市镇中心完小葛丹老师选择了《最完美的一课》、《地理老师》、《浪先生》、《四川老师》、《秋英老师(节选)》五篇文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资料,整体上符合课标要求,课堂中,学生回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将相和》一文,学会运用“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表格的方式,了解具体事例与人物关系之间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特点的选择、事件上要有详略,使学生更清楚地学会如何突出人物的显著特点。通过分析典型作品,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将这一方法用到本单元习作中。这一单元习作“‘漫画’老师”和“我的老师”是有区别的,课堂容量稍大,“夸张”手法在习作中的重要作用,还不足以服务于本单元习作,需要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加以引导。</p> <p class="ql-block">  从镇级选拔、初赛审核到复赛评议,评委老师就群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互动环节、情境模拟、教态语言等方面做出了中肯的点评。他们一致认为各参赛教师要更细致地把握群文阅读的核心要素,要尊重文本本身的特质,充分融入议题,能够发现多文本之间的关联点形成结构化。要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创设适宜情境,创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此次群文阅读教学评选活动的开展,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实践教学理念、锻炼自己、展示才干、交流学习的平台,是全县小学语文教师的一次思维碰撞,将对推进全县群文阅读教学,彰显语文魅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产生积极的意义。我们期盼阅读的种子能在师生的课堂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p>

学生

群文

老师

阅读

引导

阅读教学

教学

语文

课堂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