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文虎(1882~1954年)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胡文虎先生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素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东南亚传奇人物”之称。他于1882年生于缅甸首府仰光,父亲胡子钦是侨居缅甸的中医,在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铺。胡文虎兄弟三人,长兄文龙早年夭折,幼弟名文豹。1892年10岁的胡文虎由父亲胡子钦携带回原籍金丰里中川乡读私塾,1896年14岁的他重返仰光学商习医,后继承父业经营永安堂国药行,研制虎标万金油大获成功,成为亿万富翁。他发迹后积极倡导“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的理念,捐资行善、悬壶济贫、广赈博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热心抗日救亡,筹建家园,倍受国人、政府器重。</p> <p class="ql-block">青年胡文虎像</p> <p class="ql-block">青年胡文豹像</p> <p class="ql-block">中年胡文虎像</p> <p class="ql-block">中年胡文豹像</p> <p class="ql-block">“真料平安万金油”广告,这是早期的万金油广告。</p><p class="ql-block"> 胡子钦早年行医时,曾用一种国内带去的能清神解暑的中成药“玉树神散”给人治病,颇受欢迎。胡文虎根据中西药理,采择中、缅古方,并重金聘请医师、药剂师多人,用科学方法,将“玉树神散”改良成为既能外抹、又能内服、携带方便、价钱便宜的万金油;同时,又吸收中国传统膏丹丸散的优点,最后研制成“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等5种虎标良药。永安堂“虎标良药”从此畅销于整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域,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这3个人口最多的市场,销售对象达到全球总人口的半数以上。</p> <p class="ql-block">永安堂生产的药品“天来血”广告(此药名在胡文虎生产的药品介绍中未见提及,罕见!)</p> <p class="ql-block">这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用商标作水印仿伪后的万金油广告。</p> <p class="ql-block">这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用商标作水印仿伪后的万金油广告。</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虎标八卦丹广告(正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虎标八卦丹广告(背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虎标万金油广告(正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虎标万金油广告(背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份抗战时期销售虎标万金油的收据。</p><p class="ql-block"> 在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和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以后,当时中国的前方、后方,包括敌占区以及整个东南亚所缺的物资,除武器弹药和食物外,就是药品,即使是一般成药,也是到处奇缺,万金油因此供不应求成为当时的抢手货。</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虎标万金油的金属包装盒。</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份民国时期永安堂的空白信封。</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就职于新加坡《星洲日报》的昌田先生寄给家乡永定姑母的一封信。胡文虎一生中,用了很大一部分财力与人力办报纸。他是最著名的星系报业的主人。他独资兴办的第一家报纸就是1929年1月在新加坡发刊的《星洲日报》。</p><p class="ql-block"> 虎标良药的走俏,给胡文虎带来了巨额利润,以此为资本,胡氏又投资其他企业,星系报业就是其中的一项。胡文虎从“药业大王”到“报业巨子”,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飞跃。从1913年至1952年,他先后办起了10多家报纸,各报均以星字冠头,组成了他的星系报业王国。在华侨报业史上,星系报业以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又创了一个侨界之最。1913年起,胡文虎先后与人合办了《仰中光日报》《晨报》等,在新加坡、厦门、香港、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福州、上海、泰国,他独资创办了《星洲日报》《星华日报》《星光日报》《星中晚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星岛周报》《星槟日报》《星仰日报》《星巴日报》《星闽日报》《星沪日报》《虎报》《星暹日报》。这样,星系报业便成为华侨界独一无二的报业王国,在舆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初期(1958年)就职于新加坡《星洲日报》的跌君先生寄给家乡永定母亲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 胡文虎制订的办报方针是“为国家服务、为抗日努力”,他主张新闻自由,开明办报,不仅使报纸办得很有特色,很有声誉,而且成为促进抗日,激励华侨爱国热情,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舆论阵地。胡氏亦被誉为“报业大王”。当然,星系报业在宣传虎标良药方面起了特殊的作用,使万金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世人皆知;而万金油的兴旺,又为办报提供了雄厚的资金。</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初期(1958年)就职于新加坡《星洲日报》的跌君先生寄给家乡永定柳弟、酒弟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初期(1960年)就职于新加坡《星洲日报》的知芳先生寄给家乡永定柳弟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初期就职于新加坡《星洲日报》的知芳先生寄给家乡永定母亲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初期(1964年)就职于新加坡《星洲日报》的知芳、为芳先生寄给家乡永定柳弟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封民国三十年(1941年)一个叫“荣烈”的人从贵阳大夏中学写给家乡永定县立初级中学卢寿元、卢振东先生的一封信,信笺上印的是“虎标永安堂贵州分行”。</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这一年的2月21日,世界万金油大王、爱国侨领胡文虎受蒋介石与林森主席之电促,作为华侨代表应邀参加“国民参政会”飞抵重庆,在机场受到国民政府各院会首脑与海外部等180多个团体代表的热烈欢迎,记者争相采访发布新闻。他下榻于国民政府海外部长吴铁城的私人寓所。下午四时半,胡文虎在《星洲日报》经理林霭民、虎标永安堂重庆分行总经理胡万里陪同下,乘车去上清寺曾家岩官邸见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 当时胡文虎的“虎标良药”风靡全球,特别是“虎豹万金油”在东南亚、中国更是家喻户晓,虎标永安堂药行总部设在新加坡,在香港、台湾、西安、海口、天津、上海、汉口、福州、重庆、昆明、贵阳、广州、南昌、长沙、厦门、汕头、桂林等各大城市商埠均设有虎标永安堂分行。</p> <p class="ql-block"> 会见蒋介石的场面富有戏剧性。胡万里想到将第一次见蒋介石,小心翼翼,举止拘谨;而胡文虎视戒备森严的总统官邸如入自己的别墅,潇洒自如,面无惧色。当蒋介石步入会客厅时,胡文虎迎上去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伸出手,拍了拍蒋介石的肩膀。这个“谒见之礼”让蒋介石悚然一惊。侍卫们见状,一下绷紧了神经。过一会,蒋介石脸上还是挤出一丝笑,伸手示意胡文虎坐下,说欢迎胡文虎回国考察,并询问了南洋华侨等情况。谈话只进行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蒋介石送胡文虎到客厅门前告别。</p><p class="ql-block"> 回到寓所,胡万里仍心有余悸,惴惴不安问:“对蒋介石这样随便,会不会有问题?”胡文虎笑道:“我是见官高一级,无须客气。”不久,蒋介石和宋美龄宴请了参加国民参政会的旅美华侨代表邝炳舜,却没有胡文虎的席位。据说,胡文虎是唯一“拍”过蒋介石肩膀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50年代拍摄的香港虎豹别墅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虎豹别墅始建于1935 年,取兄弟二人姓名末尾之字而得名。由于胡氏弟兄以发明“万金油”起家,所以这座别墅又有“万金油花园”的美称。它坐落于香港铜锣湾东首半山的大坑道旁,是香港著名的观光胜地 之一。</p><p class="ql-block"> 虎豹别墅的院内设计概念由胡文虎口述,后交由擅于园林设计的汕头设计师设计,充份反映其品味和价值观,内里的佛教故事和古老传说,主题是导人向善,莫作恶行,强调因果报应,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作用。 从别墅大门进去,可以看见崖壁右上方的低塔及左上方的七层宝塔。在底塔内祀奉着胡氏灵骨,其余六层宝塔中则收藏着翡翠珠宝。这座高达50米的六角形白塔,是港岛独一无二的塔建筑物,因此格外受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永定侨育中学的校徽</p><p class="ql-block"> 永定侨育中学的前身是“永定私立侨育初级中学”,创办于1939年9月。 是下洋中川进步青年胡甫开先生在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和广大侨胞的支持下发起创办的。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先生首任董事长,胡兆祥任名誉校长,胡甫开任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胡文虎是誉满全球的“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同时又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大慈善家。他一贯奉行“人为本,财为用”的人生哲学,他常说:“我是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他除了在新加坡捐建10多所义务学校和中小学外,在国内先后捐助过上海大厦大学、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福建学院、广州仲凯农工学校、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汕头私立回澜中学、汕头市立女子中学、海口海琼中学、厦门中学、厦门大同中学、厦门中华中学、厦门群惠中学、下洋侨育中学等。在捐建国内小学方面,胡氏的计划更加宏大,他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为职志”,于1935年宣布捐款350万元,10年内在全国各地建立1000所小学。到抗战爆发前,全国已建成300所小学,其中福建70所。兴建这些小学时用去经费150万元,余款200万元他全部认购了“抗日救国公债”,希望抗战胜利后将此款继续兴建小学,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币值大贬,胡文虎建千所小学的宏愿无法实现。</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7年在广州的聚奎写给侨育中学陈棣焜的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0年永定侨育中学欢送首批同学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摄于1977年的“下洋‘五七中学’七七届初二(5)班毕业留影”</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侨育中学受到冲击,与海外联系中断,校名被改为“下洋五七中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78年恢复“侨育中学”原名。</p> <p class="ql-block">永定县侨育中学79届高中毕业班全体团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2年9月,永定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胡文虎先生诞辰110周年所订制的铜质纪念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2年9月16日,永</span>定县委、县府隆重举行胡文虎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参加纪念会并在大会上讲话的有:省政协副主席卢浩然、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熊兆仁、地委行署领导汤龙光、李志明及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何吉昌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套藏品可转让,有意者联系1350753111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