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宋宁世老师的著作——《计量单位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为什么中国古人的身高在不同朝代似乎不一样?中国古代为什么有两种“亿”?为什么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而不是“克”?为什么中国的市制单位和公制单位这么容易换算?为什么要对国际单位制进行重新定义?</p><p class="ql-block"> 本书将从历史、科学、趣味知识与工具书等多个方面,对“计量单位”这一看似无比熟悉、实际上却蕴含着无数奥秘的话题,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书中会讲述计量单位的“前世今生”,剖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米、千克、秒背后的故事,也会把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书,你不仅能了解人类从度量自己的身体到度量整个宇宙的计量单位进化史,也能了解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科学“冷知识”,你会对这些从小到大使用了无数次的单位产生全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在阅读下面文章前,你能说出一些带有计量单位的成语吗?并用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来解释这些成语的意思吗?我们不妨现在这里暂停以下,思考几分钟。</p><p class="ql-block"> 咱们本期就来介绍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即便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的基本长度单位应该也是知道的——毕竟我们现在还把一件物品的长度称为“尺寸”,对应英语的“size”。很明显,在现代汉语里,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两个短长度单位“尺”和“寸”仍然会在我们的日常口语里出现,即便它们已不用于测量。</p><p class="ql-block"> 讲长度单位,最合适的切入点,莫过于古人留下的汉字了。我们先看看常用的三个单位“寸”“尺”“丈”的小篆字形(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寸”(见上图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汉字,画的是人的右手(也就是“又”字),但在手腕处做了个记号,表示此处就是“寸”。显然,古人知道“寸”就是人的脉搏最明显的位置——腕口。“寸”字下面的这一横,使用的是汉字造字法中的“指事”,表示一个虚化的符号。“尺”字(见上图中)的含义,一说是伸开拇指和另外四指后,用指尖最远(如拇指和中指指尖之间)的间距来比画物体长度的动作,今天的一些方言里仍然有对这个动作的称呼——“拃(zhǎ)”。在汉语古音里“尺”和“拃”的发音很接近,两者很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丈”(见上图右)的小篆字形则是“十”加“又”(手),这里特指“丈”从“十倍”的意义衍生而来,使用的是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p> <p class="ql-block"> 不过,作为单位的“寸”“尺”“丈”在汉字里其实出现得比较晚,至少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都还没有普遍的记录。可见,中国的原始社会至上古时代还没有一套规范、成文的单位符号。在上古时代,人手掌的长度还被称为“咫”,一咫为八寸,而一尺为十寸,所以有了“咫尺之间”的说法。同时,上古人又将张开臂手后的长度称为“寻”(“寻”字的字形就表示“双手”);又参照“八寸为一咫”,将“八尺”称为“仞”(也是周代尺制下成人的平均身高,所以这个字是单人旁)。古人还发现,人横向的臂展和纵向的身高差不多,于是将“寻”的长度也定成了八尺,与“仞”等同。更甚者,古人还把两倍的“寻”称为“常”,“寻常”表示用身体便可量度的东西,于是便衍生为指代事物的普遍性……</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套八进制和十进制并行的奇怪体系,在周代后就被规范且稳定的十进制“丈–尺–寸”体系取代。中国古代计量普遍接受十进制后,还以十进制原则进一步扩展了单位系统:“丈”以上为“引”,“寸”以下则为“分”“厘”“毫”“忽”(分、厘、毫进一步衍生为表示小量的通用符号,不仅限于长度)等。在各种古代文明里,几乎只有中国文明里有如此明确的十进制意识,这无疑是相当先进的。</p><p class="ql-block"> 在成语里,“寸”也从长度单位的本意衍生成了强调小的虚称,如寸土寸金、寸草不生、寸步难行、肝肠寸断等;“丈”则用于强调大,如一落千丈、光芒万丈等。后代人多少会用“仞”表虚指,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但“寻”“常”的单位用法已基本不见。居于中间的“尺”,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长度,也就成了长度测量工具的统称——尺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表示相对比较的成语,如“得寸进尺”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再来看几个有绝对数量的成语,如“三寸不烂之舌”,这里的“三寸”指的是人舌头的实际长度,和战国时期至汉代的寸(约2.31厘米)对应得很好。另一个重要的实际长度依据是“丈夫”——在上古(商周)时期,成年男子的身高大概是一丈,根据我国现代男性的平均身高,我们可以推算上古时的一丈大概是1.6米。不过,中国古代的长度度量有一个奇怪现象——单位一直在“膨胀”:上古时成年男子是“丈夫”,西周时是“八尺男儿”,战国时期就变成“七尺之躯”了——我们可以按照1.6米的估计,把这时的“尺”换算出来(约23厘米),这个数值已经得到了考古发现的验证。对中国古代短长度单位的总结,见表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表1 中国古代短长度单位总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