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用说日本姓氏之多之怪,令世人惊叹。不仅姓氏的汉字、就是发音也是千奇百怪的。据说日本的汉字姓氏有10万以上,读音有13万之多。所以日本的姓氏都必须有义务标上读音的。 这都是因为在日本,从中国传来的汉字一直以来都是属于贵族武士阶层的,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使用汉字、取汉字名。特别是女性,更是被禁止使用汉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明治时期的改革开放,需要老百姓有户籍,以便于管理。所以本来只有特权阶层才有的汉字姓氏,开始向民间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治政府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解除了汉字禁令。更是一声令下,要所有的人都必须取上汉字姓氏。这让不识汉字、不解汉字之意的老百姓们措手不及。许多人就把自己的姓氏胡乱按上一个汉字了事。于是自己生活圈的田间地头、山野河川海畔,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会意的、象形的,都成了日本人的姓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的姓氏,不说以前乱七八糟的长姓氏,就现在正在使用的姓氏,多至5个汉字,比如“勘解由小路”;也有单独汉字的姓氏,那就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日本人的姓氏发音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根本就是和汉字本来的意思和发音无多少关联的。而且看见日本人的姓氏汉字,就可以大概知道其祖上所从事的职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不多说日本姓氏的之多之怪,要说的是来日后感慨最深的还不是对着怪姓发怵,而是对婚后女性改姓的事耿耿有怀。日本自明治时代开始,为了向欧美看齐,结了婚的女性都要随夫姓。有了孩子后,全家人一个姓氏,看起来温馨美好,但也好像切断了与娘家的联系,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乡亲父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多年前打工时,遇到过一位台湾人主妇。虽然嫁来日本十几年,平时在外面也一直随夫姓,但她希望我们私下里叫她的中文名。她说:我的护照上仍保留中文名,我的日本老公也理解我。嫁来日本,本已不孝;再改姓夫家,就更觉得对不起父母,会觉得老爸太可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些在日中国人主妇要想在外面保留自己的姓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日本人只知道夫妇同姓,不同姓即没有婚姻关系,只是同居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情不同,无奈多多。在孩子的学校,需家长签名,我都签丈夫的姓氏。但妈妈们的交往和活动,都必须签妈妈自己的名字。那时,我就有些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我有过这样经历。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大家互道姓名自我介绍,我说了自己的姓名,可那些妈妈们根本不闻我的姓氏,见了我,仍叫我老公的姓氏。所以若签了自己的姓氏,和孩子的姓氏不同,就会让别的妈妈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年前,在女儿的幼儿园,第一次自我介绍时,我郑重地说了自己的姓名。可以后,别的妈妈见了我都叫我:雪音妈妈。后来大家熟了,一起聊天。我说:中国人夫妇都是别姓的,孩子大都随爸爸的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们就议论说:一家人只有妈妈是不同的姓,好像外人一样,不觉得可怜吗。她们仍不叫我的姓,而改口叫我女儿的姓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女儿成了小学生后,我有些高兴,因为女儿上的这所小学一直以来外国人学生不断,就觉得因该比较容易疏通,自己应该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了吧。可现实是,在第一次家长会上说了自己的名字后,引来大家不同的反应,知道夫妻别姓的还好,不知道的还会误解你为同居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后,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别的妈妈看了自己的姓氏后也会有些困惑,不知道是哪位学生的妈妈?学校家长组织发通知发信件给家长也会遇到麻烦。母女不同姓,困惑的背后,还会带来诸多不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在女儿的学校,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姓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有这样的好例子值得学习和效仿。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百年,也没有随英国一样让女性婚后改姓。一般出了嫁的女性,保留着自己的姓氏,但却被称为某某太太,一听就知道夫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是婚后,在姓氏前加上夫家的姓氏,更是一目了然。象世卫组织总干事长陈冯富珍这样,婚后随夫姓,但也保留父姓,让人明明白白,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