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本《跨越不可能》,副标题是:如何完成高且有难度的目标。<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探讨的是巅峰表现背后的神经科学和方法。</b></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写过好几本畅销书,包括《创业无畏》《富足》《盗火》等。他是《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也是专门研究巅峰表现的专家。</p><p class="ql-block">其实提到科特勒,他自身的职业经历就挺奇特的。据说20世纪90年代初,关注报道极限运动的记者很少,毕竟极限运动这个领域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这个岗位特别缺人。科特勒为了做好报道极限运动的记者工作,尽管自己一项极限运动也不会,但还是硬着头皮边工作边学习。可想而知,一点运动基础都没有,上来就直接挑战学习滑雪、攀岩这些极限运动,也造成科特勒全身多处骨折。</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些代价换来的东西显然更宝贵,科特勒在一次又一次见证极限运动员们创造的奇迹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这些<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背后一定有些通用的科学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无关一个人的先天基因遗传,无关一个人后天的成长环境、经济条件,而是有关于人类的基础生物机制。这些机制是人人都具备的,是人类这个物种通过进化得来的,是正儿八经的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b></p><p class="ql-block">所以,为了找到答案,科特勒把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这些极限运动员,扩大到了特种部队士兵、艺术家、科学家、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领域高手。</p><p class="ql-block">他发现,<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当人们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时,总是处于一种心流的状态中。心流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能让我们的做事效率翻倍,甚至是提升500%。</b>不过,科特勒说,要想进入这种状态,当然也没那么容易,我们必须在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几种心理认知能力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就围绕这些核心内容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说动机和学习力,动机能促使我们投入到巅峰表现中,而学习力能帮助我们持续参与。第二部分,我们重点关注创造力和心流背后的科学研究,创造力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而心流能够在前三者的基础上,真正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p> <p class="ql-block">第一种认知能力——动机🎯。</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术语,你可以把这个词想象成一辆车在路上不断飞驰,追求巅峰表现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不过,要想保持这个过程,还是得回到具体行动上,看看到底得怎么做。把这个过程简单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首先,你得借助内在的感受,找到自己想走的路,</p><p class="ql-block">👉然后设立一个前方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剩下要做的就是加满油,向前冲。</p><p class="ql-block">在书中,科特勒把这三个步骤分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内在驱动力、目标和坚毅力。</b></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内在驱动力。</p><p class="ql-block">内在驱动力指的就是你得借助内在的感受找到自己想走的路。</p><p class="ql-block">有人专门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按照今天的经济发展情况,一个人年收入大概到了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是年收入是47.5万元左右,他的幸福感就会到达一个临界值。一旦收入超过这个临界值,他的幸福感,受金钱影响的程度,就会越来越小了。因为人类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这些外在的物质奖励,就会开始失去诱惑力。</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内在的动力就会取而代之。人们更倾向于去做能自己控制时间,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者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其实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在当今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中越来越普遍,比如有些人辞职当自媒体博主,又或者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等等。</p><p class="ql-block">科特勒在书中指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充满好奇,有激情和使命感,并且这件事能够被自己掌控时,大脑才会释放多种愉悦性的神经物质,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催产素等,这些奖励性的神经化学物质会使人沉浸其中,想要不断做更多的事,获得更好的体验。</b></p><p class="ql-block">相反,如果你目前正在做的事,让你感受不到意义所在,你不快乐,这就代表,这件事本身已经无法满足你追求更好体验的需求,这就是在和人类自身的生理机能做对抗。</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借助内在感受,或者内在驱动力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呢❓</p><p class="ql-block">科特勒说,你拿一张纸,列一个清单,写下25件你最好奇的事。每一件事尽可能具体些,不能只说一个类别。比如我喜欢足球就是一个很宽泛的类别,我到底是喜欢踢足球还是看足球比赛?如果是踢足球,我是享受奔跑的那种感受,还是喜欢和人有对抗有竞争的这种互动?</p><p class="ql-block">总之就是内容越详细越好。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张清单上三四项内容的交集。比如,我既喜欢研究足球比赛中的传球技巧,平时又喜欢写写东西,可能适合我发展的方向是体育新闻记者、解说员或者是专门做比赛直播的自媒体博主等。</p><p class="ql-block">内容的交集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要走的那条路就越明确。<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给自己留一些自主时间,去尝试探索更多的事,真切写下自己的感受。这种内在积极的感受,就是你起步时最强大的驱动力来源。</b></p><p class="ql-block">⛳第二步就是设立目标。</p><p class="ql-block">关于目标的好处,其实我们了解得已经很多了。但是在科特勒的书中,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对目标的解释,确实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有目标的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它会变成我们的信息过滤器。</b></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每秒钟都有上千万比特的信息涌入我们的感官。但是,大脑每秒最多只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要理解另一个人在说什么,就需要处理40比特的信息量,如果是三个人同时说话,处理器就过载了,只能忽略其他信息。所以我们的大脑每天基本上都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运转中,而目标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信息过滤器,<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它能避免我们的注意力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占满。</b></p><p class="ql-block">举一个最日常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你肯定有过这种感受,从某个地方回家的路,好像总比从家要去这个地方的路程短些,尽管走的路程一样,用时一样,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p><p class="ql-block">回程总要快得多,其实就是因为,家是一个极其确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帮助你在路途中排除了一切信息干扰,你只想回家。而从家出门去某个地方就不同了,你是不确定的,所以一路上你需要时时刻刻开放雷达接收信息,注意力是涣散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区别。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哪怕没有任何好处,只是单纯设定一个目标,人们做事的效能也是完全不同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设定一个指标后,人们的业绩和生产力大概可以提高11%-25%左右。</b>哪怕最后你没实现那个结果,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它也能够让你避免被很多无用的信息吞没,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用在你愿意投入的事情上,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不过,科特勒在书中也提醒我们,你需要注意的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尽可能在目标达成之前,先别过早地跟其他人广而告之,因为你和别人每说一遍,大脑就会过早地释放一次多巴胺,这个行为会给你造成一种目标已经实现的错觉,结果就是你光和别人随便聊聊就已经充满兴奋感了,反倒不利于你真正付出努力,应对那些现实中的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一点倒是有悖于我之前的认知,一直以为把目标公开是为了借助旁人监督的力量,为了不食言,确保言行一致会更加努力的完成目标)</b></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关于动机需要培养的技能就是坚毅力,你在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挑战,你需要训练一个强大的可持续的意志力,也就是坚毅力,帮助你不断推进。</p><p class="ql-block">科特勒发现,每当顶尖高手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他们都会本能地迎接挑战。事实上,他们还没来得及考虑要不要退缩,就已经挺身向前了。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感到害怕,而是他们深知,只要有一次退缩,恐惧就会战胜自己。所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坚毅力的本质,就是要训练一种面对恐惧时的条件反射,把勇猛精进的状态变成一种习惯。</b></p><p class="ql-block">科特勒说,每次自己想要学习一个新技能时候,都像是要下地狱一样。比如他要练习一篇新演讲,他就总爱把自己先搞得筋疲力尽,他会在爬山或者做运动的过程中练习演讲,他觉得如果我能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连贯地说,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p><p class="ql-block">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瞎折腾。但是对于科特勒来说,这就是对于自己坚毅力的训练。因为他知道,<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恐惧这个东西是人的生理本能,是本能就意味着它总是会在每一次难度开始上升的时候,就立马出现,你根本无法阻挡。</b></p><p class="ql-block">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坚毅力更强一些,以至于到关键时刻,不至于被恐惧压垮,最起码也能打个平手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内在驱动力、目标和坚毅力这三种技能的集合,构成了动机,促使你投入到巅峰表现中。</b></p><p class="ql-block">科特勒提出的第二种认知能力,学习力🎯。</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管自己处于什么年纪,曾经取得过什么样的成就,只要你一段时间不学习,就会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听不懂人们谈论的那些新机遇</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吃老本的时间越来越短了😭)</b>科特勒在书中提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你想学习,真的应该读书。你会发现,<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没有哪个行业的高手专家,是不用读书的。</b>但是遗憾的是,总会有人和他抱怨说,读一本书太费劲了,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去看一些文章和视频,快速了解一些信息。</p><p class="ql-block">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调查,大多数成年人平均每天只花7分钟的时间阅读,还有报告表示,近1/4的美国成年人在过去一年里连一本书都没有读过。这确实没什么可奇怪的。</p><p class="ql-block">不过,在科特勒看来,大多数人不爱读书,其实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回报。</p><p class="ql-block">👉通常一篇文章800字,按照成年人的阅读速度,3分半钟左右就能读完。那么,他们收获到了什么呢?以科特勒的记者工作来举例,这篇文章大约是他三天的努力成果,他需要花一天半查资料,再花一天半撰稿。</p><p class="ql-block">👉如果是阅读一篇5000字的杂志长文,花20分钟读完,作为回报,一个人能够收获的,是科特勒从前期查资料到采访再到撰稿,大概4个月的努力成果。</p><p class="ql-block">那么,读一本书他会收获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这本书大概有7万多字,他可能会花5个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就能读完,但收获的却是作者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总结</b>。</p><p class="ql-block">所以在科特勒看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书是世界上最浓缩的知识形式,这是一部纪录片、视频,或者是一篇文章,都远远无法提供的信息密度。</b></p><p class="ql-block">说到读书,科特勒其实还特意提到了一段自己的童年经历,很有意思。也正是通过那件事,让他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科特勒认识了一位魔术用品店的老板,经常去那玩。店里摆满了各种神奇的玩意,有纸牌、硬币、羽毛、花朵、鸟笼和礼帽等等,但是科特勒发现,每次一进商店,最先令入眼帘的总是一整墙的书,从左排到右,从地板摞到天花板。</p><p class="ql-block">科特勒有次实在很好奇,他就问老板:你为什么不把一些稀奇的魔术道具摆到最显眼的位置呢?这样买道具的人不是更多了吗?你可以把这些魔术书都往书柜里收收。</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个老板摇摇头,指着那一墙的书说:它们本该就待在那。</p><p class="ql-block">科特勒不理解,就问为什么。</p><p class="ql-block">结果没想到,这个老板笑着说:📖<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书,就是用来保存秘密的。</b></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小小年纪的科特勒。魔术是有关秘密的,在那一刻,他或许明白了,<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魔术中最核心的秘密不在那些道具里,而在蕴藏知识的书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读书就是不断揭开谜底,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的过程。</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有关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的知识,都在书本里。</b></p><p class="ql-block">之后,科特勒说,每当自己想要了解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他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读五本书。<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通过这五本书,帮自己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快速入门,成为初级专家。</b></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五本书可不是随便挑选的,你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p><p class="ql-block">👉第一本书,一定要是你能找到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可以是漫画,也可以是故事书,总之挑选第一本书最重要的原则一定得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有趣</b>;</p><p class="ql-block">👉第二本书,你可以选择一本同样受欢迎,与你想了解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b></p><p class="ql-block">👉第三本书就要上一个台阶了,你需要选择一本<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关于这个主题的半专业书籍,这本书的语言需要更加精确,既有这个领域的宏观视野,也有一些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的细节。</b></p><p class="ql-block">👉第四本书,就是我们的正式学习阶段了,这可能是你<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要读的第一本真正深奥的专业书,它不像前三本那么有意思,但会让你了解到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中可能会有很多专业名词和术语,如果坚持啃下来,你的认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b></p><p class="ql-block">👉第五本书主要是帮助你<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了解最前沿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读完这五本书,你的大脑通常就已经储备了足够的信息,让你对一个领域有基本的认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你熟悉专业化的表述,也有一定的宏观视野,看到什么都不陌生,这我也知道,那我也懂,大脑就会感觉兴奋。不陌生是最重要的,不陌生你就没有那种畏难心理,愿意继续往下学</b>,科特勒在书中说的第二种认知能力,学习力自然而然也就能培养起来。</p> <p class="ql-block">第三种认知能力——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创造力在大多数人看来,一直是一个很迷的能力。就像我们常说的灵感,谁知道它啥时候能冒出来,怎么才能拥有灵感呢?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创造力的认识有点类似于天赋,说不清,反正这玩意依靠努力无法得来。</p><p class="ql-block">但是有意思的是,科特勒在这本书中,对于创造力,给出了神经生物学领域真真实实的剖析。</p><p class="ql-block">创造力还真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能力,它有四个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第一,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短时间,大量。</p><p class="ql-block">👉第二,从多个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多个角度;</p><p class="ql-block">👉第三,产生新奇想法的能力,新奇;</p><p class="ql-block">👉第四,组织这些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么一分析,创造力就变得有迹可循,这四个维度,每一个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测量。</p><p class="ql-block">不过,科学界对创造力的研究到这还没结束。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肯定想知道,一个人到底该如何培养创造力❓</p><p class="ql-block">科学家们发现,答案就是,你得有4岁小孩的发明创造力,但又没有4岁小孩大脑的局限。</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小的时候,创造力是最旺盛的,因为这个时候,在大脑的基本结构中,一种管发散思维的想象神经网络很发达,大部分4岁孩子可能比一般的航天工程师都更有创新能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好奇。</p><p class="ql-block">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时候,他们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管注意力和理性思维的区域还没开始发育,所以很难自我控制,容易情绪冲动,把事情搞砸之类的。</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到25岁,我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差不多就发育成熟了,你会更多地理性思考该如何把某个想法落地,付诸实践,但是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想象神经网络会开始衰退,创造力就会降低。</p><p class="ql-block">看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创造力下降,其实是人类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而且如果你越不用,可能衰退的就越严重。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一个人可能对身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b></p><p class="ql-block">那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让,管注意力的神经网络和管想象的神经网络都同时运行呢?让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够理性分析呢?</p><p class="ql-block">科特勒在书中提出,提升创造力最直观的一个就是,你得保持好心情。<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好心情能够点亮大脑的关于发散思维的特定区域,让它变得更活跃更敏感。</b></p><p class="ql-block">这点在小孩子身上体现地也最为明显。你会发现,通常小孩子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很开心的。好心情与创造力密切相关,而糟糕的心情会强化理性思维。所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果你想拥有创造力,就得想各种方法,让自己心情变好,更加快乐。</b></p><p class="ql-block">其次,我们要多从熟悉的环境中跳脱出来。因为长期待在一个环境中,可能平时你感兴趣或好奇的东西,都会渐渐被忽视。所以,科特勒在书中提到,<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你需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围的世界,多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人,也许会重新唤起你对很多事情的好奇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旦有了好奇心,我们就需要进入理性分析和落实的阶段。</b>进入这个阶段,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补足四岁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完全的局限。</p><p class="ql-block">你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小孩子是不愿意独处的,他们更喜欢有人陪伴。所以科特勒认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这个阶段,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空间。只有一个人有自己真正的独处空间和时间,才能进一步专注去研究,把那些感兴趣的事变成现实。</b></p><p class="ql-block">好,到这,当我们掌握了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三种认知能力之后,就相当于夯实了进入心流状态的基础。提到心流,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概念,可以参考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那本书。</p><p class="ql-block">今天想把重点放在科学界关于心流研究的新发现上。相信这些新发现,会改变你对心流的某些误区,让你对心流理解得更透彻。</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认为,一旦进入心流,大脑就处于高速运转中。以前有种说法,人类大脑的利用率一般只有10%左右。这是不是说明,我没进入心流,就是大脑注意力不集中,进入心流了,我的大脑就会全神贯注,更加高效。</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个说法还真误会了大脑的运行机制。神经科学家发现,进入心流,大脑的利用率并没有被提高,反而是被降低了。</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心流状态下,大脑负责高级认知功能,比如理性思考、逻辑决策的区域——前额叶皮层,会减缓甚至是停止工作,转而被大脑的潜意识活动取代。</p><p class="ql-block">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恰恰是大脑前额叶皮层进行计算后输出的结果。一旦前额叶皮层不工作了,我们就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被推入一种“<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深度的现在</b>”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旦进入“深度的现在”,你是无法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而这对我们能否最终取得重大突破,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是密切相关的。</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目标明确,心无旁骛。也就是前面说的回家的状态,一切多余的信息都被屏蔽掉了)</b></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恐惧和焦虑,实际上大多都不存在于当下。</p><p class="ql-block">要么是来自曾经发生过的可怕的事,你害怕重蹈覆辙,</p><p class="ql-block">要么来自你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可怕的事,现在就要警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旦过去和未来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你的焦虑水平就会开始直线下降。大脑系统中的应激激素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让你情绪升高的神经化学物质。</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跟活在当下是一个意思)</b>进入“深度的现在”,你会收获一种沉浸当下的良好体验。让自己能够从自我批判、自我怀疑的理性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表现。</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知名的高产作家斯蒂芬金曾经说:只要我写得足够快,自我怀疑就追不上我,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科特勒建议,<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果你想做什么,就专注去做,思前想后才是你进入心流的最大敌人。</b></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关于心流的误区是,好多人认为,心流就像电灯开关,要么打开,要么关闭,要么我在心流状态,要么我不在。比如我看书入迷了,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就是处于心流状态,但是这样的体验次数往往太少了。哲学家尼采很早之前,在他的超人哲学中,就用“沉迷”这个词来形容心流状态。</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心流不是你有或没有,非此即彼的状态,而是一个包含不同阶段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不是一直都很放松和舒适的,它包含了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挣扎、放松、心流和恢复。</b></p><p class="ql-block">这就意味着,在进入心流之前,你需要做的就是,耐着点性子,给自己一些时间酝酿。一旦克服了挣扎阶段,后面的工作就会顺利得多。当然,在心流结束之后,你也需要好好放松和休息,为下一个阶段蓄能。</p><p class="ql-block">好,到这,我们就说完了科学界对于心流的两个研究发现。</p> <p class="ql-block">简单回顾一下。你肯定还记得,科特勒从人类的基础生物机制研究中发现,当人们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时,总是处于一种心流的状态中,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要想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得在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三种心理认知能力上多下功夫。</p><p class="ql-block">这三种认知能力,其实归纳成一句话,本质上都在告诉我们:抛开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的生物机制都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借用古典老师在推荐序中说的:“其实你会发现,<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这种超越不可能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巅峰表现是有“套路”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