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提升温宿县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整体水平,根据教研室的要求,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11月29日,温宿县第二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开展了“读书,论书,备书”线上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讨活动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老师们在线上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刻的分析。为组内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让教师们觉得意犹未尽,受益匪浅。教师们学得认真,记得仔细。</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组杨虹老师针对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进行读教材,首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数数,在借助小棒等学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感悟数的大小,掌握数的顺序。接着把10根捆成一捆 ,在直观的基础上抽象出10个一是1个十 ,然后用计数器表示出来,借助计数器进一步抽象出数的写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借用尺子图,引导学生读尺子上的数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让学生体会尺子上的数越往后越大,使学生建立数感。张艳晶老师说:通过数数活动并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从而明白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生活息息相关。还让学生明白书写时:写作要写数字,读作要写汉字,并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刘玉霞老师表示;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数物体的个数 ,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数数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经常接触到11-20以内的数数、比较大小、读写、简单的计算等。最后,刘小丹老师补充说明: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自己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边摆边说的过程中记忆有关于十几的组成,突破重难点。在尺子上对于数的大小有一个简单的探究,并且知道如何数数,如何读数。</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组刘瑛老师解读了第七单元的例3《认识时间——解决问题》的内容,通过读,理解题意,明确通过推理,得出应用排除法解决时间的解决问题。赵水玲老师也给出了建议,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根据时间进行推理,得出答案。王艳老师也说出自己对这节内容的想法,而且一定要注意找准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互相学习到了本节课讲解的一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利用推理和排除法解决时间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研读的教材是第八单元认识几分之几。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之几的含义,学会读写几分之几。</p><p class="ql-block"> 集体讨论研读教材后确定:通过与生活相结合,利用涂色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几分之几的合含义。学会思考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不可以机械地套用某种语言模式。</p><p class="ql-block"> 通过互动环节,将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一定要在互动过程中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在互动时能够联系知识点,这点是很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宋美玲老师读了第五单元例2如何画垂线的相关内容,通过读,理解题意,弄清楚了画垂线的两种情况,即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读完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画完垂线后,记得标直角符号。毛鹏老师也说出自己对这节内容的想法,画垂线有一定的步骤,画的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李芬林老师也是提出了一点看法:画垂线的步骤有口诀,即边重合,点重合,画垂线,标符号。</p><p class="ql-block"> 最后,宋美玲老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给出了建议,画图用铅笔画,强调直角符号的标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互相学习到了画垂线的方式方法,对我们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一定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组读书论书的内容是课本第104页,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例1,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只手,让学生理解间隔,间隔数的含义,再认真审题,理解“一边”“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数据过大可以从简单入手,利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数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选一些长度加以验证,总结规律,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读书、论书、备书的内容是教材88页的例5《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三课时内容。由唐银银老师进行读书环节,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在解决这类解决问题时,要找找出每一句信息对应的单位“1”,然后假设单位“1”是1,再根据题目信息求出其他量,最后把两个量进行比较,解决第一个“涨了还是降了”的问题,再求出两个对比量的差,求出差是比较量的百分之多少,这就求出了变化幅度。甘艳琼老师补充说:这类题型一定要准确找出题目中的三个比较量,根据单位“1”,算出三个比较量的值以后再解决问题,会简单很多。刘思君老师说:我们还要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如果甲比乙多25%,那么乙比甲少25%。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它们对应的单位“1”不同,所以倍比关系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本次研讨活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学习结束以后,各组教师紧紧围绕今天的研讨活动逐一发表个人所获、所感以及困惑,纷纷表示在今后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特点,活用教材,定好教学目标,备好每一节课,在每一次的备课中去提升自己,坚持不懈,方能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