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朝圣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新中国的奠基石,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壬寅年初冬,心念向往的井冈山终于成行。从滇西南普洱到赣西南井冈,从无量哀牢到罗霄腹地, 一路朝圣,信仰淬火,精神皈依。</p><p class="ql-block"> 九十多年前,毛委员带着秋收起义的残部,从湖南浏阳文家市、江西永新三湾一路走到古城、大仓、茅坪,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中,“霹雳一声暴动”的城市革命到“农村包围城市、武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清晰可辨。沿着先辈们曾经的足迹,走进古城会议旧址,触摸斑驳的墙体和厚重的历史,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与会者为革命方向而发生的激烈争论。走进茅坪毛委员旧居八角楼,《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穿透历史的迷雾,与那盏清油灯微弱的灯光一起,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道路。当我们站在革命原创理论的诞生地,无论从历史和现实还是从理论和实践,都更能领略毛主席等先驱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长眠于小井的130余名烈士和井冈山4.8万余名烈士,以每天近60人的牺牲,雄辩的诠释了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创造伟大成就。大井革命旧址仅存的那堵布满弹洞的土墙,无言的诉说着国民党“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疯狂进剿。在曾经血腥残暴之所,屏神静气聆听何长工在井冈山时期的传奇斗争和为党为国甘当长工的一生时,彭德怀、曾志、伍若兰、张子清等等井冈山时期的无数先辈“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九死而无悔”的坚定执着无不令人动容。他们身在井冈而心忧天下,身无分文却心系苍生,他们壮怀激烈而又甘于平凡,置身以死而大道从生。这些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超越阶级、超越时空而光照千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p> <p class="ql-block"> 万山磅礴看主峰。黄洋界哨所自古雄峙井冈山西北,初冬时节,苍松挺拔,云海茫茫,江山如画。曾经的隆隆炮声和烽火硝烟早已消散,但哨所依稀可辨的战壕、黝黑的炮筒和坚挺的纪念碑风骨依然,凛然记载着那场以少胜多、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的经典战役,彪炳着睥睨一切敌人和困难、愈是艰难愈向前的克难精神。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精神化作青山,傲立于峰巅之上,与峰峦永驻,黄洋界就愈发显得高拔。英雄故地,江山千古,精神不灭。</p> <p class="ql-block"> 全党除了人民利益,丝毫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茅坪的枫石旁和井冈山的村寨里,毛委员曾经亲自调查,使《井冈山土地法》饱含为民情怀,打土壕分田地,一切为了群众。每一个红军驻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雷打不动,他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将支部建在连上,艰苦时期每人每天五分钱的伙食,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平等,崇高信仰与优良作风缔造了新型人民军队。党的政策和情感深深扎根于群众,使党和人民形成了天然的血肉联系,《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唱出了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井冈山的群众发自肺腹的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党在群众中的根扎得越深,汲取的营养越充沛,向上生长的力量就越大。党根植于人民而又超凡入境,在来自群众又服务群众中获得了不竭动力和胜利源泉。</p> <p class="ql-block"> 遍走井冈山的烽火旧地,党史书籍中的峥嵘岁月和英雄图谱逐一鲜活了起来。他们怀揣民族复兴梦想,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在内外枷锁的束缚之下,在此浴火,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他们相信相信的力量,从这里启航,闯出了涅槃重生的崭新道路。从卑微到不朽、从幻灭到再生、从黯淡到辉煌中孕育出的伟大精神注入了党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烽火已烬,精神永传。当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重新走上井冈山,是群体的回溯和寻根,为理想信念寻找源头活水,更是为精神加薪补钙。精神不灭,薪火相传,以历史关照现实,从过去走向未来,一程程、一代代永续不止!</p><p class="ql-block"> 哀牢山人</p><p class="ql-block"> 2022.11.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