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犹忆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2月6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清泉先生诞辰96周年。谨以此篇,追思缅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累世农家,时难年荒。投身革命,艰苦备尝。为民解瘼,不计火汤。夙夜在公,赤子心肠。不惧雨骤,任它风狂。处事从容,胸怀坦荡。善气迎人,忠厚慈祥。麓山苍苍,湘水浩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音容宛在,永诀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日上午,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江泽民同志与清泉先生生卒年同,在此沉痛悼念、深切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为:1991年3月,熊清泉陪同江泽民视察江南机器厂【前排左起:江南机器厂厂长宋国良、江泽民、熊清泉、广州军区司令员朱敦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熊清泉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宣风乡涟水河畔茶埠塘(今双峰县杏子铺镇水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静静流淌的涟水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埠塘土地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泉先生祖籍江西。父亲熊詠生(1903-1987),排行老四,是有名的“大力士”,能挑两三百斤担,抬轿快步如飞。还会一手烹饪技术,附近红白喜事都请他去帮厨。晚年居长沙,但他不吃闲饭,在省技工学校当厨师,学生们喊他“熊家大爹”,称赞他饭菜做得好,为人公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童春秀(1905-2007),是个善良的农家妇女,虽未上过学,但明白事理,靠养猪送子女读书。晚年笃信佛教,乐善好施。临终前,她叮嘱要给前去送别的亲友每人一个青袖章、一条白毛巾,以示一世清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供清淡精神爽,清白传家幸福长”是清泉先生常用的书画题款,视“清白”为传家之宝,世代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埔一期生、国民党陆军中将、“鹰犬将军”宋希濂,是今杏子铺镇溪口村人,小时候在杏子铺潘家大屋读私塾【图为:着戎装的宋希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父宋宪文在溪口老街开铺经商,家道殷富。清泉先生的父亲为宋希濂父子抬过轿,挣点苦力钱【图为:宋宪文所建的持世堂,原有两进16间砖瓦房,现残存有四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宋希濂后来自建的两进24间房屋,已淹没在水府庙水库中【图为:水府庙电站拦水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1年3月,黄道奇、陈邦柱、刘正、黄克立、李默庵、熊清泉、宋希濂、刘夫生、龙禹贤在北京合影【左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幼时,清泉先生就近入读设在古树庙的一所私塾启蒙。读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等,每天用功读书、习字,背得滚枯烂熟,备受塾师王先生的喜爱【图为:今杏子铺古树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他插班到开设在西亨曹氏祠堂的立爱小学学习。任教的曹伯甸老师是亲戚,在当地很有名气,对他要求也很严【图为:今双峰县杏子铺镇与湘乡市潭市镇交界的金紫峰山下的立爱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中学,当时湘乡中学设在县城的文庙里【图为:今湘乡文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4年,湘乡一中110周年华诞前夕,清泉先生【中】重返母校在文庙棂星门下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湘乡中学毕业后,他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湖南高级工业学校(也称“湖南一职”),学校设在湘乡中里永丰的朗和堂【图为:今双峰县永丰街道泥湾村残存的朗和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4年,由于日寇侵犯,湖南一职与此前从长沙转移到安化县(今涟源市)七星街的湖南省立一中合并办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那里,他和从国立八中转入的朱镕基成为同学。高中部有好几百学生,学校无法集中教学,只好分散到几个地方上课。朱镕基住在欧阳祠堂,他住在三槐棣【图为:涟源蓝田老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1年春,清泉先生去了趟涟源蓝田七星街。旧地重访,欧阳祠堂成了当地乡政府办公驻地,三槐棣早已被拆除【图为:涟源蓝溪古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番,清泉先生还考察了梁稳根等几个年青人创办的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当看到厂区“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的横幅时,他提出还要“做出一流贡献”。于是,“三一”这个品牌就这样诞生了【图为:梁稳根(左)与熊清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后,梁稳根等将工厂迁至长沙,开始打造这艘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巨型航母。目前,三一集团是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图为: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产业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6月23日,粱稳根专程赴省委大院吊唁清泉先生。他说:“老书记风趣幽默、爱开玩笑,讲他有三一重工1/3 的股份,其实讲的就是‘三一’的这个由来【图为:2012年,梁稳根与熊清泉在十八大会议间隙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省立一中学习风气比较自由。可以开展学术研究,可以自由结社。清泉先生参加了“哈哈”美术研究社,同学中有后来成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书法家的颜家龙【图为:国庆五十周年颜家龙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班上有个叫刘柏利的同学,她的诗写得好,大家都称她为“女诗人”。“乌衣燕子惯经秋,又向梅城旧地游。莫剪虎溪桥下水,惹得游子心悠悠。”语文教员刘家传老师特地在“剪”字下面画了很多个圈,批给全班同学学习。近一个甲子过去了,清泉先生仍记得那首诗。2004年春,他画《虎溪图》以作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湖南省立一中从涟源七星街迁回长沙,校址就在小吴门外的清水塘路。熊清泉分在文科27班,朱镕基分在理科26班【图为:今长沙市一中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熊清泉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9月增选为中央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熊清泉当选为中央委员,朱镕基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图为: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中的湘籍和在湘人员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3年,熊清泉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夫妇及其孙女在南岳圣帝殿前坪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老同学再次相聚。数十载情谊,他们之间说得最多的是那句“心总是相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6月20日,熊清泉因病在长沙辞世。朱镕基闻悉后,发来唁电并送花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话说,清泉先生因家中经济拮据,高中毕业没有报考大学。他回到老家,在湘乡县城一中当了一名图书仪器管理员兼做家庭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辅导一中附近富裕家庭两个子女的学业,结果双双被大学录取。所得20担谷子的报酬,用来偿还了家中供他上学所借的8担谷子【图为:今湘乡一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国立师范学院招生。他见广告上有“进校学习不需交学费,每月还给学生发放生活津贴”的说明,便赶紧报考并被录取到史地系【图为:时南岳山下的国立师范学院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11月,清泉先生在国立师范学院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组织“方生社”,从事进步的学生运动。在这里,他接触到周礼、刘东安、熊家宽、谭安猷等中共地下党的同志【图为:就读国师时的熊清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泉先生曾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益友的指引和帮助,既要有人指引前进的方向,又要有人指导具体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几十年的革命工作经历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很大,一个就是湖南地下党工委书记周礼,教育和引导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3年,清泉先生撰文纪念周里诞辰一百周年。回忆参加革命和在省委领导岗位上与周里共事的经历【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湖南省工委书记周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里(1903—2000),又名周礼,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酃县县委书记、酃县红军医院政委,湘赣省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委员,酃遂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湘鄂赣特委组织部长兼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湘南临时特委书记,湘南特委组织部长、特委书记,湖南省工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在北京召开【前排右起:夏赞忠、陈邦柱、尹长民、万达、</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熊清泉</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周里</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首道、邓力群、陈再道、毛致用、刘夫生、石新山、孙文盛、杨正午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中国成立后,周里任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书记,湘南区党委书记。文革后,任湖南省委书记兼省政协主席。党的第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图为:1997年9月,熊清泉与周里(右)在北京参加党的十五大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4月,清泉先生在国立师范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史地系设有党支部,支部书记王向天,组织委员曾卓,宣传委员黄显孟、李寿彰【图为: 1985年6月,中共湖南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同志合影(前排中:熊清泉,前排左八:王向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8年,熊清泉【左三】、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教委主任王向天【左四】、省科委主任陶敏【左一】与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左二】在公务列车上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国务院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1991年9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宋健是国务院领导,还是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兼清华大学博导,倪岳峰是他所带的学生中,第一位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0年10月13日,中共湖南省委六届一次会议全体同志合影【前排右起:朱东阳、杨敏之、夏赞忠、庞为强、杨正午、陈邦柱、刘夫生、</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熊清泉、</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刘正、孙文盛、</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王向天</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沈瑞庭、国防科大领导、李建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立师范学院的老同学在长沙合影【左起:易晴薰、周作翰、熊清泉、曾卓、邓国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显孟是熊清泉的入党介绍人,熊清泉与李寿彰是“五同”好友(同年、同月、同日、同班、同学)。当时,李寿彰负责收听电台并作记录,熊清泉与曾卓、黄显孟等负责时事评论、美术编辑和刻版印刷,秘密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左起:李寿彰、熊清泉、黄显孟重返南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回,李寿彰上了敌人的黑名单。特务来学校点名,大家让他冒名顶替一个江西籍返乡学生。当点到那个学生的名字时,他没反应过来。清泉先生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角,他赶紧答“到”,总算掩饰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中午,他们以印教学讲义的名义在学校印刷宣传资料。一个姓田的训导员(国民党特务)查岗,走过去翻了翻,见印的确实是教学讲义就走开了。其实讲义下边是党组织的宣传资料,查出来是要坐牢甚至杀头的。他们预备了根大木棍,一旦暴露就会把那特务收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胜利推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政府胁迫国立师范学院迁往广州,断供了该院经费,强行疏散师生。党组织发动护校队和师生举行了游行,并向政府提出拨款诉求【图为:国师游行队伍从校本部出发时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8月,刚从浙江大学转任国师博物系主任、代理院长的王兆澄率领有关人员赴衡阳请领经费。8月10日,运款返校途中,国民党军队制造血案,钱款悉数被劫,王兆澄等五人不幸遇害。</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9年,清泉先生约国师同学重上南岳并参观了王兆澄等五烈士墓。半个世纪,风风雨雨,旧地重游,感慨良多。他口占一首:“杜鹃为啥这样红?当年烈士血染成。年迈岂能忘国耻*,白龙潭畔志长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3年8月23日,清泉先生作《南岳杜鹃红》并题款( *指1999年5月8日凌晨,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3名中国记者牺牲,伤使馆工作人员20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泉先生与这些同学常有来往,尤其是湖南师大的周作翰教授,一口东阳话、两道浓剑眉,为人特别直爽【前排左起:刘欣森、李竹溪、熊清泉、周作翰、易晴薰,后排左起:李寿彰、黄显孟、孙兴诚在南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我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时,才知道原来易晴薰是易中天的姑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底,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从南岳迁址长沙岳麓山【图为:岳麓书院保存的毛主席手书的“湖南大学”校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3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撤销(1959年7月恢复),组建成立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这也是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都视熊清泉为校友的缘故【图为:颜家龙为湖南师范大学所题校训“仁爱精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但白崇禧的部队仍盘踞在衡阳。8月13日,南下入湘工作团会同中共衡山县工委在石湾成立了衡山县人民政府。清泉先生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学校去石湾参加南下县委组织的整训【图为:今衡东县石湾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0月6日,衡宝战役打响,衡山县城解放,清泉先生被分配到县委办公室担任干事。从此,这个农家子弟由秘密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开始公开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了【图为:解放军进驻衡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1年春,在土改中翻身得解放的童养媳康菊英,为了走出缺牛缺农具的困境,主动以人工同别人换耕牛和农具使用,由此带动有同样困难的农民自愿组成变工队,后在衡山县委的引导下发展成互助组【图为:康菊英(前排左二)与互助组成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秋,康菊英互助组被评为湖南省特等模范互助组,她本人评为省特等劳模、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图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康菊英互助组的奖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9月25至10月2日,康菊英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在怀仁堂接受毛主席的宴请。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第三届国庆观礼【图为: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3年3月8日,全省第一个初级社——康菊英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衡山县十一区横岳乡诞生,康菊英被推选为社长【图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工农文化读物《女社长康菊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清泉先生由干事逐步成长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并与工作中常有接触的衡山县收音站收音员吴沁沅产生了感情【图为:熊清泉(前排中)、吴沁沅(后排右一)等在衡山工作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父是南岳邮局的职员,在老家醴陵置有田地,土改中被划为地主。因家庭成分问题,组织上不同意他俩来往,把吴沁沅派去康菊英互助组经受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三年的考察,她在那里表现不错,还当上了合作社的妇女主任。最后,党组织批准他们结为夫妻【图为:1954年5月,熊清泉与吴沁沅的结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的衡山县委书记宁生(1923.03~2012.10),河北丰润人,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下入湘后,曾任新田、零陵、衡山县委书记,衡阳、零陵、长沙、湘西等地市州主要领导,省委党校校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图为:1998年,熊清泉与宁生(右)在省委十号楼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担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南下干部赵培义,当时是衡山县委驻康菊英互助合作社工作组的组长【图为:1994年9月,熊清泉夫妇(左四、五)与赵培义夫妇(左二、三)等在山西大同石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衡山的土改和互助合作运动搞得不错。除康菊英合作社外,有名的还有周仁六、陈光林等互助组。熊清泉写了一篇《土改后农村向何处去》的文章,选登在《土改工作简报》上。杜润生看到此文后,亲自来到衡山了解情况并听取汇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杜润生(1913-2015),原名杜德,山西太谷县人,193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组织领导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图为:杜润生晚年漫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8月,清泉先生被调到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二处(互助合作处)任副处长,从事有关农业互助合作方面的具体工作【图为:1954年7月26日,衡山县委同事欢送熊清泉(前排右一)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省委正在领导全省范围内蓬勃开展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当年,湖南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洪灾,农村工作任务异常艰难和繁重。于是,省委农村部决定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到农村去蹲点,在实践中摸索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办法和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省委农村部的点就选在东郊的长沙县高山乡(今春华镇),周敬文、唐冬生、周新安等先后在那蹲点,分别住在武塘、大兴、青山等地的贫农、下中农家中【图为:今春华镇田园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5年1月,在省委工作组的指导下,长沙县高山乡成立了武塘初级农业互助合作社【图为:武塘纪念亭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这个初级社通过整顿,将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占优势,掀起了湖南省农业互助合作化建设高潮【图为:武塘纪念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敬文将这一情况写成《长沙县高山乡武塘农业社的严重情况及整顿巩固的做法与经验》一文,在省委农村部编印的《互助合作》1955年第九期上刊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省委将这些经验和做法,整理成《湖南长沙县高山乡武塘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从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占优势》的材料,上报党中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毛主席对该文作了长达1729字的批语。同年12月,以《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为题汇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图为:矗立在武塘纪念亭中毛主席所题的“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碑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主席对武塘农业互助合作社的批示,从政治的高度总结出指导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重要工作原则,为在党的领导下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一时间,武塘远近扬名,前往参观学习、调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图为:武塘纪念亭中,石碑背面刻有毛主席1729字的批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6年4月,清泉先生从省委农村工作部调任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当时,部里领导经常下乡调查研究,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就由他负责处理【图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熊清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长沙县春华公社武塘大队是省委的工作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主席曾就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吃饭”提出了六个论断,即:“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靠老实吃饭”“靠总结经验吃饭”。用鲜活生动的大众化语言,形象而深刻地阐释了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图为:毛主席语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省委书记张平化带队来到长沙县春华公社武塘大队蹲点,工作队分散住在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程潜、王延春、李瑞山、苏纲等省领导陆续来到武塘大队蹲点。为了方便工作,就在合兴生产队的大镜园建了七弄土砖平房,起名“抛砖屋场”。</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还住过王震、陶铸、雷洁琼、胡愈之等领导,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讲:“来过好多大脑壳”。</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处为我们共产党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优秀品质;是省委勇担使命,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农村经济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华一直是湖南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省委农村部、组织部和后来担任长沙市委、省委领导工作的那些年,清泉先生没少来这个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4年5月,他陪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又来到春华考察农村农业情况【图为(左起):余合泉、熊清泉、雷洁琼、潘基礩在春华渡槽下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兴山村党支部书记田谷城介绍,村里的粮食生产连续5年平均亩产超过1吨。全村在1200多亩山地上种植了当地特产“春华李”,已有800多亩挂果,平均男女老少每人1亩,去年每亩李子纯收入4000元。雷洁琼指着他怀抱三四岁的小女孩风趣地说:“你也有4000块啦!”【图为:熊清泉(左一)与雷洁琼(左二)在大兴山李子基地考察了解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3月,省委调熊清泉任湘潭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区委书记、韶山公社书记、韶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当时,韶山公社的书记是要在毛主席那里备案的。事后得知,因他在韶山隔壁的杨林公社办社教试点,农业生产搞得不错,省委副书记李瑞山才推荐他去韶山工作的【图为:1964年,李瑞山(左三)与武塘生产队农民在田间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瑞山(1920.11-1997.10),陕西延长人。15岁入团,16岁转党,曾任共青团延长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陕甘宁边区青年抗日救国会组织部部长、主任(参加延安干部培训班),黑龙江北安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克东、望奎县委副书记兼县委组织部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南下入湘后,担任宁乡县委书记,益阳、常德地委副书记、书记,省委农村部部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36岁任省委副书记,后来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秘书长兼长沙市委第一书记,是个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作风民主、注重实干的领导【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李瑞山在武塘生产队与农民一起扮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瑞山离开湖南后,任陕西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政协主席、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政委、陕西省军区第一政委,国家经委副主任、顾问,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图为:1992年,熊清泉(左三)与李瑞山(左四)、刘夫生(左五)等在北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6年6月17日,毛主席秘密回到韶山。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首《七律·有所思》系主席在滴水洞所作,这是他最后一次回韶山,也是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首诗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主席这次回到韶山,一是休息,二是读书,三是思考正在开展的“文革”中的一些问题。6月28日,他离开韶山时,省里请示要否发消息。他说,我都没跟乡亲们见面,还发什么消息?接着对滴水洞的管理人员说:“你们要把房子管好啊!我还要回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为:1966年6月22日,毛主席【前排左五】在韶山滴水洞接见湖南省委、湘潭地委和县委部分负责干部并合影【前排左六为代理省委第一书记王延春,二排左六为湘潭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区委书记、韶山公社党委书记熊清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光阴像时钟里的摆,看似有心却亦无情。有的记忆会随岁月而流逝,有的则历久弥新,仿若昨日,犹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先生不提倡写自传,但他又不止一次提到那些爱过他的、帮过他的、救过他的和培养过他的亲人、朋友和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实从来不会与历史绝然隔开,记录一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或许还会从那些流逝的痕迹中得到启迪(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编者注:</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文未经有关方面审核,本人文责自负。如有修改意见,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