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李兆芳老师是山东歌舞剧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下图是她与山东歌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乐贵先生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剧照。李兆芳老师在剧中饰演“英姑”,李乐贵老师在剧中饰演“刘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李兆芳老师在电影《平鹰坟》中演唱的插曲~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之窗|李兆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演唱民歌一定要心中有爱</b></p> <p class="ql-block">大众日报</p><p class="ql-block">2022-09-29 00:48大众报业集团</p><p class="ql-block">今年86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李兆芳,是山东歌舞剧院老一辈独唱演员,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山东民歌演唱群体的杰出代表”。时至今日,她还经常应邀走进高校,向音乐专业的学生传授民歌演唱技艺。</p><p class="ql-block">由李兆芳口述,刘萍、王培源、吕季明编著的《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一书,日前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编者之一、山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进修学院名誉院长吕季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全面展示了李兆芳的成长经历和演唱艺术,同时精彩呈现了山东民歌演唱家群体的舞台人生,展示了山东民歌的独特魅力、艺术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的附录中还专门印制了包括《沂蒙山小调》在内的6首经典山东民歌作品二维码,手机扫码后就能听到李兆芳那些年的舞台演唱录音,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她的歌声、山东民歌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演出《大众日报》报道了</b></p><p class="ql-block">李兆芳的老家在济南长清区,小时候家境贫苦。新中国成立后,她光荣参军,成为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后来转业到山东歌舞团即现在的山东歌舞剧院,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吕季明介绍,李兆芳演过6部歌剧。1961年,主演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然后主演《农奴戟》《夺印》《红梅岭》《沈秀琴》,再后来演出《洪湖赤卫队》、舞剧《白毛女》。学了几百首民歌,舞台上演唱过的山东民歌近百首,再加上外国民歌,总计百余首;其中,代表曲目包括《对花》《赶集》《四季花开》等。为电影《平鹰坟》、舞蹈《做军鞋》等配唱。曾参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领导人和外国友人演出300余场。</p><p class="ql-block">李兆芳的成长经历,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新中国挖掘和培养文艺人才的成果。她出生在农家,走进校门还没半年就辍学了,12岁成了家里的整劳力。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办起扫盲班、夜校、识字班,她积极参加。村里的其他集体活动,李兆芳也热心参与。1953年,她考上东王完小,并当上了全校的文艺委员。“学校里大家一块唱歌,我还站在小凳子上打拍子。”李兆芳说,“我记得我参加表演的第一个戏是《小女婿》,有点儿像评剧,在学校里排,在学校里演。我在这个戏里演主角,这时候就算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了。”</p><p class="ql-block">1955年,李兆芳完小毕业,进入长清县文化馆,加入了县文艺宣传队。那时候,省里要举办农民文艺会演。李兆芳和同学刘秀婷排演的《拾棉花》,通过县文化馆选拔,先参加地区会演。当时长清县属于泰安地区,她们到泰安参加会演比赛。地区会演结束,李兆芳获得参加全省会演的资格。但是,因为搭档未能晋级,她只能更换节目,紧急学唱女声独唱《绣金匾》参赛。</p><p class="ql-block">李兆芳对这次全省会演记忆犹新。会演于1956年3月在济南的山东剧院举行,在这里,李兆芳认识了代表聊城参赛的袁素春。袁素春排在第一天演出。李兆芳说:“她唱的是《五哥放羊》,那时候我觉得怎么有这么好听的歌,下面观众的反应也很热烈。第二天的《大众日报》就有关于她的报道。我第二天演出,唱《绣金匾》,下面观众的反应也很热烈。第三天《大众日报》也有关于我的报道。”</p><p class="ql-block">这次会演结束,李兆芳获二等奖。随后,她被选送到山东群众艺术学校训练班深造。结业后不久,李兆芳穿上军装,进入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正式成为部队的一名文艺战士。</p><p class="ql-block">随着视野的逐渐开阔,再加上李兆芳善于学习,她的演唱水平快速提升,成为活跃在舞台上的一位深受大家喜欢的民歌演唱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追求美,但不失朴实</b></p><p class="ql-block">在文工团,李兆芳认识并与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合作,其中包括王音旋,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两人一直搭档演出。</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我们搭档唱《撒大泼》,她演妈,我演闺女。”李兆芳说。《撒大泼》是全省会演涌现出的一个优秀节目,之前李兆芳和袁素春曾合作演过这个节目,反响热烈。《撒大泼》主角是一位29岁的农村姑娘,因为没结婚,跟她妈撒泼要婆婆、要丈夫,表现时代新风尚。当时这个节目还有一点儿反封建、提倡婚姻自由的意味。节目整体风格诙谐,语言风趣。“因为演唱反响很热烈,每次演了都要返场,我们俩就一直合作这个节目,一直到了山东歌舞剧院还是我们俩合作。有时候返场没歌,她就教给我一首叫《猜花》的山东民歌。”</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文化部在北京主办全国民歌独唱重唱演唱会。山东组织的参演队伍除李兆芳外,还包括王音旋、韦有琴、庄慧英、杨松山等。李兆芳回忆:“我和王音旋合作演唱了对唱《撒大泼》,我独唱了《对花》,受到现场观众热烈欢迎。我们还返场演唱了山东民歌《大小姐赶集》。”</p><p class="ql-block">正是在文工团这段时间,她们两人经常被选派参加山东省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有关民歌、民族器乐方面内容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他们教歌的时候,也给我们讲这些民歌背后的故事。”李兆芳说,“这对我又是一个大的启发和促进,我开始接触民歌、热爱上民歌。”</p><p class="ql-block">转业到山东歌舞团(山东歌舞剧院前身)后,排演歌剧《白毛女》,团里选择李兆芳演喜儿,即演主角。李兆芳说:“压力很大。我是农村唱小调出来的,在歌唱方面压力不大,我觉得我的嗓子能行,但这么大型的歌剧,而且是这么有名的歌剧,能不能演好,是我最大的压力。”</p><p class="ql-block">演喜儿,李兆芳自然有很多优势,比如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另外她个人对演好角色的热情也很高,投入很多精力去琢磨人物。李兆芳说:“但是,排到中间的时候,老排不下去,因为我的感情深入不到那里,老是找不到那种感觉。”</p><p class="ql-block">时任团长并担任《白毛女》导演的于太赏,决定带着所有担任角色的演员到北京去观摩学习。郭兰英正好在北京演出《白毛女》。李兆芳回忆:“去天桥剧场看郭兰英演出,看了两场。看完以后,我心里有点底儿了。跟郭兰英学了很多,对我很有启发。回来再排练,进度就快了很多。”</p><p class="ql-block">演喜儿,李兆芳吃了很多苦。喜儿爹去世,喜儿下跪。考虑到人物的心情,这个动作肯定不能慢慢地去做,也不能显得轻飘飘的,而是要又急又重地跪下去。李兆芳说:“我这两个膝盖就没有好过,都是淤青。”</p><p class="ql-block">山东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许荣爱,谈到自己对几位演唱山东民歌艺术家的印象时说:“李兆芳的声音突出了美和甜,音色明亮,声音非常透,咬字清晰。韦有琴的声音突出了高亢、豪放。王音旋突出了创新。三个人的演唱,如果不注意听,感觉就是一个声音;仔细听,区别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许荣爱特别评价,李兆芳的演唱追求美,追求俏,但没有丢掉朴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歌演唱,藏着技巧和方法</b></p><p class="ql-block">吕季明介绍,近年来,李兆芳多次应邀到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等高校讲学,辅导学生演唱山东民歌。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李兆芳都会把自己所学、所思、所得倾囊相授。</p><p class="ql-block">李兆芳说,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一定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演唱者一定要细心揣摩,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进行二次创作,在演唱时把这种特点和亮点表达出来,让这首歌更加丰满,“如果一味按照谱子死板地唱,会有很多细小的味道、出彩的地方唱不出来。”</p><p class="ql-block">她举例,像《对花》,里面出彩的东西,谱子上一点儿都没有。如果唱“正月哪得儿里来嘿嘿嘿”,听上去就很美、很顺。其实,这首歌的精华正是在“正月哪得儿里来”“嘿嘿嘿”的唱法处理上,属于画龙点睛,如果这两个点唱不出来,精华就没了,味道就平淡多了。</p><p class="ql-block">她说:“民歌不只是要会唱,还要懂得进行艺术加工,一定要把我们山东民歌唱得美一点儿。”</p><p class="ql-block">求美,但对于民歌来说,千万不能丢掉地方味儿,千万不能丢掉民歌的魂。民歌的魂怎么体现?李兆芳认为,“有颤声,有打得儿,还有衬词。”她说,有一首歌叫《看郎》,歌词唱道:“姐儿南院去插花儿,咿个呀儿哟,情郎哥儿捎书儿,叫奴去瞧他呀哈,两手是无啥拿了嚎嚎……”在这几句唱词里,“了嚎嚎”就是衬词,里面有一个上滑音和一个下滑音,把这个调儿唱出来,山东民歌的特点也就有了。</p><p class="ql-block">李兆芳说,演唱民歌让自己获得很多荣誉,也让自己悟到了很多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她说,能把大型歌剧《白毛女》演下来,就是受益于民歌。“我的高音,在民歌里用,到戏剧里面照样用,但是方法上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咬字,唱‘北风吹’,就不能用山东话唱,用普通话去唱,‘北风那个吹’,唱起来就好听了。”</p><p class="ql-block">真假声的灵活使用,也让李兆芳在演唱中游刃有余。她说,在文工团时,学过一阵河北梆子,在唱法上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白毛女》中哭爹一段唱“霎时间天昏地又暗”,唱“霎”字时,开头音很高,但不能一下子全部真声,全部真声就发裂,就不好听了。她说:“你得有方法,上面假声,下面真声,唱的时候,声音还在上面,下面还托着,不全是放下来,听起来很自然很好听。关键就是气息的控制。”</p><p class="ql-block">每次到高校给大学生做讲座,李兆芳都特别强调,演唱山东民歌,一定要心中有爱,有对民歌的爱,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爱,“有了发自内心的对民歌艺术的真诚的爱,才能在演唱中生发出那种真挚的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来。”(大众记者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p> 欢迎继续欣赏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w6plio"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大美济宁,俺可爱的家乡</a> 🌹</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ulbtmd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杨君帅空竹追梦两万里 🌹</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