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第四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家庭教育课程

霏霏智心馆

<p class="ql-block">第58讲《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第四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各位家人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又到了我们共修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了,欢迎大家走进【霏霏智心馆】→【家庭教育讲堂】,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给青少年的党史》</p><p class="ql-block"> 第四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第58讲</p><p class="ql-block"> 五、科技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在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到北京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3000多名演职人员。</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到话筒前。他先用双手示意大家停止鼓掌,然后开口说道:今天正式开会前,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但是我要提三个要求:第一,大家不要跳,大会堂的楼板会承受不住的;第二,大家不要高呼口号,我的耳朵会受不了的;第三,注意维护会场秩序。</p><p class="ql-block"> 大家全都屏住呼吸,竖起了耳朵。</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国在西部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有人兴奋得蹦起来,接着更多的人跳了起来,后来所有的人像起伏的浪头般不断地跳起落下。 </p><p class="ql-block"> 在场的所有人只有一个感觉:作为中国人,此刻是多么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夜晚,北京长安街上人头攒动。人们奔走相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巨龙腾飞,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p><p class="ql-block"> 中国神话说,喷火的龙是全能的猛兽,它会带来好运气。它始终追逐着一颗火珠子,这象征着中国永远追求着知识。</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的龙年,龙给中国带来了好运气。神话就说,它会带来好运气。对他们来说,龙已经逮住了火珠子。</p><p class="ql-block"> 科技十分落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在成立十几年后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p><p class="ql-block">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p><p class="ql-block"> 这句流传于世的著名论断,是毛泽东1946年8月6日在延安枣园接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的。</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英勇奋战,取得了节节胜利。美国总统杜鲁门为挽回败局,通过媒体多次叫嚣要使用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表现出大战略家的从容:不要说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杜鲁门不敢冒险打一场原子战争,就是真想在朝鲜投原子弹,也没有义务通知对方。</p><p class="ql-block"> 1953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着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我军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订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p><p class="ql-block">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在战略上蔑视原子弹的同时,在战术上更加重视原子弹的研制了。</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15日,一次绝密会议在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召开。</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这次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彭德怀、邓小平等在京的中央领导人都参加了会议,专门听取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关于原子能等问题的汇报。</p><p class="ql-block">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开宗明义地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介绍了铀矿资源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密切关系,并分析了我国铀矿资源的分布情况。钱三强介绍了原子科学发展简史和美、苏、英、法等国发展原子能的概况,着重介绍了我国近几年所做的有关工作。接着,刘杰做了补充,讲述了1954年下半年我国第一次在广西发现铀矿的经过,并用铀矿石标本和探测仪器现场演示给大家看。</p><p class="ql-block"> 当铀矿石被放在测试放射性的仪器前时,测试仪发出了“嘎嘎”的响声,参会的领导人听了十分兴奋。大家对这小小的矿石竟蕴藏着神话般的巨大能量感到新奇。</p><p class="ql-block"> 与会的领导人一致赞同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中国制造原子弹这件事就在这次会议上拍了板。</p><p class="ql-block"> 会后,中央领导和科学家们一起吃饭。平时极少沾酒的毛泽东端起了一杯葡萄酒说:“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p><p class="ql-block"> 全世界都有震感</p><p class="ql-block"> 苏联在1949年8月就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赫鲁晓夫自1953年上台后,一直不同意中国搞原子弹,借口是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中国有苏联的核保护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1956年,国际形势急剧变化,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的支持,因此在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这一点上态度有了改变。</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次谈判,中苏两国于1957年10月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具体内容包括: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等技术资料,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派有关专家来华帮助开展研制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项协定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因为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两国关系恶化而突然中断。</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赫鲁晓夫在访美前夕致信中共中央,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为避免谈判受到影响,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等技术资料。</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沉重,但仍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对在场的人员说:“不要怕,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还是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很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算的。”</p><p class="ql-block"> 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让中国人民憋足了一口气,立志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回苏联,并把重要的技术资料全部带走。他们还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p><p class="ql-block"> 面对困难,毛泽东再次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随即,大江南北的各路人才纷纷向罗布泊试验基地聚集。有一对夫妻各自接到命令后,因保密原因互相隐瞒,分别出发。一天清晨,当妻子在一棵老榆树下等待开往场区的汽车时,突然看到一名南军人朝这边走了过来。等男军人走到跟前,四目相对,两人心里都是一惊,但他们很快平静了下来,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两人都是到罗布泊执行核试验任务的。</p><p class="ql-block"> 指挥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个故事后,称赞他们是祖国的好儿女,并给这棵见证了忠诚与爱情的老榆树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叫作“夫妻树”。</p><p class="ql-block"> 从北京的实验室到大西北的建设工地,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官兵咬紧牙关苦干、实干。虽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浮肿病,在沙海中每移动一步,在发射架上每攀登一次,都十分困难,但实验室里的灯光总是彻夜通明,建设工地上的歌声总是高亢嘹亮。</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我国核工业建设取得很大进展。</p><p class="ql-block"> 1963年3月,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完成;11月29日,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p><p class="ql-block"> 人们看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4日,我国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宣布中央命令: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间定为北京时间1964年10月16日15时。</p><p class="ql-block"> 零点时间及核爆炸时间。</p><p class="ql-block"> 第一颗原子弹采用铁塔上爆炸的方式,就是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再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最后插雷管引爆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这座耸立在戈壁滩上的铁塔高102米。站在铁塔上,极目远眺,可以看见周围分布着用于核爆效应试验的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建筑群等,宛如大战前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当主控制站的技术人员按下电钮后,只见强光闪亮,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云霄。</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拿起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专线电话,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继续报告说,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当即代表党中央向原子弹研制人员和其他参加试验的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后,他将这一消息报告毛泽东。毛泽东也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查清楚再发表。</p><p class="ql-block"> 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非同小可,以至于远在万里之外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这次核爆炸所产生的震波能量。美联社和路透社相继对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进行了报道,全世界都有了强烈的“震感”。</p><p class="ql-block">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中国政府在《新闻公报》中明确表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p> <p class="ql-block">  给核弹头插上翅膀</p><p class="ql-block"> 有了威力大的原子弹,还得有飞得远的运载工具,才能形成战略威慑。因此,核弹头与导弹的结合试验就被提上了日程。</p><p class="ql-block"> 1965年2月,空军首长亲自确定机组人员,进行投弹前的飞行轰炸训练。从万米高空看去,直径200米的靶标只有5分硬币大小,投普通的航空炸弹,投在靶心周围200米范围以内就算优秀,可是投原子弹的要求要比这个高的多。</p><p class="ql-block"> 在原子弹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了房屋、铁路、桥梁、地下工事等设施,放置了车辆、舰艇、飞机、坦克、大炮等各种物品,组成了效应物群,以检验原子弹的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因此,必须把原子弹投到靶心周围100米的范围之内,才能保证获得科学的数据。</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13日8时13分30秒,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轰–6轰炸机飞上了天空。当飞机进入试验场区时,天气良好,蔚蓝的天空上点缀着几朵白云。很快,靶标出现在飞行员的视野内:方形的白框里套着一个直径约200米的白圈,白圈中央画着一个白色的“十”字。</p><p class="ql-block"> 机组人员摁下投弹按钮,减轻了重量的飞机轻轻向上一蹿,原子弹如利剑出鞘直扑靶标。</p><p class="ql-block"> “轰隆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p><p class="ql-block"> 6秒钟后,排山倒海般的蘑菇云裹着巨大的冲击波汹涌而来!据雷达测定,原子弹在距靶心40米处爆炸,爆炸威力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国的原子弹开始真正成为可供实战使用的核武器。当天,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我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p><p class="ql-block"> 从首次核装置试验成功到制成核航导弹并空投试验成功,我国仅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发给他一个一吨重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在抓紧试验原子弹的同时,300万吨级氢弹的研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p><p class="ql-block"> 从原子弹到氢弹,是一个质的飞跃。一位专家说:不能否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借鉴了苏联的一些东西,但是氢弹的研制则完全是我们自力更生,从头摸索。</p><p class="ql-block"> 关于氢弹的研制,核武器研究院提出了一个从理论探索入手,做3次核试验,分3步走的氢弹攻关规划。为了获得试验关键点的数据,北京和上海的几十名科研人员开始在计算机上争分夺秒地进行计算。</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科研条件有限,计算带都是一摞一摞的,要用麻袋装,科研人员小心地查看每一条纸带,以保证每一个打眼都不破裂,否则就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经过100多天的计算,试验关键点终于有了突破,整个氢弹研制工作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一下子驶入了快车道。</p><p class="ql-block"> 正在北京的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马上赶到上海请大家吃饭。虽然只是每人吃了一碗阳春面,但年轻的科学家们还是感到十分侠意。</p><p class="ql-block"> 经过紧张的准备,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的零点时间定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整。</p><p class="ql-block"> 当飞机进入空投区后,指挥员发出了清亮而有力的报时令:“……5、4、3、2、1,起爆!”</p><p class="ql-block"> 可是,半分钟后飞机仍在空中盘旋。原来,负责投弹的第一领航员极为紧张,竟忘记了按自动投掷器的按钮,以至于氢弹没能在预定的8点准时投下。</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随即指示罗布泊指挥所:“请告诉飞行员,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p><p class="ql-block"> 飞到第三圈时,飞机投出了白色圆柱体的氢弹,氢弹在湛蓝的天空中拽着降落伞,摇晃飘落。突然,伴随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p><p class="ql-block"> 成功了!在场的人们欢呼雀跃,激动的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大当量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五年零六个月,在中国之后进行氢弹试验的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速度惊人,极为不易。</p><p class="ql-block">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惊呼:中国在通向完全核地位的道路上前进的速度,又一次是西方专家大为惊诧。</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高兴地说:两年零八个月搞出氢弹,我们现在在世界上已经是第四位。我们搞原子弹、导弹有很大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撤走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要发给他一个一吨重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飞天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 飞天,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由此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当听到代表们又一次谈到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这个话题时,毛泽东有些坐不住了。他扫视了一下会场,对大家说:近一段时间来,人造卫星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苏联在去年就把卫星抛上了天,美国在几个月前也把卫星抛上了天。我们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讲到这里,大手一挥,果断说道:“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话音刚落,所有与会者都站起来热烈鼓掌。</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1965年,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射人造卫星的基本条件已趋于成熟。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建议:早日制订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5月,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向中央呈送的《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人造卫星发展规划。</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全面展开。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因此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便定为“651”。</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日,周恩来为准确掌握人造卫星研制的准备情况,将有关专家召集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认真听取了钱学森等人关于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相关情况汇报。</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听得特别仔细,当听到导弹参数时,对几个参数在笔记本上进行了计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结果与设计指标差了几毫秒?”</p><p class="ql-block"> 汇报的专家大为惊讶,忙解释说:“对不起,是我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四舍五入了。”周恩来严肃地说:“各项工作一定要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历经12年风雨磨难,名为“东方红1号”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终于就绪。</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泽东批准实施发射。</p><p class="ql-block"> 21时35分,“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喷出长达几十米的火焰,腾空而起,各地面跟踪测量台站接连报告:“捕获目标!”“跟踪良好!”“飞行正常!”“星舰分离!”“卫星入轨!”“工作正常!”……</p><p class="ql-block"> “长征1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便一举成功。</p><p class="ql-block"> 全体工作人员尽情地欢呼、跳跃,互相拥抱,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接收到“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所发射信号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p><p class="ql-block"> 4月25日下午,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p><p class="ql-block"> 各国驻华记者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向本国报道这一重大新闻,惊呼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神速,令人惊异,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是“轰动世界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名言金句——</p><p class="ql-block">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读党史 长智慧——</p><p class="ql-block"> 面对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忠心报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研制“两弹一星”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p><p class="ql-block"> 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p class="ql-block">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少年朋友正处在求学和成长的黄金时期,只有坚定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锻炼锤炼过硬本领,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格局、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修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恭念【感恩词】:</p><p class="ql-block">感恩天地滋养万物,</p><p class="ql-block">感恩国家培养护佑,</p><p class="ql-block">感恩父母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感恩老师辛勤教导,</p><p class="ql-block">感恩同学关心帮助,</p><p class="ql-block">感恩农夫辛勤劳作,</p><p class="ql-block">感恩大众信任支持,</p><p class="ql-block">感恩所有付出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感恩[合十][合十][合十]</p>

原子弹

人造卫星

氢弹

中国

毛泽东

研制

第一颗

年月日

感恩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