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汉三老石室<br> 汉三老石室位于观乐楼南面,建于1922年,以庋置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而名。<br> 这座铁栅门紧锁的石室里庋藏的“三老讳字忌日碑”通高90.5厘米,宽45厘米,碑文基本完好。全碑217字,字画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此碑堪称是一方价值连城的国宝,有极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石”。 三老是汉代官职,是掌管教化的一种荣誉尊衔,无行政权和俸禄。三老讳字忌日碑主要记述一位名叫“通”的地方官“三老”和妻子、儿子、儿媳、孙子等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及其逝世的日子(忌日),该碑是“三老”后人所立,目的是让后代子孙在言语文字上知所避讳,并且记住祖先的德业,晓得祖先的忌日,以便于后人祭祀。 三老讳字忌日碑1852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1919被辗转运至上海,待价而沽。1921年,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和创始人之一的丁辅之等“犹不忍其沦于异域,而图永久保存之”,于是广联同乡,布告同仁“此吾乡邦文献所系”,吁请协力“醵金赎之”。浙人闻风响应,名流慷慨解囊,共募集8000银元赎得此碑。1922年7月,《汉三老碑》运至杭州,西泠印社“择西湖孤山之阳”,集3270银元建造“三老石室”用于筑室庋藏。吴昌硕专此写了《汉三老碑石室记》:“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壯湖山。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汉三老石室旧照</i></h5> 三老讳字忌日碑的下方是“汉·画像石”。保护玻璃反光较强,加上手伸入紧闭的铁栅门拍摄,不好拍。 室内还收藏有魏、周、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碑刻及石鼓文、画像石等。石鼓文最近已移至印社竹阁的西侧。 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价值。 三老石室的石墙上有匾额及多幅楹联。 门楣匾额“汉三老石室”,楷书,冯煦1923年书。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阳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 门旁楹联为丁上左撰,黄葆戊1925年书:“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 旁款:“中元乙丑春日,钱唐丁上左撰,长乐黄葆戌书。”黄葆戊(1880~1968),字霭农,福建长乐人,著名书画家。 外侧联为1924年张钧衡书:“我思古人有扁斯石;其究安宅莫高匪山。”旁款:“甲子孟春之月,张钧衡集葩经。” 北面石柱上有一联,由朱景彝1924年题:“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 旁款:“甲子万花生日,胥云龛主朱景彝题。”朱景彝(1868~1948),字畅甫,又字鬯父,号剑芝,晚清著名学者、实业家、书画家、藏书家。 【29】岁青岩<br> 岁青岩位于汉三老石室的下方。<br> 岁青岩起名于1918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及其从孙吴善庆为表其先世岁青公之德,在岩石处勒文述之,名岁青岩。 岁青岩刻石下方,有首任社长吴昌硕为其篆书。 岁青岩外侧支撑汉三老石室的石柱上有楹联一副,1933年社员童大年题书:“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 旁款“西泠印社卅周纪盛,癸酉春仲童大年题。”童大年(1874~1955),原名暠,字醒盦,又字心安,一作心龛,号性涵、松君五子等,上海崇明人,篆刻家。 【30】题襟馆<br> 题襟馆位于印社的东北角。<br> 题襟馆又名隐闲楼,建于1914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王一亭、吴昌硕、吴石潜等筹资而建,当时为该会在杭州的艺术活动场所,后捐西泠印社,现为社员活动场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题襟馆旧照、王一亭与吴昌硕合影</i></h5> 海上题襟馆书画会是清末上海一个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书画金石艺术团体。它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中国书画研究会(又称上海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研究会)。会长吴昌硕、副会长王一亭。襟:原指人们上衣的拼缝,在民间,人们习惯把姐妹各自的丈夫之间的关系称作连襟,表示关系之亲密,襟字引申义为胸怀、抱负;题襟:题写胸怀、直述理想之意,即同好结友。 “题襟馆”匾额由著名书画家金尔珍1914年题书。金尔珍(1840~1919),字吉石,号少芝,又号苏庵、苏盫,别署梅花草堂,回族,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擅长书画,兼通金石,精鉴别。“题襟馆”三字笔力遒劲豪宕,豁达端庄。 馆内墙上嵌有丁敬《砚林诗墨》真迹刻石,或龙飞凤舞,或清秀隽永,让人目不暇接,分31石刻于三面墙上。馆内墙上还嵌有吴昌硕撰并书的《隐闲楼记》行书刻石,1915年勒,还有钟以敬、徐子静、周李光画像等。有点遗憾,反光太厉害了,未能拍得清晰图片。 馆门廊东侧墙壁上有《吴昌硕饥看天图》刻石以及《赵之谦画像》刻石。 《吴昌硕饥看天图》为任颐1886年冬为吴昌硕所画。画面上,42岁的吴昌硕身着长袍,眼望前方,两手背后,神情中明显流露出茫然和悲怆之色,为生计劳碌、不得温饱的形象跃然纸上。任颐(1840~1895),即任伯年,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清末著名画家。刻石右上角有“饥看天图”,旁曰:“仓硕先生吟坛行看子,光绪丙戌十一月山阴任颐。”钤印:颐印。 吴昌硕的另一好友杨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生动传神、绘声绘色地把吴的境遇、遭际刻画得入木三分:“床头无米厨无烟,霄间首无看囊钱。破书万燎卖不得,掩关独立饥看天。人生有命岂能拗,天公弄人示天巧。臣朔纵有七尺躯,当前且让侏儒饱。丙戊腊八后两日晴窗,藐翁杨岘初稿。”钤印:臣显。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 《吴昌硕饥看天图》南侧为杨憩亭《赵之谦画像》刻石。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杨憩亭为赵之谦好友,善写真。杨憩亭给四十二岁的赵之谦画了这副肖像,赵之谦看后大喜,在上面题了字:“群毁之,未毁我也,我不报也。或誉之,非誉我也,我不好也。不如画我者,能似我貌也。有疑我者,谓我侧耳听,开口笑也。撝叔四十二岁小像,杨憩亭画家晓村补成,朱松甫装池,自题记。”钤印:赵之谦印。 题襟馆前空地是眺望西湖的上佳地方,称“湖山最佳”处。站在平台前沿眺望西湖,只见西湖如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故有“宜雨宜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之美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