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是什么地方,让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如此着迷?</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为杭州市最早的名刹,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是印度僧人慧理师父。</p> <p class="ql-block"> 相传,慧理师父有一天云游至此,认为这里的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p> <p class="ql-block">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朝拜灵隐寺,需先过飞来峰。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慧理师父赞叹:“此乃中天竺国灵鹫之小山岭,不知何飞来?”因此,此峰就叫飞来峰。</p> <p class="ql-block"> 飞来峰,作为禅宗五山之首,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少见的石窟艺术重要作品,为佛教艺术之瑰宝。这些雕琢于石灰岩上的佛像,时代跨度从五代十国至明朝,近五百尊造像妙相庄严,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北汉乾祐四年(951年)所雕造。</p> <p class="ql-block"> 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为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把“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和坦荡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围的十八罗汉,亦神情生动。</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沿着恬静的小道向前,一路古树遮天,一泓清泉潺潺,黄墙黛瓦相伴,恍若置身仙灵之地。</p> <p class="ql-block"> 叹服古人,一个“隐”字把灵隐寺概括的静谧深沉。一般寺院,前面往往张扬宽敞,炫耀法门的气派。而灵隐寺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整座雄伟寺院就深隐在群峰环抱的山谷之中,确实深得“隐”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灵隐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眯,赐田扩建香火渐盛。南宋时,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并挥洒翰墨。康熙六下江南,四到灵隐。有一次,康熙南巡登寺后到北高峰揽胜,即兴为灵隐寺题匾。高兴之际,康熙把灵字繁体字上面一个雨字写得太大了,差点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时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院笼罩在一片淡淡的云雾之中,有云有林,显得十分幽静。于是,灵机一动,顺势在雨下面加了一个云字,赐灵隐寺名为“云林禅寺”。现在天工殿前的这块“云林禅寺”,听说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p> <p class="ql-block"> 世上已过千年,古刹灵气依然。位于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这两座石塔高11.49米。建于五代或北宋的这两座楼阁式实心古塔,既是灵隐寺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文物,又是灵隐寺悠久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经幢,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北宋景佑二年迁建至灵隐寺,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树叶,或洒在黄色的墙面上,或悬挂在黛瓦上,或立于殿宇前,勾面出一幅幅禅意满满的画卷,令整座灵隐寺充满了秀美幽净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传说是济公出家的地方。不过,我心心念念的是济公与浦江的一段缘分。南宋时,杭州净慈寺被火神烧毁,主持派济公到浦江与建德交界处化缘修寺庙用的木材。济公先用竹排把木材沿浦阳江运到白马殿山脚下,后中转通过船只运往杭州。木材运走近三分之二时,净慈寺送信来说够了。这时,济公抬头望了望殿山这块风水宝地,就用剩下的木材在山上建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灵顺禅寺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我来到济公菩萨殿。济公头戴僧帽,一手拿着一把破蒲扇,一手握着装满酒的葫芦,翘着一只脚仰着头,呈似笑似哭状,寓意“哭笑不得”,好像嘲弄地看着人间的是非善恶。这时,我恍若脱离了世俗一切烦恼,随着阵阵梵音,陷入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古朴禅深宁和神弛。不过,我心心念念的是那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幅相传在灵隐寺门口悬挂了一千余年的14字对联,道尽天下大智慧,道破世间大真谛。我对它的初浅理解,无论什么事情,你都需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有过多的期望。同时,也不要满心满眼的去怨天忧人,一切都尽自己的所能尽全力就好。至于最后的结果,只要能够达到自己一半的期望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 对联的最后三个字“半称心”,便是14个字中的点晴之笔,精华所在。但,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看明白?要想做到,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讲实话,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不然,辞海里就不会有“修炼”一词了。首次去灵隐寺,我专心去寻觅这副对联到底挂在哪,专门不断请教师父或工作人员在哪能看到这副对联。结果,“去时元只空双手,归日依前双手空”。这,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半称心”吧!?</p> <p class="ql-block"> 深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过,我心心念念的是灵隐寺那秋景禅风。一片片红红的枫叶扑面而来,层层叠叠洒脱秀逸。它们掩映于寺宇之间,静谧灵空,描绘出独有的一份古韵。</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一丁点“自古逢秋悲寂寞”,唯有一番“有时溪上步,自与鸟猿群”的般若境界。我,真想多多呆在这宁净、平和的一隅,静守内心深处的纯净,在浮躁的世界里静享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之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