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洞书院到浔阳楼

草科人

<p class="ql-block">天府散文】●王培青(四川)||​从白鹿洞书院到浔阳楼</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府散 天府散文 2022-09-07 20:56 发表于四川</p> <p class="ql-block">从白鹿洞书院到浔阳楼</p><p class="ql-block">●王培青(四川)部份图片:健康人</p> <p class="ql-block">汽车开出了温泉酒店,缓缓地行驶在陶渊明的故乡温泉镇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这块土地上,有数不清的温泉度假村。抬头望去全都掩映在一片片的绿树丛中,只有陶渊明的石头雕像在路口注视着远方。让人感觉是在清新而古朴的乡村田园行走,遇见1800年前的田园诗人了。然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还能再见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许还能相逢。</p> <p class="ql-block">九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除了陶渊明外,还有许多先贤,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留下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篇章。回忆起先贤们的足迹,我的思维便不由自主的奔向了远方,奔向了历史,奔向了自由自在的半空中,就这样便到达了白鹿洞书院的门前。</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天下闻名,最早是由唐代的李渤兄弟创办,到了北宋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一直兴盛到明清时代。南宋年间朱熹在这里讲学,制定出了讲义的规则,讲义的目的,为后世的办学提供了借鉴。在白鹿洞学院的讲学使朱熹完成了理学的传承发展,成为孔孟以后最大的理学家。</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写有白鹿洞书院的门楼走进院内,怀着深深钦佩的心情,观看着这些掩映在树林中的古朴楼台庭园。躁热的心立刻平静了下来,回归到了一种纯净的自然。清雅、淡泊,恢弘、庄严,留有不计其数的名人古迹的白鹿洞书院一千多年过去了,但一种风雅的余香仍然在风中飘扬。</p><p class="ql-block">到了明伦堂,这是明朝的建筑,前有走廊,后有讲堂,是书院讲课的地方,虽然简约朴实,但我仿佛还是看到了当年书院的情景,讲书的,读书的沉浸在一种物我相忘的氛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碑刻文字的地方总要去看看。白鹿洞书院这么神域的地方怎么能失去呢?我穿过一处处浓荫大树下的楼台庭院,踩着从树隙中漏下的斑驳的光影,终于寻觅到了书院的碑林石刻。目睹着一块块石碑,圣贤们的足迹、声音、笑貌,都在那一笔一画的书法中向我走来,咀嚼着那一幅幅诗文,感受着那一幅幅的墨味和书香,感觉是在与先贤们对话神交。</p> <p class="ql-block">一首《游白鹿洞歌》的碑刻让我留连忘返: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辛巳三月。紫霞真人宿此洞。</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白鹿洞书院宁静幽美,古柏森森,泉水清澈可饮,蘑菇鲜嫩可食,引得这位紫霞真人到此竟然不肯离开了。</p><p class="ql-block">走出白鹿洞书院,站在大门前,看着那条曲折蜿蜒的溪水缓缓地流向远方,潺潺的溪水声,让人舒畅得什么疲劳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白鹿洞书院,背着一身先贤的史料,又乘车赶往几十公里以外的浔阳楼。在六月的阳光下,望着那雄峙于长江边的浔阳楼,觉得威武壮观,比起低调的白鹿洞书院来,要雄伟多了。</p><p class="ql-block">浔阳楼,已经不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古楼了,而是三十五年前(一九八七年)的重建。虽然不是原始的浔阳楼,但也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据说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和施耐庵《水浒传刻本插图》而设计建造,不必说肯定充满了宋代色彩。正门悬挂“浔阳楼”牌匾,四楼回廊是书法家赵朴初的墨宝,浔阳楼三字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浔阳楼,少年时代在煤油灯下读《水浒传》时曾经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写得十分细腻,生动地刻画了自抱不凡的宋江,在浔阳楼发泄着老天对他的不公,并扬言“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几十年过去了,还记得宋江的“反诗”。走上二楼,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瓷雕像栩栩如生,梁山泊故事历历在目。登临四楼,一幅书写着宋江“反诗”的中堂格外醒目。仿古茶座简单古朴,但只要有茶就有人,自古以来茶铺就是文人学士、商贾名流相聚的地方。遥想历朝历代的商贸发展,哪里离得开茶楼?商人在一杯一壶的品茗聊天中,签下了一批批的商品交易,繁荣了一座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四楼,扶着回廊上的栏杆眺望,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庐山似隐似现,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就在眼前。浩浩的长江敞开广阔的胸怀,拥抱着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承载着千辛万苦的包容,一往无前。千船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永远像长江这样不分昼夜地奔流,也许在自己心里,会涌动着一种包容心态奔跑不息的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