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印记.漏粉

天山雪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乡土印记.漏粉</span></p><p class="ql-block"> 蓟州“漏粉”桑梓镇顾庄子最有名。</p><p class="ql-block"> 桑梓镇地处蓟州西南平原端的泃河东岸,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纯补,文化底蕴厚重的传统农业乡镇。桑梓镇顾庄子村位于桑梓镇东北部,全村只有169户,耕地却有1586亩。村子种植红薯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土壤多为沙壤土,灌溉用水来自桑梓镇的母亲河——泃河,水质甘甜,含多种矿物质。</p><p class="ql-block"> 在蓟州最有名的菜肴是猪肉炖粉条、白菜炖粉条、小鸡炖粉条等等,很多南方游客来蓟州,都必须尝尝这几道菜,吃上一口,让人想的连心贴肝,唇齿留香,余味无穷,多年不忘,留下长久的好念想儿。</p><p class="ql-block"> 这几道名菜的食材,都是用蓟州的红薯漏制的粉条炖成。用红薯加工出来的粉条营养价值高,口感爽滑,劲道、抗煮。现在,粉条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人们还是钟情于农村里用笨办法漏出来的红薯粉条,喜欢那原汁原味筋筋道道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老家一入冬都有漏粉的习俗,每个村的生产队都有一个季节性粉房,粉房做的粉条除供应本村社员自用外,也对外加工一些,增加社员的收入。粉条好吃,又能长时间保存,代表着家庭生活富裕长久。这种人工漏粉工序复杂,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但做好的粉条洁净透明、滑溜爽口、口感筋道、久煮不烂,那是老家的味道。现在,各种各样的机械逐渐取代了人工漏粉条,传统的人工漏粉条已经很难见到了。而粉坊,这个将一颗颗裹着泥土的红薯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粉条,这样的传统手工作坊有着太多让人回味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桑梓镇顾庄子红薯产品加工,一直保留传统手工加工工艺。我虽然是在乡村长大,但从未见过漏粉这样的场景。周末和几位朋友约好去看漏粉,蓟州的冬天是冷的,粉坊里却是热气腾腾。被称为“粉坊”,不过是院里垒一个很大的水泥池子,里面放半池子水,红薯用三轮车拉来,卸到池子外面清理一遍土后,装进池子里面再一次进行清洗。红薯带泥土较多,形状又不规则,表面坑坑洼洼,工人就用大木头耙子来回搅动,遇见有个别的红薯上的泥洗不掉时,人就要下手去搓洗。否则,漏出的粉条会很牙碜,影响口感和颜色。</p><p class="ql-block"> 洗好的红薯,要进行搅成碎块,为了能够上石磨进行磨成浆水。搅拌工具是一个状如木头箱一样的土制设备,上面有一个木头漏斗,下面是由木头磙子组成简易搅拌机。将洗净的红薯倒进木头漏斗里,漏斗的下方紧连着一个木头磙子,上面钉有一寸长的扁钉子,两头各有一个木头摇把。搅红薯时,两个人分别摇动摇把,一边加进去红薯,一边用力摇动,这样,红薯就会呈碎块状,保证红薯能够在石磨上的磨眼顺利漏下去。</p><p class="ql-block"> 磨红薯粉是漏粉条最关键程序。磨红薯粉的设备是用石磨。在磨盘的底部,有一个水筲接着磨好的红薯浆水。将搅碎的红薯块放到石磨上面,石磨的漏口就会把碎状的红薯块漏进磨的里面。石磨磨出来的红薯浆水后,下一道工序是过包。粉坊里有很多大缸,用来给红薯浆水过滤用的。将水桶里的红薯浆水倒进滤布里,人用手摇动十字架,随着晃动,滤布里的浆水就会淌进大缸里。将滤布里的红薯碎渣用葫芦瓢舀出,倒进盆里,进入大缸里的红薯粉经过沉淀,就成为了粉坨子。搋面,这是漏粉中最关键的工序。将一定数量的红薯淀粉从缸里抠出来,放进大的瓦盆里,然后加白矾和开水。兑好白矾之后,就开始搋面了。这是一个力气活,妇女是干不动的,得用棒小伙子来搋。在瓦盆里搋面,用力的火候必须得掌握好,力大了,会把瓦盆的底搥漏了,力小了,是搋不好的,所以力量的大小必须得整到位。一直到白粉面子搋成青色透明的胶状,而且要搋匀了,上面不能有白矾点子。</p><p class="ql-block"> 漏粉前,把锅里的水烧开,水呈翻滚状,在村里,人们将执瓢漏粉的匠人称为“粉匠”。“粉匠”站在锅台上,将活好的粉面子抓一块放进漏勺里,左手把住勺把,右手用力拍打粉面子。这个时候,“哒哒、哒哒”发出来有节奏地声响。随着“粉匠”手磕打漏勺的节奏,乳白色的粉条儿从勺底漏出来,它们以固定的角度和弧度,缓缓的落入盛满热水的大锅里,糊糊一入开水锅立马变成线状的粉条,这时候,挑粉的拿着用竹竿做成的长筷子在沸腾的锅中挑一下,拉一下,再顺一下,热的粉条沉底滚动几下又逐渐升起来,等晾凉后又飘上来。这时,在锅沿旁的地上,有准备好另一个大盆子,里面盛满凉水,人用长长的木头筷子从锅里将粉条顺着锅沿夹出,放进锅旁的凉水盆里。</p><p class="ql-block"> 从凉水盆里捞起的凉粉条,漏粉的人往竹竿上挂。等到竹竿上面挂满了粉条,两个人抬到院子外面。外面已经搭好了架子,放在架子上,进行晾干。地上的水盆里的水由于用一会后就会由凉变热,必须得勤换,否则盆里的粉条就不会凉。凉在屋外面的粉条干晾到八分干的时候进行捆粉。这时的粉条还没有干透,不容易折断,非常的好捆,否则等干透了再下架,捆粉条的时候就会折断。从一根,到一匹,再到一捆,粉坊中,我们见证了一块红薯变成一根粉条的过程,当然,这里也留存着关于美味的点滴记忆。</p><p class="ql-block"> 现在,粉条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市场上卖的粉条放进去很多添加剂,颜色白的有些吓人,抗拉又抗拽,想要折断非常不容易,非用剪刀用力地剪,放锅里煮,烂的非常快,黏糊糊的,一点粉条味道也没有,人们还是钟情于农村里用笨办法漏出来的红薯粉条,喜欢那原汁原味筋筋道道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2022年,顾庄子自发成立了手工粉条加工服务队,加工了全村近80%的手工粉条,附近村庄也都慕名而来。今年,顾庄子村红薯种植面积达到230亩。生产红薯粉条23吨,红薯淀粉11吨。真喜欢这些农民自己纯手工漏的红薯粉条,吃的味道纯,品的情深,心里甜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