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的隐秘地带——记黎城县读书会第四十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一路有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这是一个美妙的地方,</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一人</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来来去去,</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窃窃私语,</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侃侃而谈。</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有一天,</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闯入一群跋涉者,</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扑棱棱,</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一只只鸟儿腾空而起……</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喧哗的城市里,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可能收藏着属于自己的秘密。黎城县读书会的会友们跟随作家钟求是的笔触进入心灵的隐秘地带,询唤生命深处的感动与共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本月我们阅读的是作家钟求是的短篇小说《地上的天空》,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朱一围的邮局职员去世后,其妻处理他生前留下的藏书的故事。“我”作为曾经的图书馆理员和他的朋友,在帮其妻处理这批书中的作家签名本时,无意中发现了他与一个名叫陈宛的女士的秘密。作家通过朱一围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写出了对彼岸世界的关切和对人性深度的探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时空在此停,且由思绪自纵横。会友彭爱忠由朱一围和陈宛的情感关系,联想到人生种种。他说:需要不等同于认可,入圈不等同于入心,入道并非成仙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会友范巧平老师由小说感悟到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她说:“ 有生即有死,出生就面临着入死。抱着美好而死,就没有痛苦甚至是绚烂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名字非符号,深意寓其中。刘海森老师独辟蹊径,从人名入手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解读文本,令我们脑洞大开。他在《心灵的契合》一文的分享中写道:“筱蓓这朵小小的花骨朵儿,也仅为一朵小小蓓蕾,并未花开满室,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也就是并未给朱一围带来感观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慰藉……而朱一围也的确是一位被现实婚姻围困的无奈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人性本善,平凡中亦有闪光。会友岳联波读出了吕默对朋友的真诚,他不但完成了朋友之妻的托付,而且善意地处理了朋友的秘密;也读出了陈宛对心灵安宁的寻求,她用朱一围资助她的二十万把一围的藏书送到了最有价值的地方,让更多人享用的同时,帮助一围的儿子享受到了父亲的光环;还读出了朱一围对精神的追求,他渴望冲破“普通”的枷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飞翔。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通过个体自发的感悟和思索,让生命产生了飞跃。</b></p> <p class="ql-block"><b>  读书悟道静修心,脱离欲海情愁少。会友郭海峰读小说,悟爱情、婚姻之本质,他说:“我们阅读和修行,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辨别,约束或放弃原本就没有的私欲和烦恼。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爱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婚姻是一世的承诺,爱情是偶然间的相逢。为了婚姻通常忍辱负重,为了爱情却是常生极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心安才是灵魂的归处。会友张晓敏在《灵魂的安放》一文的分享中,道出了怎样的人生才能活得通透 : 只有心安,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踏浪,看云淡风轻,于生活的清茶中,笑品人间清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平静的生活,仍需努力。吴俊英老师的《从人性的救赎与灵魂的自由说开去》,一方面分析了陈宛因为随意、虚伪,自己给自己套上了一副心灵的枷锁;另一方面分析了朱一围不甘于平淡生活,对精神自由淋漓尽致地追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语言凝练有力,简约而不简单。赵华荣老师寥寥数字便概括了朱一围的一生 : “恪守婚姻,接受平淡,隐求灵魂伴侣,笃信生命不灭,使灵魂得到安顿。坦然面对生死,是信仰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种生活,多种理解。会友樊小平认为小说中的朱一围没有感觉到无风无浪日子的珍贵,而把单身女人陈宛视为下一世美好伴侣,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一厢情愿的感情上,真是自欺欺人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题是点亮小说的一盏灯笼,会友樊文杰从小说题目探入,以《遥远的天空》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说 : 地面仰望天空,天空永远在头上,遥不可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水中的天、云更蓝更白,它们是美丽的。这不正暗示了朱一围的愿望是美好的,却永远不可及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矛盾是常态,人生处处是选择题。会友贾淑玲在《让读者在风中凌乱》中写道 :“ 人性是复杂的,一方面理性在控制,一方面感性又在挣脱。也许这就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也许这种冲突美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或许只有死亡才能彻底解脱。主人公去世了,留我们读者在风中凌乱。正如那件浅蓝色的T恤, 也许有人希望它落地,也许有人想让它升上天空。这是作者给我们的选择题。答案由每个读者自己去解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勤于阅读与思考,语出不凡的会友张越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 “这篇小说体现出了短篇小说应有的标准。1、提出问题( 朱一围死了他的藏书怎么处理);2、解决问题(我到处联络谁接受书) ;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揭示主题,深化主旨,引人思考(妻子筱蓓、丈夫朱一围、女人陈宛、生前与死后的普通又特殊的关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欲握玫瑰,必承其痛。会友程雅虹在《生活如同一朵玫瑰》中写道:“ 一朵玫瑰的花瓣往往数得过来,但有多少刺却难以估量,漫长的人生里要经历多少现实的刺痛,可能真的诉说不出来。不完美是人生常态,但如果只是苦,或者在这人世间根本寻不到真爱真情,我想这人生,朱一围们一定不打算再来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好书韵味足,越嚼味越浓。会友熊亮英在《三读&lt;地上的天空&gt;》一文的分享中,写出了蕴含着丰富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小说,带给自己对人性,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手上有书香,脚下有风景。愿你我的灵魂在不同时空都能迎风起舞,逆风高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