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认真听了彭霏老师的《月光曲》,首先,他让学生找出有关曲子意境的一段话,通过学生的朗读,读出变化,读出感受,读出不同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学生感受景象。产生联想,月升海面,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今天有幸听这堂课,不然我对月光曲的误解至少三年之久。我只让学生听了月光曲之一,就盲目地让学生体会三个画面,自己又将《月光曲》三张拿出来细听一变,实在是惭愧。由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引出贝多芬为何弹一曲又弹一曲?学生自己找答案。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是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入手的,尤其是这一句话:我的音乐,应当是为穷苦人民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抓住这一点,贝多芬在莱茵河附近演出时,才能被茅屋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住。下文的兄妹谈话才能引起他的注意,走进屋给盲姑娘弹琴,进而发现三次对话,重点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p> <p class="ql-block">学生又找出资料,《致爱丽丝》曲子的创作过程,给那些穷苦人创作的曲子同时还包含了真挚的情感。进而引出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不仅在于卓越的才华,还在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同时找出有关贝多芬给贵族弹曲子的故事,通过对比,发现盲姑娘虽然贫穷,但是能懂音乐,欣赏音乐,音乐就应当献给这些虽然贫穷但是热爱音乐任,应了他那句话:我的音乐之应当为穷苦人造福。</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带着都会穷苦人民的同情,在清幽的月光下,弹起了月光曲。又听了一遍三段音乐。舒缓的音乐,轻快的音乐,激昂的音乐分别代表什么?这是一个我没有涉及的问题。我把重点放在了皮鞋匠的想象来体会月光曲的意境,而节奏代表什么,我却没敢涉及。这是下一步要改进的,甚至去深入的。 </p><p class="ql-block"> 艺术源于生活,也更饱含了真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指出,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学习任务群。我们如何跨越学科,跨越领域,跨越时间,跨越空间,把多学科知识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中的连接和融合。第七单元,聚集学习任务群,开启跨学科学习之旅,下一步,尝试把第七单元的跨学科融合纳入更好的单元设计中。</p> <p class="ql-block">罗才军老师结合《竹节人》这一棵带有阅读任务去阅读,让学生根据阅读任务完成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除了我们经常用的方法之外,略读,找出关键语句读,提取关键词等方法。阅读目的、选择内容、确定方法等步骤可以使用在长篇文章教学中。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我们如何任务群的学习,在各学段中呈现,是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罗老师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科素养的追求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