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黄河文化深度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黄河文化育人的区域协作机制,强化课程主题在其中的作用。11月27日,文昌小学积极组织教师相聚“云”端,参加了全省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机制建设研讨会暨优秀主题课程展示交流会。 首先,齐鲁师范学院刘德增教授做了题为《以文化人: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区域特色与育人作用》的讲座。刘教授对黄河文化有重要研究,为黄河文化及发展做了高位引导,细致解读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并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齐鲁文化的特征区域特色,他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齐鲁文化的优势突出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尤其是儒家文化区的打造。 刘教授分享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百年之变,并指出:作为教育资源的黄河文化,我们需要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他从黄河文化重点应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的方法和途径出发,从控欲、反思、善始、持之以恒四个方面,借助优秀古人故事分享了如何进行修身养性,通俗深刻,启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把这个黄河精神、黄河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 讲座之后,东营市实验小学分享了《黄河口文化东营市全域生态研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课题组代表从课程资源的主要概况、开发及实践策略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课程体现了生态优先,生命至上,展现了生态研学的详细框架和课程资源体系。 济南市槐荫区润园实验学校孙伟老师分享了《黄河生态文化线上研学---多学科融合PBL学习探索》。 孙老师针对出现的疫情,从学生生态保护的意义、生态文明观、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切入,以绿、水、文、叶、人为主题要素,采用PBL项目式学习,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线上研学。 接下来,淄博柳泉中学的聂老师分享展示《黄河下游古村落,地理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聂老师从问卷调查数据入手,开展项目研究与探索,展示了案例探索、成效与思考,充分利用了黄河主题要素,进行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红色文化元素,传统文化的传承课程的重点开发。 下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文军老师为我们做了《新时代黄河文化课程基本方法》讲座。他从黄河文化课程的时代背景、课程地位、课程结构以及文化课程方法四大方面,结合新课标要求进行了高站位的引领,不仅给我们构建了黄河文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又为我们厘清了黄河文化课程的资源结构。同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新时代黄河文化课程的方法。 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刘一明老师分享了《黄河生态保护背景下,黄河水主题文化的课程实践研究》。刘老师介绍了研究背景、优势,重点介绍了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以及具体的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路径。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赵文英老师分享了《基于黄河文化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惠民县第三中学尤文悦老师分享了《树立环保意识保护黄河生态--stem理念下黄河主题跨学科教学》。 刘教授、李老师的高站位、跨视角的讲座,各学校教师代表的优秀主题课程展示分享,让老师们收获颇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不仅明确了黄河文化教育的方向,也为学校落实传承开发黄河文化的育人资源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途径和方法。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努力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广大青少年,巩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持续动力! <p class="ql-block">审核:肖凡</p><p class="ql-block">编辑:崔萍</p><p class="ql-block">拍摄:各学科组教师及带头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