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邮票会的学生会员(上)——张中宇的邮史馆(44)

邮之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同邮票会的学生会员</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中宇</div> “大同邮票会”于1933年9月1日在安徽芜湖成立,是安徽省的第一个集邮组织,她诞生的时间比我国早期“三大邮会”之一的“甲戌邮票会”还要早8个月(成立于1934年5月)。“大同邮票会”诞生伊始,会务的办理主要是依托“大同邮票社”,由邮票社的几位工作人员担任,邮会不设会长、理事长等职务。“大同邮票会”在成立一年零八个月后,经会员推动,于1935年5月1日,创办了会刊《邮话月刊》。《邮话月刊》是普及型邮刊,文字浅显,内容充实,适合对初学集邮者的渐进指导,同时也是邮学稍深的集邮者创作园地。1936年5月15日,《邮话月刊》在出版12期后,改刊名为《邮话》继续发行,正常出版4期后,于抗战全面爆发前无疾自终,甚是可惜。<br> 《邮话月刊》创刊伊始,就在首期刊登的《大同邮票会简章》里,特别列出一条“优待学生会员办法”:“一、学生会员如有五人同时入会者得减收一元,共计四元,赠品不减;二、学生会员每届学年考试或毕业考试如史地科分数第一,得凭学校证明文件免缴下期会费,但此项文件在必要时本会得向邮局当局(似应为“学校”)请求证明。”这样独特的规定,见证了“大同邮票会”的主政者充分考虑到了广大学生集邮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将购买邮品和提高学习成绩有机地联系起来,以集邮促进学习,激励学生把学习文化与集邮活动相辅相成,使众多的学生既能够玩物,而又不丧志。<br> “大同邮票会”会刊的定位和会章中的优待学生会员的政策,无疑对推动学生参加集邮活动,提高集邮兴趣,普及集邮知识,积极加入邮会,阅读邮会邮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大同邮票会大力发展学生会员</b></div> 那么,“大同邮票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便利学生参与集邮活动的措施呢?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看看“大同邮票会”先期的主政者都是哪些人:总务股由陈诚担任,服务股由陈建章担任,研究股由林祖光担任,主持人为谢慎修。<br> 谢慎修(1895-1955),又名谢永思,笔名迷迷、慎翁,安徽芜湖人。1913—1914年前后就读东吴大学,在校时加入南社,编著有《学文法》《作文法》《新撰普通文范》《香草笺偶注》等书籍。谢慎修返回芜湖后,执教芜关中学,期间组织永思学社。抗战爆发携全家离开芜湖,经宜昌到重庆,任职国立编译馆。1945年下半年随馆东归南京,后辞职回芜湖重操邮业,复开大同邮票社,至1954年歇业,谢慎修于1955年下半年病逝。<br> 谢慎修1907年开始集邮,主集世界邮票。1929年9月与亲友合办大同邮票社,1933年9月1日创办大同邮票会,主编会刊《邮话月刊》、《邮话》;1947年6月主编《大同邮话》,1936年题名甲戌邮票会(287号)。<br> 林祖光(1907.11—1988.12.25),福建上杭人。字雪晖、雪菲、惜菲、雪辉。民主同盟会成员,1924年毕业于芜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曾任芜关学校、沧津镇中心小学、芜湖县立简易师范附小、华文中学、芜湖师范等校教员,是谢慎修的学生。以收集外国邮票为主,通晓英文。<br> 陈建章,字立人,安徽郎溪人,1915年生,谢慎修的内侄。1931年见在安庆六邑中学念初中三年级,抗战期间流亡湖北武汉,后在四川合川病逝。<br> 谢慎修和林祖光都是“孩子王”,是芜湖芜关中学和芜关学校的教师,林祖光又是谢慎修的学生,陈建章也是刚出校门的青年。他们对学生的思想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能因地制宜制定出优惠学生的集邮措施,并列入《大同邮票会简章》遵照执行就不奇怪了。加之,“大同邮票社(会)”的社(会)址芜湖梧桐巷与“芜关中学”毗邻,谢慎修甚至在家中专门开辟了一间房,按集邮需要布置得雅而不俗,用许多玻璃框陈列着各种中外邮票,并贴上许多说明书。课余时间,谢慎修就邀请青少年会员到他家互相交流邮识,交换所喜爱的中外邮票。此外,邮会还不定期地进行集会,由谢慎修讲解集邮的意义、价值,传授有关中外邮票的发行时间、图案内容、历史背景及其他的集邮知识,指导掌握保管邮票及使用集邮用品如玻璃纸、镊子等的方法与技巧等等。所以,许多学生与谢慎修、林祖光、陈建章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与朋友的情谊。<br> 芜湖虽然得长江沿埠交通之便利,全国四大“米市”之繁荣,但毕竟是一内陆口岸,集邮的风气在早期还是在教会、海关、医院、洋行的外国人中流行,中国人则对其无知和不解。时至民国,虽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新思想、新风潮也对芜湖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芜湖的集邮之风还是无法与苏沪杭比肩,准确地说还是很落后的。所以“大同邮票会”的主政者清晰地明了本地集邮的现状,才做出了会刊的普及性定位和优待学生会员的政策,把有条件、有基础接受新思想、新思潮的学校学生,纳入到优先发展的群体,把有人知道集邮,有人能集邮,有人宣传集邮,有人能看懂邮刊等措施落在实处,催动了集邮活动在芜湖的生根、发芽,奠定了芜湖的集邮活动在安徽省的领先地位,创造了“安徽半部集邮史在芜湖”的局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大同邮票会会刊征文获奖学生</b></div> 在《邮话月刊》的创刊号上,发布了《我集邮的经过》征文活动的启事,文体要求文言文和白话文不拘,征文活动录取前10名,赠送获胜者购邮票代价券2-5元不等、赠送会刊一年的奖励。时隔不久,《邮话月刊》第四期公布获奖名单,在收到的70余篇应征文章中,遴选出10位获奖者,学生身份的就占了一半:第4名吴公珍,上海同济大学学生;第5名李蔚如,南京遗族学校学生;第6名许渊冲,江西省立二中学生;第7名孙建方,上海中学生;第9名钱永昌,宁波正始中学学生;第10名杨名远,是一位10岁的小学生。这种中选的力度,真是前所未闻。归根到底,还是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地加入到集邮活动中来。<br> 为纪念大同邮票社成立六周年,《邮话月刊》在第六期继续举办集邮征文,题目是《集邮的目的》。获奖文章在《邮话月刊》第九期发表,在获奖者当中,既有天津王一介、南京李寄南、休宁曹启文这些集邮大咖,还有时年14岁的宁波正始中学学生钱永昌,对于他获奖的原因,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既能看出端倪:①集邮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原来他的史地学科成绩处于中游,集邮以后,他从邮票中学到了许多史地知识,成绩提升到90分以上。②集邮养成储蓄的好习惯:把平时的零用钱节省下来购买邮票,既能研究邮票,还能在急需用钱的时候变现,集邮相当于储蓄。这种发自学生之手的集邮心得体会,大同邮票会的主持人是不会放过的,相信这有示范效应的学生文章,定会在学生读者群体里产生共鸣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大同邮票会的学生会员考略</b></div> 在这些优惠学生的政策和征文获奖学生的示范下,大同邮票会的会员发展比较快,学生身份的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呈现集团化的趋势。<br> 大同邮票会还把会员分为四种:①以增加邮集为目的者为“普通会员”;②以免除复品,按月增进为目的者为“进步会员”;③以研究邮识为目的者为“研究会员”;④以永远赞助本会为目的者为“永久会员”。“普通会员”的题名首次刊登于1935年1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8期,共刊录22个会员的个人信息。后在1936年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10期续刊“普通会员题名(续)”,又刊发了22人的题名。1936年5月,大同邮票会进行会员管理改革,在同月15日出版的《邮话月刊》改刊号《邮话》第一期,刊登《大同邮票会通告》和《大同邮票会会章》,正式将“普通会员”“进步会员”“研究会员”和“永久会员”四种性质的会员,革新为“普通会员”和“永久会员”两种。在1936年8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4期刊登《更订会员录》,罗列了142名会员的编号,将研究会员、永久会员、进步会员统一整合列入普通会员编号内。因部分满期会员未登记欠缴会费,只保留会员号,实际只列登了91名已缴会费的会员信息,以示公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芜湖广益中学的学生会员</b></div> 芜湖私立广益中学创办于1899年,由汉口来芜的中华圣公会会长卢义德,在洋街(华盛街)租赁民房开办,谓“广益学堂”。四年后移至石桥巷(今花津桥北)自建校舍,扩为中学(附设小学),更改校名为“圣雅各中学”。1910年在城西江滨狮子山陆续购地,建筑新校舍,次年落成后将高中部迁居之,初中部及附小仍设石桥巷原址,当地人称“小雅各”。1927年秋,重办因本年3月北伐军进至芜湖而停办的圣雅各中学,复称校名为广益初级中学,1932年恢复高中。1933年因学生日益增加,石桥巷的教室不敷使用,乃将男中部移至狮子山,女中附小幼稚园仍在石桥巷。<br> 在1936年由芜湖广益中学编辑出版的《芜湖私立广益中学民念五级级刊》中,查得该校学生加入“大同邮票会”的有:<br> 滕脉长(图1),1919年出生,江苏南京江浦县人,时年虚岁18,在芜湖广益中学就读初中三甲组,通讯地址为“芜湖中二街123号”(图2)。 在1936年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10期公示的《普通会员题名(续)》中,题名为“大同邮票会”第25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中二街106号”。滕脉长的父兄皆是芜湖名中医,他解放后在宣城地区医院工作,为当地的知名中医,1973年逝世。 张宽慈(图3),1920年出生,安徽含山县人,时年17虚岁,在芜湖广益中学就读初中三乙组,通讯地址为“芜湖油坊巷4号”(图4)。 在1936年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10期《普通会员题名(续)》中,题名为“大同邮票会”第32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油坊巷”。而在1936年8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4期《更订会员录》中,张宽慈依然位列第32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油坊巷4号”。1936年6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2期《义务广告》“(1)征求统一纪念一元票。奉安纪念一元票及邮政二十五周纪念一角票。如愿廉让者,请示最低价格函洽可也。(2)各邮票社印有出让目录者,请各惠赐一份为荷。芜湖油坊巷四号张宽慈”。 吴鉴征(图5),1918年出生,安徽泾县人,时年虚岁19,在芜湖广益中学就读初中三甲组,通信地址为“南陵北门大街吴振源老号”(图6)。 在1936年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10期《普通会员题名(续)》中,题名为“大同邮票会”第33号会员,通讯地址为“南陵北门吴振源”,此处因“手民之误”[ “手民之误”也可称“手民误植”,源自印刷业用语。以前的报纸或出版物,印刷前必须排字,也就是北宋时毕升发明的活字排版。排字的工人叫做手民,排字工人如果选错字,植放进印版,印出来的字自然是错的。因手民之误植而造成印出错字,出版界或报社要道歉,原因就说明是“手民之误”。],将“吴鉴征”误排为“伍鉴征”。 胡升健(图7),1921年出生,安徽太平县人,时年16虚岁,在芜湖广益中学念初中三乙组,通讯地址为“芜湖西门长街当铺巷”(图8)。 在1936年8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4期《更订会员录》中,胡升健为第116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西门外长街当铺内“。 周松筠(图9),192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时年虚岁17,在芜湖广益中学读初中三乙组,通讯地址为“芜湖二街民生路70号”(图10)。 在1936年8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4期《更订会员录》中,周松筠是第118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铁路公司合肥周寓”。1936年6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2期《义务广告》“(1)征求谭院长纪念一元票,登极纪念旧票二分三分及清七分,倘愿廉让价者,请函洽可也。(2)出让大清红团龙一次二次新明片,希以其他纪念邮票交换,欢迎函洽。芜湖二街民生路70号周竹筠”。 赵世伟(图11),192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时年15虚岁,在芜湖广益中学念初中三乙组,通讯地址为“南京雨花巷15号”(图12)。 在1936年8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4期《更订会员录》中,赵世伟位列第119号会员,通讯地址为“南京雨花巷15号”。 另外,在1936年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10期《普通会员题名(续)》中,题名“大同邮票会”的芜湖广益中学的学生还有:第29号会员伍国勋,第30号会员邢道让,第31号会员郭藻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芜湖芜关学校的学生会员</b></div> “芜关高等小学校”于光绪二十九年由芜关道刘树屏开办,定名为“芜关公学”,校址位于芜湖市罗家闸原芜采营参将署,即原中江书院遗址。三十二年更名“皖南两等小学”,嗣于宣统三年复名“芜关公学”,后改名为“芜关高等小学校附设国民学校”。1914年在原址成立芜关中学,芜关小学与芜关中学并存,俗称“芜关学校”。芜关学校距离梧桐巷(大同邮票社社址)很近,谢慎修曾在芜关小学教授自然和历史课程,故芜关学校有不少学生加入大同邮票会。 诸葛炎(1919-?),安徽芜湖人,在1936年8月15日出版的《邮话》第4期《更订会员录》中,诸葛炎位列“大同邮票会”第52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儒林街21号”。他1934年加入大同邮票会时,是芜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陈锦霓,芜湖芜关学校学生,在1935年12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8期《普通会员题名》中,陈锦霓题名第13号会员,通讯地址为“芜湖东门大街芜关学校”。陈锦霓在1935年10月1日出版的《邮话月刊》第六期上发表《小集邮家》(锦霓)称:“我在前几年,才进小学的时候,除了读书以外……”,由此结合他在大同邮票会的通信地址可知,陈锦霓应该是芜关学校的学生。 1991年8月24日,安徽师范大学鲍训华、裴正和对大同邮票会进行调查时,采访年已72岁的诸葛炎,据诸葛炎回忆,光他们一个班级就有七、八个同学加入了大同邮票会。他还带着鲍、裴二人找寻了四个同学当年的住址,可惜不是人已过世,就是早年离芜未归,而未能如愿。<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首都邮学》第12集(2022年出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