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在梅香浮动的美好时节,迎来了新洲区小学语文第一片区教研活动。11月23日,新洲区小学语文第一片区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体会课文包含道理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主持人是第一片区组长施年荣,参与本次活动的学校有新洲第一片区的11所学校,教研室朱幼菊副主任、黄海花副主任。活动主讲老师分别是来自邾城二小张思雅老师和问津一小刘莉萍老师,他们执教的课题分别是《敕勒川》和《寒号鸟》。在线上研讨前,各学校老师都已提前观课,并做好充足的评课、议课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首先,两位授课老师进行说课,两位老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接受能力,都结合教材内容及班级学情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其课堂生动活泼,教学环节设计紧紧相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然后,片区老师评课、议课。邾城一小的张婧怡:刘莉萍老师的《寒号鸟》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能根据教学目标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寒好鸟和喜鹊,带入角色,让学生加以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将两个鲜明的角色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勤快和懒惰的寒号鸟。能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参与进课堂,且善于用言语表扬和鼓励学生。在生字的指导方面特别有方式方法,运用了多个方法,让学生当巧妙地来记忆生字,并细心指导学生书。张思雅老师的《敕勒歌》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到将学生带到一个个景点,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形式多样,开火车、师生对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在指导生字环节中时,强调了生字的读音结构、占格和笔顺,并且查看每一位学生的书写情况,并及时反馈对写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写得不够规范的同学指出来并及时改正。</p> <p class="ql-block"> 邾城二小的蔡静:张老师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环节清晰,有层次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化,利用图片朗读和感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中的动和静的美感。刘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以点带面的理解课文,针对不同态度和结果体现出不同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 邾城三小胡成:刘老师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从教学环节设计中,可以看出刘老师在朗读指导中绘声绘色,让学生投入到情景之中。适当拓展关注表达,在教学时,不仅关注教学内容,还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张老师的教学有条不紊松弛有度,善于抓住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指导,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p> <p class="ql-block"> 邾城四小黄巧英:在教学中,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注重课后习题的讲解,通过课后习题引导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更快的理解。张老师的教学环节紧凑,新旧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巩固了当前所学,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到诗歌的美。</p> <p class="ql-block"> 邾城六小周玲利:刘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文中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来体验寒号鸟和喜鹊之间的人物关系。建议:课文留白较多,学生思考空间较充足。可引导学生创编故事。张老师的课导入设计得非常好,注重教学重点,使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还有一点建议:朗读时,可读出民歌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向东小学的陈勤英:两位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实际的分析,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朗读指导到位。</p> <p class="ql-block"> 问津一小的姚迎:两位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体现了课堂的自信和趣味性,重视朗读,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两位老师各具特点。张老师的诗歌教学朗读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刘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常规学习习惯的渗透和养成。</p> <p class="ql-block"> 阳逻中心小学的童娟:刘老师在教学时刻抓住二年级的教学目标,十分注重朗读,循循善诱引导朗读,在堂课上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张老师让学生入情入景的练习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p> <p class="ql-block"> 阳逻二小刘小君: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特别的活泼,教学中有动有静,通过边做动作边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听讲认真积极发言,课堂充分借助图片,让孩子直观的理解了词语诗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阳逻四小童思琦: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利用开火车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学习感悟课文,以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内涵。张老师运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认真指导学生写生字,在课堂之中有很多评价语值得学习。</p> <p class="ql-block"> 章林小学的邱绪莲:两位老师巧妙的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上,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动作模仿,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最后,区教研室朱幼菊主任做了详细的指导,指出两位老师课中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朱幼菊老师首先对在会老师表示感谢,并对两位讲课老师和11位评课老师进行肯定和赞扬,朱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点评如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课有五大亮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是教学思路清,突出了低段特点与目标主线。</b>从整体教学框架看,从复习字词到课文理解,再从悟出道理至书写指导,符合低段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学习课文部分,体现寓言故事教学的特点,首先抓住故事的两个人物的言行与最终的结局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弄清了故事发生的经过与结果,自然而然也就能悟出道理,因此,教学目标自然能达成。</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是朗读指导实,突出了情感体验与评价指导。</b>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如何引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刘老师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景,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如多次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在寒冷的冬天,风一吹,你会怎样?挨了一夜的冻,寒号鸟,你还不想搭窝吗?这些情景,让学生容易走进文本中,与文中人物情感交融,自然能读出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利用评价,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如学生表演朗读时,有学生嘻嘻哈哈,老师便说:“寒号鸟冻得受不了,它会嘻嘻哈哈,它会笑吗?”这样的评价,巧妙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朗读。另外,刘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师生读、表演读等,学生朗读效果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是语言训练巧,突出方法习得与实践运用。</b></p><p class="ql-block"> 在词语理解方面,方法多样:顺势而导,让学生将词语具象化。如“东寻西找”“得过且过”的理解,都能让学生对词语有画面感;借助图片理解,如“冰窖”的理解;借助动作体验,如“躺”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方面,注重词语的拓展与运用,如“冻得 ”,让学生个性表达,然后延伸到“冷得 ”“热得 ”“快得 ”“慢得 ”,既有同一种情况下的词语拓展,又有不同类同一表达方式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是感悟道理妙,突出内容入手与联系生活。</b></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学生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刘老师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以“为什么喜鹊好好的,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原因,明道理。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你见过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联系生活理解。</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是书写指导实,突出共性指导与个体强调</b>。</p><p class="ql-block"> 以左右结构的字,让学生书写前,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重点突出“却”的写法。</p> <p class="ql-block"> 对于刘老师的这节课,朱主任提出了三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b>一是问题设计需要更突出目标主线。</b>建议问题聚焦目标——悟出道理,设计一个大问题:在冬天来临之时,喜鹊与寒号鸟各自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不要过多设计琐碎的小问题。</p><p class="ql-block"> <b>二是朗读需要突出个性化朗读。</b>对于寒号鸟的话,可以读得缓慢,体现它懒散的特点,但其实也可以读出调皮些、耍赖些,不要一个模式要求。</p><p class="ql-block"> <b>三是对人物的理解不要提前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模式,而应该让学生有个性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 对于张老师执教的《敕勒歌》,朱主任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是字词教学,较为扎实。</b>字词教学,注重由易到难,体现渐渐性,同时注重心就知识的勾连。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的读音,巧妙勾连一年级的“书读百遍而义自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是词句理解,形式多样。</b>对于诗歌中的词语的理解,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如借助图片理解“穹庐”,换词理解“天似穹庐”中的“似”;拆词理解“四野”;拓展理解“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苍”与“茫茫”。</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是内容理解,突出景美。</b>对于诗词理解,张老师以“感受草原之美”为线索,一方面问题串联:敕勒川在什么地方?那里的风景怎样?除了天、地外,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同时,张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来到草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在想象中,敕勒川的美景就能让学生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是背诵诗词,体现过程。</b>对于本课的背诵,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学习背诵的过程,首先是以填空的形式来背,然后是借助画面来背,最后独立背。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节课,朱主任提出了要在感受诗歌的美上加大力度,提出了“三忌三宜”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b>一是忌先入为主。</b>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想象画面。既然是需要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就不要提前将草原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包括描写草原的短语。</p><p class="ql-block"> <b>二是忌以词语理解代替体验。</b>对于民歌中的“穹庐”、“笼盖”等词的理解,虽然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但似乎理解的目的就是对词语的意思有了解。而这种理解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也让学生感受不到草原空旷辽阔之美。比方说将“穹庐”简单解释为“蒙古包”的顶,似乎就让学生有“井底之蛙”之嫌,觉得天就像蒙古包的顶?事实上,此处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天空与想象走在空旷辽阔的草原上见到的“天空”进行比对,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草原,感受草原那种天地合一、空旷辽阔的美。</p><p class="ql-block"> <b>三是忌忽视语言表达之美。</b>这首民歌的句式长短不一,其语言表达的形式美也应该引导学生巧妙感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草原之美呢?</b>建议张老师在三个方面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b>一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草原的美。</b>对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教师有引导学生想象的过程,但这种动态还蕴含着草原的草茂盛、牛羊多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对草原的这一特点有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这里为何是“草低”而不是“草地”?这一比较,学生就能感受到,草原上那么多牛羊,不容易被看见,是因为“草”茂盛啊,只有“低下去”才能看见。</p><p class="ql-block"> <b>二是因学生在想象中体验草原的美。</b>对于“天苍苍”“野茫茫”,教师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天的青色,但“苍苍”与“茫茫”对应,其实应该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天空的悠远辽阔。无论是天还是“四野”,都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在头脑中大胆想象,想象其辽阔悠远,想象其天地合一。</p><p class="ql-block"> <b>三是在情景诵读中表现草原之美。</b>教学中,教师有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但这种过程过于程式化,是一种缺乏表达草原之美的情趣的背诵。建议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情景中不由自主想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这样的诵读才是用心用情的诵读,才是一种对草原喜爱的由衷赞美。</p><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老师们经过思维碰撞,认真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点燃学生学习愿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