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春时节,沿着多坡的路,来到了这个安静的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清澈的小溪沿着低矮的白色木栏,穿村而过。新建的红砖楼房沿街而立,古老的黑瓦房错落有致。几棵上了年纪的梨树,枝枝丫丫的从老屋的房顶窜上了天空,梨花和嫩叶灿烂在春天的眉眼里。</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地享有名气的文化村—明溪县胡坊镇福西村。村子方圆约2-3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7.5公里,距县城所在地约15公里。村子很小,最鼎盛时期,住户也不过百余户,常住人口四百余人,村民百分之八十皆为王姓。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里的孩子学有所成,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小山村,如今村里留守人口不过七十余人,三分之二的村民已年过古稀。</p><p class="ql-block"> 根据民国《明溪县志》《胡坊区志》记载,福西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地名“清流邱山”,多次版图规划后隶属归化,也就是现在的明溪县胡坊乡福西村。明溪建县时(公元1470年),此村庄已名“福西”,意在“村位于西,开阔向阳,居人有福,故名福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庄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却极其崇尚教育。村民都以读书为荣,即使家境贫寒,也会倾其所有供养子女上学读书。这里的重教兴学之风盛行,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追古朔今,让我们翻开村里老人珍藏的《王氏家谱》,在王氏先祖那些尘封的往事里去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说起福西村的由来,要追溯到南唐时期。约公元939年,闽康宗王继鹏在位年间(八闽始祖闽太宗王审知的孙子),王子王孙们遭到了一场血腥残杀,王继鹏次子昌公(字承信)为了躲避灾难,保存王族血脉,“微服西潜至邵武潘漈沟”。昌公长子夷公继续向西迁移到了“清流邱山”(也就是现在的胡坊乡福西村)。在那里,他们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置产业,读诗书,过着自给自足的归隐生活。从家谱上的记载,王氏族人隐名埋姓数百年,祖先的名讳均不敢以“王姓”示人,取名仅以数字替代,如“小五”、“九三”、“甲一”。</p><p class="ql-block"> 究其地名取自“村位于西”,应是昌公父子当年避难,微服西潜,相对于闽王的居住地福州而言。王族后裔隐匿于此,幸免于一场血腥屠杀,繁衍子孙,枝繁叶茂,福泽绵长,真可谓“居人有福”。在明溪方言里,福西村有一个别名“苦山洋”,仔细思量,也许就是所谓的“邱山洋”,在明溪方言里“邱”和“苦”这两个字谐音罢了。</p><p class="ql-block"> 元朝年间,九三公(公元1228-1299,王审知第十世孙),名讳仕宁,居于福西洋曲坑垇,性仁孝廉,好布施,以乡贤推孝廉,后举文林郎,时任元朝连城县令。此公广施德政,倡导孝行知事,读诗书守礼仪,深得连城人民的爱戴,后因政事多变,归隐山林。九三公育六子,除长子甲一居守福西外,其他五个儿子分别迁居三明岩前、莘口等地,系明溪、莘口、荆东、荆西、岩前王氏始祖,后裔分布三明、漳州、广东、台湾等地。九三公死后与妻陈氏合葬在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当豪坑。陵园设计奇特,规模宏大,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冢依宋制,砖砌数重,坟前砌阶百级,故名“百阶冢”。是福建省迄今发现的宋元之际规模最大的古陵园。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家谱里的记载,王氏先祖的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清朝年间,成彩公(公元1740-1816年,王审知第二十七世孙),“生平酷爱读书人士,见文人学士輒肃然起敬,当为子弟迎师,教育稍长,令其负笈从游,故弟子率皆端方俊拔,为乡间翘楚,今长公郎修鳞养翮,行将骧首,以赴风云矣”。这段话详细生动记载了王氏先祖成彩公如何尊师重教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从昌公、夷公、九三公、成彩公,到我辈(王审知第三十四世孙),虽身处乡野,物资匮乏,仍推崇教育,鼓励读书,一如既往遵循着“诗书传礼”的家规。“奖读书以传诗礼:吾族世代诗礼传家,而读书之人则诗所由传也,族中有游泮或登仕者,众祭必使与分,胙必及之,以奖已能,以勉未能者也,各房产业丰者,也应自立,书田赡而之。”从古至今,王氏族人都在以各种形式激励后人读书。教育的形式从最早的自行跟师、负笈从游到私塾教育再到政府办学;校址也经历祠堂、寺庙、正规学校的变迁;房屋结构从土木结构到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转变;自始至终不变的是王氏子孙读书育人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据说到明清时期,福西村就出过举人十一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高中生、中专生数名。为了求学,祖辈们跋山涉水,背米背柴到明溪一中、三明一中,甚至清流一中求学,家父上个世纪60年代毕业于永安师范,是村里第一个师范毕业生。他们学成归来,尽毕生之力,潜心乡梓教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造福子孙。</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9年计,小小的山村就有170名大学生,3名博士,11名硕士。如今他们遍布国内外,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村里的第一个本科生王庆华先生,1983年代毕业于福建师大外语系,如今成为厦门双十中学很有名望的高级英语教师,有“福建英语教学领军之王”的美誉;村里的第一个博士生王秀琳女士,现任集美大学教授;更令村民引以为豪的是王远升六兄弟的大家庭中,就有十八名大学生,其中王怀雨先生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科学院深圳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界内名气斐然。</p> <p class="ql-block"> 王氏先祖从繁华的乱世归隐山林,耕读传家,诗书传礼,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王氏子孙。他们揣着梦想,带着王氏家族深入精髓的传承,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出了村庄,走出了明溪,走出了福建,走出了中国,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福西村,新修建的水泥路和古老的黄土公路在福西村部汇合,把古老和现代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展眼往日时光在古树的缝隙里拼接着,阳光透过枝叶,一路斑驳,远久的故事,影子越拉越长。这个小村庄,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久,也许将瘦弱的不复存在,只留下古老的木屋,古老的传说,但家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它仍然会展现在子孙的眉眼和言行里,深深融进他们的血液中,王族家风永存,书香依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