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巡礼之一 :卧佛院摩崖造像

永建看世界

<p class="ql-block">  安岳石窟“古、多、精、美”,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明珠,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着上承云岗、龙门,下启大足石窟的重要地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368处,造像10万余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两宋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安岳石窟,发现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已1400年历史。盛于唐宋两代,延续至明清直到民国,几乎每个乡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遗址,主要为民间结社造像,以佛教石窟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数,安岳石窟拥有几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侧石刻卧佛以及21万字石刻佛经、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毗卢洞北宋紫竹观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观石窟、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等,安岳石窟除少数遭受自然人为破坏妆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别是宋代造型更是达到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安岳拥有各级别石窟造像保护单位1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为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禅寺、塔坡、三仙洞、舍身岩、佛慧洞、佛济寺、毗卢沟、净慧岩、封门寺、半边寺、大佛寺、灵游院、石锣沟、菩萨湾、上大佛、木鱼山,市级文物一处,福应山唐代大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文物保护点50处。</p><p class="ql-block">安岳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目录清单。</p> <p class="ql-block">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卧佛镇。该处山势蜿蜒,河水滢绕,翠竹掩映,景色幽雅恬静。</p><p class="ql-block"> 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自宋代起逐渐衰退。在长约一公里星“几”字型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间,存留着大批刻造开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摩崖造像以佛教禅宗为主,间有密宗造像,题材多达57种。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情态万开,神态自然,是中国中期石刻艺术鼎盛时期作品中的使佼者。景点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卧佛三世佛、弥勒佛、千佛、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幢、石刻佛经等。</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最为壮观。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位于北崖高13米山崖中,整龛呈“刀币”形,龛宽23米,高10米,深4米,距地面近4米。由“释迦涅槃图”和“释迦说法图”两组图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主尊为长21.3米一字横卧的释迦造像,体态修长,褒衣博带、头靠莲花枕、东头脚西呈左胁而卧。佛陀面容安祥,双目微睁,口角略含笑意,头身比例为1:7。在其腰部有一高3.2米俗世扮相的侍者背对盘坐,身体前倾侧头凝视大佛,右手于释迦左腕处做切脉状。</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释迦牟尼涅槃图”(卧化佛)闻名于世,为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槃图”,</p> <p class="ql-block">涅槃变上为说法图,2.3米的释迦结迦趺坐,作说法印。两侧有高2.1米的十大弟子、观音和力士,以及2.3米的神众天龙八部呈两排站列,烘托出聆听佛陀说法的宏大肃穆场面。说法图中22个人物通过大小不同的透视关系和表情、服饰、法器等展现出释迦涅槃诸神的悲伤、不舍。并与涅槃图在构图和人物上诸多呼应和对称。构思之奇,人物之生动,堪称中国石窟版的“最后的晚餐”。</p><p class="ql-block">该龛的八部众和十大弟子是国内唐龛中现存中保存最好、体量最大、技艺最精湛的一组。</p> <p class="ql-block">佛足处有一呈S型高3米的着裙半裸力士,撕心裂肺的表情呈现出感天动地之悲恸。</p> <p class="ql-block">卧佛左臂下方的石壁上,镌刻有宋兵部侍郎刘仪凤及其表侄雍涓(普州参军)的游记诗文。</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涅槃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卧佛对面崖壁间(南崖造像区)分布着密集的唐代摩崖造像龛;多为平顶长方形,内容多为“释迦说法图”,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合造像为主,有的龛内主佛上方刻有华盖、菩提树、飞天等,龛沿以浅浮雕图案装饰,龛外侧左右站立力士。另外,还有凉州瑞像、弥勒变像、接引佛、贤劫千佛、文殊、普贤、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幢、佛塔等,内容十分丰富,雕刻技艺非常精湛,充分展示了唐代石窟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43龛至59龛内景</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43龛至59龛内景</p> <p class="ql-block">第52号龛为五代时镌刻的经幢,形如宝塔,高1.5米,底层为四金刚撑托基座;中层二麒麟、二盘龙、四天王拱卫和四小佛并列禅座;上层如宝瓶华盖,四角悬挂风铃,间隙处饰以莲瓣、云纹等,该经憧刻工精细,装饰华丽,不失为卧佛院雕刻艺术之佳品。</p> <p class="ql-block">千佛龛中的立佛</p> <p class="ql-block">第45号龛中十一面干手观音立像,身高1.35米,除六只手臂为高浮雕外,其余千手全部阴刻在龛后壁。观音像修长窈窕,挺腹扭胯,面部表情温柔俊美,衣饰线条简洁流畅,质地轻薄透体,宛如一唐代美女跃然其间。</p> <p class="ql-block">第44号双龙无字碑唐代</p> <p class="ql-block">第57龛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藏经洞。</p><p class="ql-block">卧佛沟内开凿的39个经窟中,有15窟刻有佛经,所刻经文至今还保存较好,刻字面积154平方米,字体大小1~2厘米,直行镌刻在窟内壁上,字体多为唐楷,有两窟为行书。现存清晰可识的经文共20余部,70余卷(品),31万余字,几乎将盛唐民间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全收录在内,是一座举世罕见的佛经宝库。</p><p class="ql-block">藏经洞内所刻佛经经文,不仅记有年代、经论名称,而且字迹古朴工整,笔势清劲纯熟,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书法史和校正佛经版本的重要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与北京房山云居寺石板刻经不同,卧佛院经文是直接书丹、镌刻于打磨光滑的洞窟壁面,所刻的22部经典分别是《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众经目录》《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佛说佛名经》《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维摩诘所说经》《合部金光明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灌顶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说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六门陀罗尼经》《贤愚经》《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禅秘要法经》。</p> <p class="ql-block">大般涅槃经</p> <p class="ql-block">大般涅槃经第三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大般涅槃经第四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局部</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刻经唐开元23年(735年)题记</p> <p class="ql-block">第59号窟正壁上方飞天、石刻经文</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第68号释迦说法龛唐代</p> <p class="ql-block">卧佛院第70号释迦佛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土唐代</p> <p class="ql-block">第82号释迦佛龛一佛二弟子二天王唐代</p> <p class="ql-block">第64号凉州瑞像唐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