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惊点

方宏

<p class="ql-block">缘起:</p><p class="ql-block">早先是在网络上知道了这本书,只知是一古人所作,教化后人云云;后走马浏观此书改编的电影,讲一年长者给其子在立案说法,大致都是在回忆自己的往事。如此这般。那天,微信视频号中有门店做打折活动,推销此书,售价竟是个位数米!思来新鲜,知此是传言中的经典,如此买来。又,恰逢冬月疫情肆虐,无奈静默宅家。泡壶茶,闲情翻阅,也不啻天公作美?</p> <p class="ql-block">㈠</p><p class="ql-block">纵观了凡先生一生,是不凡的一生,是自悟的一生、自醒的一生;是渡己达人的一生,是证悟了:种善因,天必佑之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少年了凡,遇到了孔先生为其算命,几多求证后选择了“躺平”!认为命运既然是上苍所设限,不屈服又能如何?直到遇见了云谷禅师,懂得了立命改命之法,深以为然,时时践行。</p><p class="ql-block">了凡先生告诉儿子,云谷禅师的立命之说,是世界上最真实的道理。也就是佛家讲的正法。他告诫儿子天启,定要认真研读、悉心体悟、勇于践行。</p><p class="ql-block">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认为,这是第一篇《立命之学》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这是指人要保持一个清静心灵的状态,不动妄念的状态。没有分别心,就算外物再有差别,在他眼里都是毫无分别。因为心思纯净,没有对立,没有矛盾,万事万物在心中都是和谐的、统一的。</p><p class="ql-block">把“立命”分开讲,就是要把富足与贫乏看得一样,这样才能把本来贫困的命运转变成富足的命运。云谷禅师认为要做到:丰歉不贰。才能立富贵之命!</p><p class="ql-block">有大智慧的人,不论丰收还是歉收,无论贫苦还是富足,都能淡然处之,体会生命本源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前者是讲道家豁达的出世之举;后者说得是儒家以苍生为己任的出世情怀。这是中华国学儒道互补的精华呀!</p><p class="ql-block">禅师告诉了凡要“积德祈天”;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累的福德越多,得到的福报也就越多。</p><p class="ql-block">“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p><p class="ql-block">云谷禅师又传授给了凡,从有心到无心,保持念头不动的方法,就是颂持《准提咒》。</p><p class="ql-block">持咒,就是学习保持清净心,以净化心灵。如果达到“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的境界,这就勿需意识参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刻意、无妄念、无分别心,便是无心之境!心中无限虔诚,万事皆能灵验。</p> <p class="ql-block">㈡</p><p class="ql-block">遇到孔老先生:一切皆为命中注定,所能做的无非淡然无求;</p><p class="ql-block">遇到云谷禅师:一切皆向心向内求,只断修身修心,积德行善,便可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尚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妄语。</p><p class="ql-block">这是说,天道是难以确信的,而命运也是没有定轨的。又说,人的命运不是固定的。这些话都不假!</p><p class="ql-block">命由己立,命由己造。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积德行善来改变的。只要不断向内而求,向心而求,那么天道就会有所感应,命运也会悄然改变。此处应和了这句:菩萨种因,凡夫求果。一切都是因果,“心存善念,善果自来”!</p> <p class="ql-block">㈢</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何要诵读经典作品?因为大浪淘沙,历经若千年沉淀。经典中蕴藏着人生智慧,若能认真体悟,躬身实践,那么必然会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了凡先生在断恶行善、修身修心之后再来熟读经典,感悟又不同了。</p><p class="ql-block">在求得儿子之后,懂得了命由己造,并未为子算命,也无需在意命运中的定数,唯,行善积德、修身修心就ok</p><p class="ql-block">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p><p class="ql-block">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p><p class="ql-block">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jù)想;</p><p class="ql-block">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p><p class="ql-block">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p><p class="ql-block">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p> <p class="ql-block">㈣</p><p class="ql-block">直断其根。个人妄解为是此书第二篇《改过之法》的精词或金句!我的理解就是,一刀剁!既然知道是错误的、不好的,哪来那么多丝丝缕缕,藤藤蔓蔓!纵有留存千万理由,认定了糟粕,什么也不必说了。“剁”就完了!</p><p class="ql-block">这点自己深有体会啊。因为酗酒惹出多少问题来?朋友相聚无酒不欢,那些年交了多少这样的酒友。随年岁增长,觉得还是回归些更好。圈子大了,你还是你自己。人不懂得充盈自己,到任何时候都是一副攀龙附凤的样子!中国是个酒文化的国家,真正做到“戒”何易?但,有些事情必须想明白了,想清楚。但,还是纠结啊!</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位修学大道的朋友,在他的悉心指点下,我明了一些善知识。懂得真正参透正法,亟需开悟。就是要开启人觉悟的天性!这,本是与生俱来的,但又被后天环境之混沌,活活泯灭了。这就是要做到纯净、心静,以及干净!要在守戒律,心定后,才能生出大的智慧根果来。</p><p class="ql-block">又恰逢机缘,拜师持戒。最后一戒,即为酒。师父曰:守戒,护法神在。神明暗察秋毫,万不敢妄念!去秋九月十九,算来已过一载之久矣。诚意终归感动神明,菩萨加持智慧福德。令我开悟,如今遇见《了凡四训》,这岂不就是开悟之大书?</p><p class="ql-block">书中解读说:</p><p class="ql-block">这就像是想要斩伐一颗毒树,只要将其根部砍断即可。“直断其根”!让其无法继续生长。如果单纯从事上改,则只见枝叶,不见树根。因此,改正时费时费力。而且过错是边改边生,永无止境。</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戒律都是为了帮助修心而制定的,所以,若心已达到清净之境,则不必执着戒律本身。</p> <p class="ql-block">㈤</p><p class="ql-block">《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读到“积善之方”时,我更觉得“善要明理”。</p><p class="ql-block">“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布施银钱、衣服的大有人在,可是一片赤诚、无私无求的,又有几人呢?</p><p class="ql-block">“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lì:打人,骂人。)人皆为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做了善事,如果内心能不执着于所做的善事,那么随便他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够成功而且圆满。</p><p class="ql-block">舍财作福,就是“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修行法门中有一个最先要学习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布施”!布施,就是给予。从行为上说,把自己的东西或把“自己本身”交给别人;从内心来说,就是“舍”。</p><p class="ql-block">由易到难,由外而内,循序渐进地进行修行。也就是从“财布施”,舍财是布施的开始。也是作福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坚持舍财,私心杂念会越来越少,心地越来越纯净,放下对钱财的执着心,纠正了吝啬小气的坏毛病,这就是最大福报。</p><p class="ql-block">古人有四种肉不吃的禁忌:</p><p class="ql-block">听到动物哀鸣声的肉,不吃;看见动物被杀过程的肉,不吃;自己养大动物的肉,不吃;专为自己杀的动物的肉,不吃。</p><p class="ql-block">“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积累福德,就是要在不断积累恻隐之心,心越来越善,越来越软,由恻隐而悲悯众生。德行自然日益高尚,福报也越来越深厚。东坡先生有诗云:“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仁慈的极致啊!</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积德行善不一定非要布施财物,勤俭节约也是一种行善积德。此处,我联想到母亲,她的过分勤俭,常常令我生出些许埋怨与无奈。此刻说来,母亲勤俭惜福,这也是美德,也是在为晚辈积累福德啊!</p> <p class="ql-block">㈥</p><p class="ql-block">“谦德之效”是《了凡四训》的末篇。愚悟解为:唯谦受福。</p><p class="ql-block">《易经》在解读谦卦中是这样说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可以理解为——</p><p class="ql-block">天之道,总是使那些骄傲自满的亏损,总是让那些谦虚谨慎的受益;地之道,总是改变那些骄傲自满的,总是滋养填充那些谦虚谨慎的;</p><p class="ql-block">鬼神行事,总让那些骄傲自满的受害,让那些谦虚谨慎的享福;人行事时,总是讨厌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那些谦虚谨慎的人。</p><p class="ql-block">书中第257页有文曰:</p><p class="ql-block">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将浮者自实,肆者收敛。”</p><p class="ql-block">就是说:看到这人的气质,虚怀若谷,处处不为人先,没有一点骄傲的神气。而且,他那谦虚的光彩,仿佛迫面逼人!</p><p class="ql-block">如果老天要使一个人发达,在给他福报之前,会先启发他的智慧;启发智慧后,浮躁之人会变得诚实,放肆之人会变得收敛。请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啊。</p><p class="ql-block">第258页“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p><p class="ql-block">“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p><p class="ql-block">“善事阴功,皆由心造,长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这些句子都不难理解。这是在强调“心”的重要性,也就是积善要看行,更看中“心”!文中道长一针见血地指明张畏岩最大的缺点是不够谦虚,告诉他:谦虚也是积善!改掉妄自尊大,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这并不用花一分钱啊!</p><p class="ql-block">“中全要命”,这里是说命中的定数。能否“中举”,这是命中注定的。须要自己做个转变,别无他法。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可以自我立命——“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只要尽力行善,尽自己所能积德,终将会得到福报,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不自反而骂试官乎?”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自省,而不能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张畏岩常读圣贤之书,又经老道长点醒。从此每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断恶修善,因此“德日加厚”。他在丁酉年做的梦中,有两大信息:</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命运确有定数;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的信念和行为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一个榜上无名的人,若他谨慎自省,自我约束,坚持断恶修善、行善积德,那么他是可以得到原本没有的福报的。“头顶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天上一定有神明随时随地在监察着我们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对于利人、吉祥的事,赶紧去做;对于凶险、损人的事,绝对不能做。这是我们可以决定的。</p><p class="ql-block">心存善念,约束一切不善的行为,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虚心不骄傲,处处不居人上。神明时时护佑我,这样才是福报的根本所在。反之,气量狭小、骄傲自满、刚愎自用,都是在自损其德,自拒其福。一个人没有谦逊的胸怀,就不可能做到断恶修善,既使修,也不是“真善”。故说,谦德是修业的基础,是修业者必备!</p> <p class="ql-block">㈦</p><p class="ql-block">全书四个部分,都是在讲“修心”。安身立命、改过修善、善根福德、唯谦受福。“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p><p class="ql-block">一切恭敬,才能保持长久善根福德。所以,要在真实心中存有一份谦德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清代名臣曾国藩对此书最为推崇。读后改号为“涤生”;还有近代的胡适先生,他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之作!</p><p class="ql-block">还有今夏离世的日本著名学者、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他早年读了本书,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他曾说,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稻盛和夫在他长达42年经营生涯中,一手创了两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退休时把个人全部股份裸捐!自己皈依三宝。这是何等境界!</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最末,记录一下了凡先生之档案,借此表达无限缅怀、感恩和恭敬之情。</p><p class="ql-block">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是今天苏州人,明代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进士,曾做现天津宝坻知县。对天文、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勘探,都有一定造诣。</p><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是先生六十九岁所作的戒子家训。先生多年为官,但家居及其俭朴,尽管如此,还要力行布施给穷苦的百姓。他每日反省改过,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从不间断。在清心寡欲、无虑无求中祈天立命。</p><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旨在训导其子,认识命运的真谛,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谨慎种种效验。</p><p class="ql-block">本书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可谓,必读书目也!</p><p class="ql-block">研读品味经典作,犹雷直惊梦中人。感悟、顿悟、觉悟中……开卷有益。</p><p class="ql-block"> 草稿于壬寅年冬月初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