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不约而同在书写的,就是我们做为一个人被土地哺育又再反哺土地的故事,从我的陈景润与三明所串联起的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到作家小妹杨丽这外省才女与“半是翠微半是蓝”的八闽山水,再到福州胪雷陈氏祠堂的后裔陈景润与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都可以作“一个人与一块土地”的如是观。<br><br> 作家小妹杨丽快递赠书<br><br> 2022年11月7日我将前文放上美篇,过审后放“历史时光机”,再发给部分朋友。<br> 沈世豪教授留言:“收到,谢谢!待明天认真拜读!”<br> 黄主任发个[强]的图案后留言:“现在要等这阵疫情过后再去采访了”。<br> 阿芬姐发来截屏图片,再留言说食品厂聚会时间有否错了?我当即改正过来。<br> 杨丽在美篇评论区留言:“篇篇文章,真人真事,点点滴滴的过程详尽记录,跟着文字,如同看见你忙碌的身影。对文学的热爱、执着,让你如此专注、忘我的书写。你用文字记载三明文化史,串联起三明文化史上一个个闪光的人物。三明,有你,是幸运的!/细读过,看见我的名字。看见几行行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不由泪眼朦胧。我想说,这片土地,终将不会辜负你!大哥保重自己。”<br> 每每看到作家小妹杨丽的文字,都有遇上知音的感觉。对我写《这块土地的灵魂》提供了很大帮助的是三个人,一是台湾师妹,她是我的第一知音;二是档案馆小魏,起航了档案馆版;三是作家小妹杨丽,好几次都是恰好出现在重要的节点上,这次又是这样。<br> 杨丽继续在微信留言:“我的新书至今你还没看到,真是抱歉。一直想亲自送给你,现在看来若要如此,不知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我才会重回三明。给寄书的地址吧,一共需要多少本,从福州寄出。你自己的签名本我从陕西寄出。因为离开福州时,走得匆忙,没有时间处理好一些事情。父亲病重,我和先生为躲疫情绕道一日千里赶路,好在父亲转危为安。我在宝鸡租了房子一年,陪伴父亲。父亲已经虚93岁。福州了无牵挂,暂时不回去了。只能用寄书的方式了。必须给大哥道歉,没及时寄出书。”<br> 我发上地址,再留言:“我自己要两本(一本签名,一本备份),市档案馆要两本(一本存档,一本资料室),共计4本”。/“我其实是一直在等你这本书,我也知道你前面是想亲手送给我,只是好几次都不凑巧。还是寄给我吧,也许我看了还会为你写一篇东西呢,跟前面那篇首尾呼应”。<br> “刚看过你发的新美篇,提到我写你的文章。这篇文章为什么没收进我的新书里?[哭][哭][哭]一千万个遗憾。”<br> “你帮我写跋时新书好像已经定稿了”。<br> “那时十万个可以加进去的。”<br> 我次日上午先将文章发给李顺亮,然后留言:“顺亮兄,你上次发给我看的写陈景润的文章,后面有没有在哪发表?我现在准备写第二百章,是第4部结尾,得绝大部分陈景润元素,按原计划得把你那篇文章写进来,所以这下得问您一下,有的话好标摘引资料的出处。”<br> “没发表过”。<br> “那我就标您提供给我的文稿,可以吗?”<br> “可以”。<br> 林纪福留言:“拜读佳作,对您还惦记着我姐林润华并将我的《沙溪河道的变迁》纳入文中表示衷心的感谢!为您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撰写三明发展史记,挖掘、颂扬三明名人、精英的精神由衷的钦佩,你是三明本土人的骄傲!”<br> 杨丽让我想到可以把她写我那篇放上“读书笔记分享会”,后面实际是放来载庆那篇,觉得序和两个跋都放,得从“历史时光机”开始,所以就这样实行了。<br> 杨丽9点多留言:“查了下我写你文章的时间,2021年10月21日。确实我的新书已定稿,排版完毕,但还没开印。若一定要添进去,需要重新排版。所以当时就觉得非常遗憾,但已无奈。隔了年月,这遗憾重又感知,以为书是来年三月我才收到,文章本可以添加进去的。这一错过,不知哪年哪月还会再出一本写福建的书。还好,你的书里会有这篇文章,让一段经历以文字的方式永恒存在。感谢大哥!”<br> 我将头晚就截屏的两篇文章的图片发给她,上面有在阅读数上打了圈的,都是两千五百左右。<br> “两篇文章阅读量差不多。”/“看你的美篇文章阅读量越来越高了。”<br> “我写你那篇放上美篇的美友圈时是818,在几天里升上2000多,后面的都是全国性的读者”。/“你写我那篇是去年放上美篇的,直接在几天里就上2000多了,还被冠以‘美友喜欢’”。<br> “开心。”/“读美篇文章的人还是挺多。比有些文学网站的阅读量高得多。”<br> “很感谢作家小妹把我引领进美篇,你是老天爷派来帮我的人!/我会进美篇有历史原因。我这样自认是路遥的小弟的人因命运与追求所至,三四十年来自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按说在本世纪10年代中期应该去文学网站发展,但他们对图片的要求数量太少满足不了我的需求,只有美篇可以。2016年年底我要在陈景润实验小学百年校庆前将《百年母校千秋业》放上网络,几经努力而不顺,那天我都要出门去找人辗转请教一位校友了,就在背上书包临出门的那一瞬间,你伸出援手了,后面就再坐下来,你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做美篇。我很感谢冥冥之中上苍的安排,也感谢你的帮助。 <p class="ql-block">我最近常想着你说的‘写不写在你,出不出不在你’。我明白这部书稿目前只能生存在美篇上。”</p><p class="ql-block">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来的恰恰好。也没想到你能锲而不舍地坚持了这么多年,在美篇的文章越来越被重视,加精、推荐、喜欢各种冠名,还有不断上升的阅读量,让你在美篇找到了最合适的文章发表方式。我因此也倍感欢欣。只是,你的文章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不仅仅是串起三明的文化史、还有城市发展史、迁明企业、知青史,所以不能只存在在美篇,抱上书稿去文联,找主席,立项。文联每年都有新书立项,会赞助出书。你的书不只是你个人的事情,而是三明的事情,必须要他们出钱出力还有订购,大加宣传。不能送,只能买。十多年的心血啊,哪个作者有此耐力?三明还有几个作者脚踏着这片土地,有责任感使命感?但愿我所想,你能去努力,让梦成真。”</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很感动,想留言又欲语还休。</p><p class="ql-block"> “昨晚问过你地址,立刻签好了名。刚背上三本新书去给父亲送鸡汤。顺手在父亲小区院里摘了几片银杏叶夹在书里做书签。返回时,也该是各快递公司云集小区大门口的时间了。但是,又一次要拖延寄书的时间了,因为福建疫情,陕西发往福建的快递一律不收货。再次等待。等待,应该不会太久。疫情期间,大哥多保重!”</p><p class="ql-block"> 我16点时点点击率,那篇上800了。日升高三千八百多。</p><p class="ql-block"> 杨丽发来快递寄单图,“福州寄的没签名的已经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好的,谢谢。你把书的封面拍给我,然后把签名的三页一起拍给我。我新写的这一篇是第二百章,应该是结尾啦,想全是陈景润的元素,但可以从你这本书开始写”。</p><p class="ql-block"> “好”。不久,她就发来好几张照片,并附言:“你自己选。晚上拍灯光有阴影。”</p> <p class="ql-block"> 我点出来看,再次被作家小妹拍书的照片都能拍出美感来给触动到了,便留言:“你文化感觉很好,拍的照片就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再后面我点出照片来看上面的文字,作者简介上的,还有我的跋上的。然后去找前面的跋的全文,再次看她改成怎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在书写人与土地互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9日点点击率,日升高四千多快五千,破纪录的。</p><p class="ql-block"> 当晚就收到杨丽托人从福州寄来的三本书,迫不急待地翻看了好几篇,看得泪眼濛胧!</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我是有杨罗李朱情结的人,再加上命运所至,我钻研最多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我卖书时就开着文化雷达,想培养文学新人。童大焕在那时的出现满足了我部分心愿,但杨丽却错失了头个机会,只抓到第二个机会。她在2016年春领奖与我相邻相识时,都已经成名了,我不能在她的成才道路上指出往文化散文努力的方向,只能花两个月时间钻研她在海峡两岸正式出版的四本书,写了篇《接天莲叶无穷碧》(本书第三十四章),将其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去评判价值几何。我尽管与她只有一闪而过的一面之缘,但还是没有辱没她这位代表着改开时期来三明的“新三明人”的文学才华,也对得起自己一直在开着的文化雷达。</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在写杨丽这篇时,结尾一节我迟迟未写,就是觉得没找到最重要的那个点。我那时在厦门杏林装修房子,还为此特地回三明一趟,要面对着三明的土地才写得出我想要的文字。结果是在等理发前忽然想到:还是要写土地!那一刻,好些后面我写进文章的文句就从心里涌出来,感染得自己眼眶里闪着泪花。</p><p class="ql-block"> 那些文字是这样的:“读着杨丽大陆已出台湾将出的游记时,也不免会时常想到余秋雨当年《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台湾所受到的礼遇,并在想文化散文何以在两岸深受读者喜爱呢?大陆的土地和历史对彼岸读者是有吸引力的。大陆是台湾的根,只要谁能写出那土壤,自然有根须会来吸吮养分的……重要的是,尊重每一块土地的存在,记录下每一块土地的历史变迁,挖掘出其中的文化积淀,这是游记会成为畅销不衰的文化散文的内核,是连接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的,杨丽的文字是轻灵的,但她的游记中所描写的众多土地是厚重的,他们千万年来都在那儿,只是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不觉他们的存在,甚至可以予取予夺,可以随便蹂躏,任意践踏,肆意装扮,而她这喜旅游爱写作的女作家无意有意地进入,再用文字引出历史,牵出文化积淀,也就偶然也必然地窥见秘密,遇上宝藏了,起码在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眼里是这样,这就是文化散文受欢迎的因由。土地永在,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它都在那里顽强地孕育着万物;历史不灭,无论在各种时期中怎样沉浮,它都是中国人的来路和信仰;文化长存,不论政经怎么喧嚣,文化都是中国人的文脉;作品不朽,能揭示这些规律的作品,自受喜爱。”</p><p class="ql-block"> 就因这篇文章,杨丽成了我的作家小妹。我对她寄予厚望。2017年7月时,我曾给杨丽留言:“我经过去年约两个月的研读,对你的写作历程与长短有了自己的认识。我觉得你散文既然已经写到这份上,得先坐实已有的成就。比如,你得在台湾再出一本我所说的那种极具文化散文味道的散文集,还有在大陆出一本写福建山水和人文的集子。而且在这两岸的两本中,在修改和编辑时,要突出土地,各个地方的土地,以及人和土地的关系,这是你散文作品能够出彩、并显得厚重,在未来的书市和文学史上能够安身立命的基石。”果然,杨丽没让我失望,在2021年10月结集出版了全是写福建的散文集《半是翠微半是蓝》。而且将我那篇文章放在书后做跋,让我看了眼中有泪。</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本书里,满满都是作家小妹杨丽这外省才女对八闽山水的深情厚意,是“一个人与一块土地”的范例。特别是其中写陈景润老家福州胪雷陈氏祠堂的《何处是乡关》,对我做陈景润题目有深刻影响。我就是看过她这篇网文后,对祠堂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在2018年5月给第1部写结尾单元宋力那篇时,在陈氏祠堂那一节上很着力。为了表示感谢,我特意摘引一段文字:“胪雷祖训:为官,报效祖国,安抚体恤百姓,公正廉洁勤奋谨慎,不可残暴贪婪。读书第一,耕地第二,经商第三。”“胪雷陈氏宗祠名列《福州十邑名祠大观》,是福州众多宗祠之首。”[1]并在文末标上出处。是杨丽此文让我知道,这不仅仅是胪雷陈氏祠堂一家祠堂,这种祠堂文化是福建地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文化血脉来源的象征,所造就出的文化奇观是“陈景润与全国乃至世界”!所隐喻出的规律是千秋万代中华大地上人与土地的互哺。</p><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16点,我看到微信上小魏留言:“邓老师,书已经印刷出来了”。我便当即背上书包去列东拿书。</p><p class="ql-block"> 到小魏办公室,只见外面办公桌上放着两本书,我拿起来翻阅。小魏说这样子应该差错很少了。我说多看了那么多遍就跟一般的书不一样了,差错要更少很多。</p> 她拿一打印稿子给我看,是展纲上文明委的表述和档案号。我说了实际的历史进程,还有采访经过,我带两个小朋友去采访,一是林纪承说的,小洁听得很认真,我也听进去了,小涵对这题目是打酱油的,我和小洁还对这建制有过探讨。二是去采访丽鸿时听她说现在的情况。做学问的人对材料来源有天生的敏感和记忆,你叫陈琳去问小洁就知道了。<br> 后面还说到上海大学一教授来的事。我说华安前面有跟我说,去三标厂时还叫我一起去。她说那教授昨天有过来。我说这书他有拿到吗?说没有。书是今天才到的。小魏拿名片给我看,跟我猜测的差不多。<br> 因时间迟了,小魏到快下班的时间,问我书够吗?我说按理是我自己要两本,还得给傅振华和服装厂的潘照云各带一本,他们提供了很多东西是有人情的。小魏就再开资料室的门拿两本给我。她说这书想要的人当宝贝,不想要的人送给他都嫌没地方放!<br> 我说前面得档案馆的帮助,肯出档案馆版,印了没多少本,但我给宣传得很多人知道。我也希望她们后面有人做题目都能联合署名,各取所需。我自己则写累了不爱写了,我已经写了一百九十九章,再写一章就是第二百章。破纪录了,四大名著都只有一百多章。她说顺其自然吧。<br> 11月15日中午黄主任留言:“邓老师,食品厂的照片您手头有吗?”<br> 我便将写食品厂那篇发给她。<br> 她随后再问:“有没有侯水泉年轻时的照片?”<br> “好像都没有看到,可能要问侯老的家人”。<br> “家里也就找出了一张”。<br> “如果一定要找,迁明前在上海的户籍档案资料中,可能找得到他的证件照”。<br> “傅振兴五金厂有老照片吗”?<br> 我将写傅振华那篇发给她,再发傅的全家福照片,然后发纪念册上连着两页的截屏图片。<br><br> 三明版的孙少平或路遥<br><br> 11月16日中午才看到快十点时沈世豪教授的留言:“有傅振华的照片吗?一张是三钢记忆馆上的那张全家福,一张是他个人现在的照片。如果有,请发给我!谢谢!”<br> 我先发那张全家福老照片。<br> “有他现在单人照片吗?集体照收到,你这一张很清晰!”<br> 我再发纪念册上有傅振华个人照的版面图片,附言:“三标厂纪念册上有,130页,2行右4”。<br> “这是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有现在的吗?我正在写三明的1篇散文!”<br> “有2019年聚会的,我找给您”。<br> 我在纪念册上找到印象中聚会时傅振华在饭店门口和人握手照片的所在页码,然后在美篇文章找出版面图片发过去,留言:“左上图中是傅振华,左二是侯水泉”。<br> “收到!可以了!谢谢!侯水泉现在老不成样了!”<br> “帮你找照片,倒意外地找出一张迁明史上蛮重要的照片。侯水泉在1969年三标厂组建时首任书记,所以三标厂的聚会他会来参加。因为后来影像资料的缺失,三标厂聚会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br> “太有意思了!你是大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br> 这天下午一点多我将路遥那篇发给小魏。我开书店时送了很多《平凡的世界》给年轻的朋友,不开书店后只送过唯一的一套,就是给小魏的。她是我的文化搭档,我自认是三明版的孙少平或路遥,我把她当我奋斗长路上这一时段的旁观者。<br> 15点时点点击率,日升3000多。总数上45万了。让人意外的是远相舅和陈景润这两篇都单日各上900多,破纪录了。<br> 17点多黄主任留言:“我们这两天在永安拍余虹,明天编导小董会去三明,正好在您家附近,他把《上善若水》的书还给您”。<br> 我回复;“谢谢”。<br> 后面看到微信上小董通过黄主任给的名片加我,我点接受。他很快就留言:“邓老师您好”。/“我明天早上大概10:30左右到您家楼下,把书还给您”。/“您的具体地址方便再发一下吗?”<br> 我将手机号码和地址发给他。<br> 次日上午小董微信上问傅振华的电话号码,我找出来发给他。<br> 10点半左右有电话来,是小董的,讲到楼下了,问是几楼。我讲四楼。我下去,他要送上来。到四楼门口。将书给我。我交代说档案馆出本迁明企业的档案书,可以找他们要。最好是你和黄主任还有沈世豪教授都有一本。他说档案馆前面有给他们电子版。我说手上有纸质的书更找得到感觉。他说刚好上午要去档案馆。他们小车在外面等着,他要先走。我送下去。<br> 白天看到黄主任发的两次朋友圈,是在永安拍二十大代表余虹的工作照,其中还有繁忙中被叫去荒郊野外做核酸检测的。<br> 这天看点击率,日升高2000多。特别是陈景润那篇访谈实录1《陈景润是读书人永恒的奋斗榜样》单日超过1000,而第2篇《陈景润是福建地域文化的响亮品牌》则只升143。这数据让我感觉到,原来写陈景润的在三明只有两三百的读者,第2篇有福建地域文化的元素,在后面研二女生及同学们剪片子的时候升至800多,这600多是省级的读者,这下上升的就是全国性的读者了,对我在陈景润题目上的亲身体会感兴趣,对福建地域文化的共鸣就更少了。前后的数据连起来,我所面临的三个层级的读者的量就出来了。<br> 晚上看到王长达发的朋友圈文章《全省唯一!三钢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其中有记忆馆“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那旧版照片,上层约四大块版面上的老照片大部分是我提供的,右侧头一张则是过年前后跟小严联系时叫她要突出沪的元素去网上拔拉下来的。下面一层的中间则摆着我的三标厂纪念册和三本《这块土地的灵魂》。我将这张照片复制下来。<br> 11月18日晚,我收到杨丽从陕西省宝鸡市寄来的快递,面对着这三本签名书,困顿中的我在那一刻像去年看到陈景润陈列馆的照片一样,眼泪夺眶而出,不能自己!<br> 好一会后,我擦去泪水,在手机上给杨丽留言,只能咸话淡说:“晚上收到快递。本来我想叫你再去寄试试,没说,但你还是做到了。看到书的时候泪流满面,这是我自己个人命运的因素,等有空的时候再说”。/“谢谢妹子”。<br> 杨丽发[咖啡]图案。<br> 我将前面她写的跋上3200的截屏图片发过去。<br> “不断被点击翻阅。”/“前几天你发的才2000多”。<br> “是放上‘历史时光机’然后才增加的读者量”。<br> “噢。你把美篇也玩转了。”<br> “我因命运所至,变成是卖书的一个人,对于三明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很少的三四线城市,我很明白的,书再好,厚的只能卖500本,薄的才能上1000本。我对三明的走量,因为是卖过23年的书,所以印象特深。不曾想,这个读者走量,在我的美篇文章的读者量上,也是差不来去。倒是最近美篇上的全国性读者,跟当年的邮购相似”。<br> “凡事你都如此认真执着,浮想联翩。美篇文章带给你如此的美好体验。我的美篇文章一发,就不管不顾了,什么个情况一点不知。”<br> “第一,我得说,这是命运的存在。我是五零后,那是我命运中没有选择的选择。你是六零后,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选择”。/“第二,我非常感谢有作家小妹的存在,让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知音”。<br> 第二天杨丽回复:“[咖啡]离开三明,虽然几回回梦里回去。但人却一直没有回去,只觉得这个城市与我已无关。非故乡也无亲人。遇见大哥,三明重新又离我很近,这次新书出版想专程回三明,送书。没想到又没能成行。书,拖了又拖,终是又以邮寄的方式送达。多余的两本你想送谁就送谁吧。”<br> 杨丽这一轮的在场勾起我很多思绪。她是好心的提议,我很领情。只是有些代际上的差别不好说。我是路遥这辈的文学青年,路遥都是专业作家了还那么艰难,否则不会骂“狗日的文学”;我这样还有更深追求的草根学人其艰难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但我不会骂“狗日的文学”。“狗日的”不是文学,而是其他!文学与陈景润“六平方米”和“几麻袋草稿纸”的奋斗精神是我绝望中的希望,让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往下苦斗。<br><br> 档案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br><br> 有天晚上,我特地去找那本有签我名字的书来翻看,看到杨丽在里面的目录和跋上各夹着一片银杏叶。<br> 我拿起目录上的银杏叶,找到《何处是乡关》的所在页码,翻到那里夹着当书签,然后再次认真重看。<br> 我猛然想起,在以前我宣传档案馆版《陈景润与三明》时,陈景润村里的陈氏祠堂曾委托杨丽要买十本去,只是这事我忘了是在哪个时间点。经过一番查找,才终于落实了。<br> 2016年8月7日一早我给杨丽留言:“前面四天都在回首《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的来路,重新审视这个大课题,反复在想应该怎么往下做,希望在想清楚后列出一个迄今版提纲似的新目录,然后再往下续写。”<br> 杨丽上传了个链接《何处是乡关――记废墟中的胪雷村》,然后附言:“陈景润的祖居在福州,我去采风过。就是上面这篇文章。”<br> 我随后回复:“看《何处是乡关》非常亲切,那里我虽没去过,但钻研资料时多次看过,是心神向往的所在,也在网上知道那古村落被夷为废墟,我跟你有同感。当代很多人不是在祠堂的氛围中长大的,而是在文革中长大的!记得宋力写陈景润的书上,就用陈氏祠堂做插图”。<br> 两个月后的10月4日一早杨丽留言说来三明办理社保事宜。办完后即回榕。我问清不用陪她去,就忙我自己的事去了。杨丽当晚回榕后报平安时才说:“今天去了社保中心、档案馆、统战部、图书馆。”<br> 我回复:“我这几天天天泡在档案馆,为写一组《我的三明我的家》的系列微信文章,是下午去列东时想想应该先去侨报看杨庆桢那两篇有关档案馆的文章情况如何。我曾想有可能在档案馆碰到你,却没想到错开了。你应该是下午一上班去档案馆的吧?”<br> “是的”;“2:50分至3:20分左右吧”。<br> “那是你刚走我就到了。我如果没先去侨报看那篇《此生缘结档案馆》的情况如何,就会差不多时间到档案馆了。很遗憾。你看到阅档窗口边有架小车子,上面摆着一长溜三明十二县(市)区的市志县志,那就是我这几天抱着查资料用的,每本书上都还留着我手上的温度呢!偏偏妹子来时我却没在!”<br> 杨丽即上传痛哭流泪的图案,“是我该告诉你我在做什么。”<br> 我那时正处于独立撰稿人的转型期,弯还没拐过来,泡档案馆泡得时任馆长都给小魏嘀咕:“我们这里又不是编辑部。”小魏也委婉地对我说:“你应该去自己开个公众号。”杨丽不仅是我在那弯道的见证,还帮我拐过了那个弯。<br> 又过了两个月后的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百年校庆前,杨丽手把手地教我做美篇。我先放《百年母校千秋业》,然后就放《我的三明我的家》系列,再在校庆前三天的12月15日放那篇自己给自己编写的档案馆版《陈景润与三明》写的书评文章《三明文脉的耀眼一环》。<br> <p class="ql-block"> 这天一早台湾师妹留言:“不管現在的點閱率高不高,開始了、並堅持下去,完整的思想面貌才看得到啊!”</p><p class="ql-block"> 我20点上传美篇版《三明文脉的耀眼一环》后,杨丽反映最快,即在朋友圈里上传评论了:“邓友华老师的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篇篇都是心血之作。老师在梳理三明文脉,每一个在三明文学界留下过痕迹的人都是老师书写的对象,没想到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我,感谢老师!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中国的骄傲,是福建的骄傲,是三明文脉耀眼的一环!他在三明的故事有谁知道?看了文章,知一二。文章转发给了他村的人。”</p><p class="ql-block"> 杨丽随后再给我留言:“帮我买几本书”,“《陈景润与三明》”,“要十本”,“陈景润村里人要的”。</p><p class="ql-block"> 我自然知道此书档案馆总共才印多少本,但我不能明说,只能回复:“书是三明市档案馆出的,我没自主权。谁要买书得写信找三明市档案馆,邮编365000,三明市东新二路。”</p><p class="ql-block"> “没电话?还写信?咋这么落后?”/“现在哪有用这种方式的?”/“你帮要来账号汇款,然后寄书就行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即向小魏要来电话号码和分管领导的姓名,转发给急性子但办事效率极高的妹子杨丽。</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2日我在写宋力那篇,次日一早看到杨丽发来的文章《85年前的今天,这个福州人诞生,改变了整个中国》,我想这不是陈景润吧?点出来看,果然是!今天是他85岁诞辰?!哪有这么巧?我想给《铸梦》写书评想了三年多了这下正在写,就是他的85岁诞辰?我即向杨丽要来写陈氏祠堂的文章。在我给第1部结尾单元奋斗拼搏时,所拿出的力量里,就有陈景润、陈氏祠堂和杨丽所给予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看到杨丽的书眼中有泪,是因为勾起许多自己写作长路的艰辛历程,而她好几次都恰好在场。去年在第3部的结尾时,我面对重要抉择都没空给她改跋是让她自己改的,今年这时又是相近的节点,勾起很多思绪,只是低眉呤罢无写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即便到了伤心处,还是无处话悲凉!</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生存在天地之间,要靠天吃饭,但天高难攀,风云不测,只有地是生养我们且必须脚踩着的现实。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继承耕读文化的传统,借鉴陈氏祖训“读书第一,耕地第二,经商第三”。不管是处在什么历史时期,第二和三的排序可能会有变化,但“读书第一”是不会也不应变化的。只有做到“读书第一”,才能达到古训中“热土难离、多难兴邦”和“危邦不入、危墙不立”的趋利避害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已是11月25日下午15点多,我在下雨天坐车到列东去档案馆。我将书包里的三本书拿出来放小魏桌面书堆上,再对她说:“这本《上善若水》是还给你们的;</p> 这两本杨丽的书是我叫她赠给档案馆的;但要收藏证书,以示对文化的尊重。杨丽的不像东北姐夫那么急,你最近比较忙,可以等有空时再弄。” <p class="ql-block"> 小魏正忙手上的活,听我这一说,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我再对着桌面上摆放着的《沙溪河畔吹来黄浦江的风――上海支援三明建设档案资料选编》对她说,“还有迁明企业这本是不是可以公家寄一本给陈景润夫人由昆?不要说这跟她没关系。陈景润和由昆都对三明很有感情,陈景润在世时曾赠书给小学母校,由昆也赠送过几页陈景润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的草稿给陈景润实验小学。我后来鼓动他们寄存在你们档案馆,成为你们馆藏品中的引以为骄傲的珍品!档案馆版《陈景润与三明》我要送给由昆向你要了两次,你第二次有给我,我是和三标厂纪念册与《我的青春岁月》等一起寄给由昆的。我希望这次是你们档案馆寄。”</p><p class="ql-block"> 小魏听明白了,说:“这次我个人来寄!你把地址发给我。”</p><p class="ql-block"> 我跟文化搭档解释说:“我的《这块土地的灵魂》是从来档案馆查陈景润学籍档案开始,这下到二百章时特意来档案馆结尾……”</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明白,我是这块土地上本土原住民的代表,陈景润与由昆是1938年始抗战时期来三明的“新三明人”的代表,张维兹是1958年始建设时期来三明的“新三明人”的代表,杨丽和小魏是1978年始改开时期来三明的“新三明人”的代表,我们所不约而同在书写的,是被这块土地哺育又再反哺这块土地的故事……而档案馆这个珍藏档案和资料的地方,本身也是个文化现场,在连接着过去与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杨丽:《半是翠微半是蓝》,团结出版社2021年10月第1版,第50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