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谢晋: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电影导演</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我拍摄了多部以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为题材,反映在这些政治运动中普通人经历坎坷的命运的影片,如《天云山传奇》(1980年)、《牧马人》(1982年)、《芙蓉镇》(1986年)。创作这类反思电影,今天看来已是十分平常的事。但在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后不久,“左”的思想依旧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那个年代这样做,可是件大事了。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同志,他并不主管文艺工作,但他十分关心我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尤其当影片招来非议、拍摄遭受挫折之际,是汪道涵市长站出来,力排非议,让我们继续将影片拍摄完成,并公开上映,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 影片《天云山传奇》改编自安徽作家鲁彦周的同名小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安徽文艺率先活跃繁荣起来,出现了审视历史、揭示反右斗争扩大化进行认真反思的小说《天云山传奇》。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影厂”)厂长的徐桑楚说:“这小说不错,快点把作家找来。”于是,将该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1979年这个漫长的历史背景中,三个主角宋薇、罗群、冯晴岚的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以及他们之间不同命运的矛盾冲突。宋薇和冯晴岚从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天云山考察队。当时,朝气蓬勃的罗群接任吴遥的职务,任考察队政委。考察工作生动活跃,宋薇和罗群真心相爱了。</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宋薇调党校学习。在随后的反右派斗争中,运动的领导人吴遥将罗群划为了“右派分子”,遣返农村监督劳动。在运动中,新党员宋薇听从组织的决定,与罗群划清了界限,嫁给了吴遥。罗群尽管身处逆境中,对党的坚贞信念毫不动摇。一天,冯晴岚突然来到他身边,甘愿到罗群被监督劳动的农村当一名教师,在以后的相处中,冯晴岚深深地爱上了罗群。罗群患了重病,冯晴岚在风雪中艰难地用板车把他拉到自己住所,不久他们结婚了。“文革”中,罗群被批斗,冯晴岚为保护他的手稿,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文革”结束后,吴遥担任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却对罗群的冤案不予理睬,宋薇与他发生了尖锐冲突,家庭破裂。经过不断地上访,罗群被错划“右派”的案件终于得到纠正,然而冯晴岚却因病离开了人世,罗群和宋薇都来到她的墓地默默地哀悼。</p> <p class="ql-block"> 《天云山传奇》提到错划“右派”的事,现在我们都很清楚了,中央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已作出明确论述:“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可是,1980年我执导拍摄《天云山传奇》的时候,尽管在党中央领导下,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却并非能在短期内轻易铲除,“左”倾错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影片摄制完成后,因其涉及敏感而尖锐的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问题,被定为重点审查片,要让中共上海市委、国家文化部和广电部审查后,方能获准公映。在中共上海市委会议上,《天云山传奇》引起了极其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极力反对,认为影片把“大右派”写成了好人,却把党的干部丑化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一部分人犹豫不决,担心描写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会出事情;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影片将镜头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政治性灾难对人心灵的摧残和人性的扭曲,以及新的时代变革所引起的人的心灵的震撼和人性的复苏,是一部好影片。汪道涵市长就是一位公开持后一种观点的领导。影片送到北京审查时,争论的焦点同样集中在对吴遥这一干部形象的塑造上,有人认为影片有损党的干部形象。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最终影片通过审查,再全国公开上映后,激起了普遍而又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我见到汪道涵市长时,真诚地感谢道:“这部影片,您对我们帮助很大。”</p> <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4日我在抖音平台上刷到了一部电影剪辑短视频《牧马人》,把我带回到了童年印记,于是便写了一篇观后感发表在美篇里。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能够顺利拍摄完成和公映,能与我道涵太爷爷有关联。</p><p class="ql-block"> 《天云山传奇》成功上映后,我成为全国第一个拍“文革”题材、第一个为“右派”鸣不平的导演。紧接着,我又拍摄了改编自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的电影《牧马人》。该影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去美国,后回国观光并希望将儿子带去美国的父亲许景由,与在阶级斗争中长大并由家庭出身被划为“右派”、分配到祁连山成为牧马人、最后落实政策成为牧场小学教师的儿子许灵均在北京相遇时,两代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的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人生观、爱情观、道德观。父亲许景由希望儿子跟他去美国继承他的事业,以弥补自己当初抛弃妻子的内疚。许灵均却深爱着自己的妻儿,也不愿离开同甘共苦的牧马人,最后放弃跟父亲去美国的机会,依然回到他热爱的学校和牧场,徐自己的患难妻子秀芝和可爱的儿子过上拨乱反正后的平静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1981年,《牧马人》拍摄班子组成,演职员都到了外景地,演员也定了,刘琼演爸爸,朱时茂演儿子、丛珊演媳妇。外景地选在祁连山下山丹军马场,海拔3700米,与拉萨处于同一水平线。由于外景灯不够,摄制组的照明组组长回到上海再拿些灯具。厂里照明车间有人对他说:“你不要回去了,这部影片没法拍了,都要回来了。”照明组组长自开始很诧异:“回来?回来干啥?”后来他听说影片遭到非议要停拍,即打电话将消息告诉了外景地照明组,他还不敢告诉我。影片要停拍估计是中共上海市委的意见,上影厂党委也讨论过了。当时,有人建议对这类写“右派”的影片最好别拍了,会出事的。“这么好的了剧本不拍,可惜。”厂长徐桑楚不甘心,他打电话给汪道涵市长,希望他能看一下剧本。</p> <p class="ql-block"> 汪道涵市长拿到剧本,当天连夜看完,觉得本子很好。不知是托人带信还是亲自打电话给徐桑楚说:“这剧本非常好嘛,为什么又要不拍,叫谢导回来呢?”徐桑楚马上飞到兰州,又坐了一天的汽车赶到外景地,通知说:“谢导,谢导,汪市长说:‘这么好的剧本,为什么要叫谢导回来?’赶快拍下去。”顿时变成了一大喜事。因为有了汪道涵市长这句话,那些持有非议的人都不说话了。如果当时没有汪老的支持,《牧马人》肯定不会继续拍下去,我也只得回上海了。影片拍摄完成后,这部原来要“枪毙”的影片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播放,在许多上海市委领导同志中引起轰动。后走送到北京播放,同样引起轰动。影片公开上映后,观众们反响强烈,普遍感到影片大胆地揭示了那段扭曲时代产生的问题,又反映了人本性中的真善美,对剧中郭蹁子(牛犇扮演)说的一句台词“老实人讲真话,要打成右派”,尤为印象深刻。此后我每一次遇见汪老,都会提起他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再三致谢。</p><p class="ql-block"> 汪老是一位勇于负责的好市长,在当年的历史环境下,持他那种观点的高级领导干部有,但能像他那样公开亮出自己的观点、敢讲真话、敢作为的少见。</p><p class="ql-block"> 汪老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怀念!</p>